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首批巴西ETF一日售罄,配售比例低至11%,创近四年新基金认购纪录;
②投资者热情源于市场回暖与套利机会;
③跨境ETF产品丰富为境内投资者多元配置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过去几年是权益投资的主场,那么当下的市场更像是理性构建投资体验的时期。宏观周期震荡反复,利率下行已至阶段性低位,传统纯债产品的收益空间受限,权益市场虽有结构性机会,但把握节奏并不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资金开始关注一个方向——固收+。
这并非一个新概念,而是市场不断试错后沉淀出的共识。投资者希望在享受债券基础收益的同时,能在行情回暖时捕捉额外的回报——而不是仅仅“守住本金”。问题是,如何在获取收益弹性的同时不丧失对风险的管控?这正是华安基金此次推出“华安沣泰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所尝试回答的命题。
不同于追求“高波动、高收益”的产品形态,华安沣泰债券的设计初衷更贴近一个现实需求——在波动中寻找确定性,在稳健中保留增长可能。从投资组合的底层构建、基金经理的执行逻辑,到背后的投研平台机制,这是一只“以风险控制为核心,以增厚收益为目标”的固收+新品,也是在当前多变环境中,一份不张扬却可穿越周期的答卷。
把握节奏、管住波动,这只产品想解决的到底是什么问题?
对许多投资者而言,今年最大的焦虑,不是市场有没有机会,而是不知道该不该“上车”。一方面,权益市场震荡中仍有亮点不断,AI、周期、红利轮番主导结构行情;另一方面,利率持续下行让传统低风险资产的吸引力明显减弱。
无论是“拿着钱不敢投”,还是“投了又怕踏空”,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在追求稳健的基础上,留出应对行情起伏的空间。
固收+产品正是为此而生。而在固收+已不再是新品类的今天,华安基金推出的这只华安沣泰债券,更像是针对当下时点、特定需求的定制化回应。
它不是一只纯做利差和票息的传统债基,也不是激进配置高权益敞口的重仓增强产品,而是一种试图“在回撤控制和权益参与之间寻找新平衡”的组合工具。
这种定位背后,是管理人对当前环境的判断:利率虽然仍有下探空间,但整体收益率处于历史低位,纯债资产的回报弹性有限;而权益市场虽然局部机会频出,但资金情绪和轮动节奏极快,难以承受高仓位暴露风险。
与其试图判断市场方向,不如构建一个“拿得住”的产品结构。这正是华安沣泰债券所要达成的目标。在产品机制上,该基金通过高比例底仓信用债构筑安全垫,并在可控范围内引入A股、港股通标的及可转债作为主动增强工具,形成“固收打底+权益增强”的基本盘。
更重要的是,它并不追求放大权益弹性带来的爆发,而是聚焦于在市场波动过程中提供持有体验的连续性,兼顾安全性和成长性。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下,如何科学实施配置、如何精细应对市场异动,就成为基金经理能力的试金石。
吴文明的细节逻辑,一个“稳健主义者”的组合构建术
拟任基金经理吴文明,是华安基金固收团队中典型的“执行派”代表。他不以风格标签自居,更注重产品和策略的长期稳定。对组合运行的每一处细节有着极高的标准。从久期调控到个券定价,从权益择股到风控阈值,每一步的落地操作,都要在严谨框架下完成。
在他看来,固收+产品的核心在于两端平衡——既不能放弃安全垫,也不能丧失捕捉确定性机会的能力。这需要一套既系统又精细的策略体系支撑。
在宏观层面,吴文明的投资框架以总供给需求分析为起点,综合国内外宏观变量与流动性趋势,判断当前所处经济阶段为大类资产价格指引方向。围绕这一判断,进一步构建“跨市场比较”与“市场预期差”模型,通过量化视角对比各类资产的基本面与估值错位,识别具有相对性价比的配置对象。
债券部分,吴文明的底仓以高评级信用债(AAA为主)作为压舱石,信用债采用“三层筛选”机制:一是信用资质筛查,规避信用风险;二是流动性因子评估,控制流动性风险;三是估值偏离度分析,寻找定价错误带来的alpha机会。可转债作为增强工具,通过估值性价比与基本面协同判断择时介入。
利率债操作上,他强调“久期弹性”和“事件驱动”,通过政策面、资金面与利率曲线结构的动态跟踪,主动调整久期水平。操作风格偏向“中低频”,避免高换手操作带来的摩擦成本。
权益投资方面,吴文明搭建了“行业优先—个股精选”的两级框架。行业配置优先,关注景气度提升且估值有安全边际的方向,避免单一行业暴露;个股精选环节则坚持“成长+性价比”双轮筛选逻辑,偏好长期增长逻辑清晰、产业格局向好、基本面内生增速稳定的企业,同时在公司估值合理时介入,注重中长期持仓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为避免市场情绪干扰投资判断,该策略强调仓位控制的纪律性。在评估市场未来预期回报与波动率后,适时对权益敞口进行主动调整,避免追涨杀跌。团队亦搭建了完备的“风险锚定-回撤阈值-流动性管理”三重风控体系,确保产品在极端市场环境下具备较强的防御能力。
