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这家小公募更名惹出小轰动,华银基金名字和谁太像了?
①北信瑞丰基金正式更名为华银基金,这被视为意向股东华夏银行的一步重要布局操作;
                ②新名称因与华夏基金、银华基金等高度相似,被网友调侃“傻傻分不清楚”;
                ③该公司管理层也同步换血,迎来新任督察长和首席信息官。

财联社11月19日讯(记者 李迪)北信瑞丰基金再度引发广泛讨论,这次是因为公司更名和管理层大换血。

近日,北信瑞丰基金正式更名为华银基金,这也意味着意向股东华夏银行谋求入主该公司的计划,又迈出了关键一步。不过,该公司的新名称因与华夏基金、银华基金、兴银基金等高度相似,引发网友“傻傻分不清楚”的调侃。

与更名同步落地的还有管理层大换血:11月17日,赵伟婧新任督察长、王博担任首席信息官,原首席信息官魏红生、副总经理王乃力离职。近几年,该公司高管变更频繁,董事长、总经理已历经多次调整。

此外,该公司在意向股东华夏银行的资源帮扶下,在三季度实现规模猛增。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北信瑞丰基金的管理规模约为207.90亿元,与今年二季度末的27.06亿元相比猛增180.84亿元,增幅达6.68倍。

不过目前该公司股东仍为北京国际信托和莱州瑞海投资,华夏银行正式入主尚需时日。业内人士指出,引入优质股东是中小公募的重要发展路径之一,但仅靠外部输血并不能实现持久发展,能否长远发展还是要看公司的人才实力和投研实力。

北信瑞丰基金更名为华银基金

11月19日,华银基金发布《基金管理人法定名称变更公告》。公告显示,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法定名称变更为华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更名日期为11月17日。

华夏银行近几年一直计划收购该公司股权,此次更名与这家意向股东的入主谋求密切相关。但由于“华夏基金”的名称已被占用,因而该公司只能更名为华银基金。

不过,该公司的新名称因与华夏基金、银华基金、兴银基金等多家基金公司的名称高度相似,也被网友调侃“傻傻分不清楚”。

天天基金平台上,原北信瑞丰基金的财富号名称已同步变更为华银基金。但截至发稿,该公司官网仍未更新名称。

近几年,华夏银行作为意向股东,持续谋求该公司股权。如今正式更名,也是意向股东的重要一步。

在本次更名前,华夏银行已有其他布局动作。此前,华夏银行系人士宣学柱已于今年8月出任该公司新任总经理。

该公司于今年8月8日发布的《北信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显示,北信瑞丰基金总经理刘晓玲于今年8月6日卸任,宣学柱担任新总经理。宣学柱曾经在招商银行总分行金融市场与投行条线工作,后担任华夏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中山分行行长、总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职务。

管理层同步大换血

变更法定名称的同时,该公司还进行了管理层大换血。

11月18日,该公司发布三份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

公告显示,该公司迎来新任督察长赵伟婧,任职日期为11月17日。同日起,董事长刘彦雷先生不再代为履行督察长职责。赵伟婧也有丰富的银行领域工作经验,曾于北京银行、北银金融租赁等机构任职。升任督察长前,赵伟婧于北信瑞丰基金担任监察稽核部负责人及首席风险官。

该公司的首席信息官也发生变更。王博担任首席信息官,任职日期为11月17日。王博曾于北京银行、中加基金等机构任职。同一日,该公司原首席信息官魏红生离任,且无转任本公司其他工作岗位的说明。

此外,副总经理王乃力也因工作原因离职,离任日期为11月17日,且无转任本公司其他工作岗位的说明。

最近几年,北信瑞丰基金的管理层变动频繁。2023年8月,该公司的董事长李永东离任,夏彬担任新董事长。同一月,总经理赵远峰也离任,王乃力代任总经理。2023年12月,刘晓玲开始担任该公司的总经理,而她又于今年8月离职。

三季度曾实现规模猛增

华夏银行谋求收购华银基金(原北信瑞丰基金)部分股权的过程中,还在人才、公司架构改革等方面提供指导,同时也给予资源支持。

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北信瑞丰基金的管理规模约为207.90亿元,与今年二季度末的27.06亿元相比猛增180.84亿元,增幅达6.68倍。

其中,北信瑞丰鼎盛中短债这只产品的A类份额在今年二季度末仅为1060万元,但在三季度猛增至171.21亿元,为公司管理规模贡献绝大多数增量。而这只产品的规模增长主要是机构客户买入,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机构客户买入主要是由于意向股东华夏银行的资源帮扶。

规模猛增、管理层换血、法定名称变更,均体现出意向股东华夏银行入主节奏加速。

但目前该公司官网显示,该公司的两大股东依旧是北京国际信托和莱州瑞海投资。其中,北京国际信托的持股比例为60%,莱州瑞海投资的持股比例为40%。

这意味着,华夏银行正式入主该公司、成为其股东仍需一定时间。但华夏银行的相关扶持动作已为该公司带来了一些积极改变。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该公司的后续发展态势如何仍然有待观察。引入优质股东固然是中小公募的重要发展路径,但人才梯队建设与投研核心实力才是其长远发展的根本内核。若自身硬实力不足,仅依赖外部资源“输血”,发展终究难以持续。

公募基金动态 大资管追踪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