吴文明认为,中国经济处于结构转型过程中,新动能逐步发展,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大,国内宏观政策发力稳增长依然十分重要,低通胀、偏低利率的环境或仍将持续。
在股票方面,他指出,贸易摩擦持续存在,但市场逐步适应,反内卷政策有望改善中期供需格局。当前股市资金面充裕,估值中枢有望不断抬升,市场预计以结构性机会为主。策略上,结构重于仓位,警惕主题炒作过热的风险。
在债券方面,基本面环境对债券市场较为友好,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纯债保持战略配置。转债方面,当前估值并不便宜,待市场调整后寻找结构性机会。
平台赋能与协同机制,华安的“固收家”体系
任何策略的长期可持续,必须依托平台化的投研基础与协同机制。近年来,固定收益投资赛道的竞争格局正悄然生变,更注重体系化、平台化比拼。基金行业深刻认识到,只有依托强大的平台和机制,才能穿越周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对于债券型及固收+产品而言,这样的平台协同和机制复用,早已成为行业公认的核心护城河。华安基金在此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行业树立了值得借鉴的样本。
在华安基金,固收团队依托“大固收平台”不断演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以“固收家”为代表的产品谱系。这一平台化投研机制的最大优势,是将专业分工和高效协同深度融合,把分散的能力转化为集体智慧,把投资决策流程去个人化、标准化,让平台成为驱动业绩持续提升的核心引擎。
投研团队在这一机制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单兵作战”,从宏观策略研究、信用风险评估、利率与行业分析、到交易执行与仓位校验,各个环节均由专职人员承担。基金经理能够聚焦于最关键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将个人能力与团队资源优势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和稳健性,避免了情绪波动或个人短视对产品风格的影响。
平台协同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流程优化和分工明确,更在于机制的不断复用和经验的动态迭代。华安基金通过多年的打磨和演练,将每一轮产品创新和策略实战总结为标准化方法论,纳入整个平台的共享知识库。
以“1+N”多资产团队管理模式为例,“1”是指由一位大类资产配置专家把握固收+基金的整体配置思路基金经理在产品组合层面制定核心方向;而研究员和投资经理则提供最前沿的市场研究、资产筛选、行业对比和风险评估,形成闭环反馈和高频沟通。
在实际运行中,团队通过周度复盘、案例剖析、风险预案演练等多重机制,确保每一次新发产品和组合调整都能复用既有经验、提升集体胜率。这种机制上的自我进化,让团队能力不仅没有被平均,反而实现了“1+1>2”的放大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协同与机制复用还体现在人才梯队和团队成长的良性循环中。华安基金固收团队成员背景丰富、分工明确,覆盖资产配置、信用策略、权益投资、交易管理、风险监控等全链条。团队既能保障人才的持续成长,也确保了平台体系在外部环境变化或人员轮替时的稳定输出。
正是在这样的平台协同之下,华安固收团队实现了产品创新和业绩持续性的正向循环。以“固收家”产品体系为例,涵盖了纯债、固收+、流动性管理等多元品类,并根据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配置需求,细分为低波、中波、高波等不同产品路径。
而低波固收+产品,继承了团队在固收领域的深厚积淀,底仓优选高评级信用债与优质产业债,通过行业分散与风控把关保证基础收益的安全性;同时,适度配置A股、港股及可转债资产,在把握结构性机会的同时,兼顾了组合波动控制与长期价值增值。权益部分坚持均衡风格,选股严控仓位集中度,力求在打开收益空间的基础上,将持有体验的舒适感、业绩的平滑性和风险的可控性结合到极致。
对于华安基金来说,团队协作的最大现实意义,就是让产品和业绩的优劣不再取决于个别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而成为一种平台化、可复制、可持续的确定性。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个人如何流动,平台体系的健全与协同都能持续输出高质量产品和长期稳健业绩,为客户提供透明、可控的投资体验。
行业分析人士评价认为,当前中国基金行业已进入“比拼体系和机制”的下半场,只有那些真正拥有高效协作平台、动态自我进化能力的团队,才能在动荡与分化的周期中实现穿越和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