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9月A股新开两融户20.54万户创年度新高,同比增288%; ②9月末账户总数达1529万户,年内开户数逐步攀升; ③两融投资者活跃度仍处低位,参与两融交易及有负债投资者占比远低于十年前。
财联社10月17日讯(记者 林坚)虽然已行至2025年下半段,但中证协最新披露的2024年券商研究业务的情况,从官方统计的视角带来了研究业务最全的复盘,依然具有参考价值。一是回答了降费之下,“蛋糕”怎么分的趋势;二是回答了行业人员变动的详情,比如分析师;三是研究业务最新的发展动向,一些行业鲜有聚焦的细节角落。
经过财联社记者梳理,中证协近万字的分析核心呈现了四个结论。
公募降费主导,机构佣金收入承压。2024年券商研报相关的机构客户佣金收入整体下降,截至2024年底,机构客户佣金收入198.65亿元,较2023年底的248.68亿元下降22.48%。其中,公募基金公司客户佣金收入下降50.03亿元,降幅达20.12%,核心原因在于公募降费改革推进。2023年公募平均佣金率为7.37‰,2024年降至5.19‰;叠加2024年基金股票交易量较2023年下降近10%,双重因素导致公募佣金收入缩减。
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效应凸显。2024年券商研报业务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集中度从人员、收入两方面呈现提升态势:人员端,分析师人数前30家券商占全行业70.08%,头部券商对分析师资源的吸附能力增强;收入端,公募佣金分仓前10家券商占比47.38%(同比升0.8个百分点),随着分仓佣金体量整体减少,基金公司倾向于集中佣金资源获取优质研报服务,推动行业加速向头部集中。
跨境研究加速,一体化布局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联动性提升及全球科技企业产业链影响力增强背景下,券商持续加大港股、美股及其他区域市场股票研究覆盖。尽管2024年全行业境内研报数量下降5%,但发布境外上市公司研报的券商数量(60家,同比增2家)及研报数量(14732份,同比增5.37%)均实现增长;大型券商加速推进内部A股、港股、美股研究一体化,通过境内团队统筹境外研究,提升跨境市场研究效率。
券商加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布局。2024年共有11家证券公司设立产业研究院,致力于依托科研院所、技术专家、产业专家等力量,打造产业发展智库。各券商还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对国家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研究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充实产业研究、政策研究等专业团队力量,加大对区域协调、城市群发展、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的前瞻性研究。
逐一来看各类数据细节。
关注点一:买方“蛋糕”收入下降50亿元
最受关注的便是研究业务2024年到底赚了多少钱,蛋糕分了多少?答案是减少。
截至2024年底,机构客户佣金收入198.65亿元,较2023年的248.68亿元下降22.48%。其中,公募基金公司客户佣金收入下降50.03亿元,降幅达20.12%,佣金收入下降幅度较大主要是由于公募降费改革所致。
此外,公募平均佣金率从2023年的7.37‰降至2024年的5.19‰,且2024年基金股票交易量较2023年下降近10%。
其中,佣金收入端则呈现显著分化,公募基金客户(含基金专户)佣金收入同比减少31.67%,其中佣金收入排名前10的券商合计占全行业的47.38%,行业集中度较2023年上升0.8个百分点;非公募机构客户(保险公司及保险资管、QFII/RQFII、私募基金等)佣金收入较2023年小幅上升6%,增量主要来自非公募类机构投资者入市投资规模的持续加大。
又需要看到,2024 年券商研报业务服务机构客户的数量基本稳定,细分客群呈现 “公募增、保险平、QFII/RQFII 降” 的特点:92 家券商为公募基金公司提供研报服务(较 2023 年底增 2 家),59 家服务保险公司及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 2023 年底持平),37 家服务 QFII 和 RQFII 机构(较 2023 年底减 1 家)。
关注点二:分析师逆势扩容,增员21%
人员变化一直是行业对研究条线最关心的部分,整体来看,总量微降、分析师逆势扩容、离职率攀升以及招聘规模收缩均是变化。
截至2024年底,102家券商设立独立研究部门(含研究子公司),研究部门总人数9619人,较2023年底减少1.05%,部门人数分布呈现显著差异,最多达423人,最少仅3人,中位数为51人。
分析师人数5628人,在证券从业人员整体同比下降背景下逆势增长20.69%,占研究部门总人数58.51%。各券商分析师人数区间从0至294人不等,中位数32人,其中前30家券商的分析师人数之和占全行业总量的70.08%,占比相较2023年底有所下降。
风险管控相关岗位同步扩容,研究报告质量审核人员314人,同比增加8.65%,合规审查人员271人,同比增加11.07%,反映券商对研报业务合规性、质量把控的重视度提升。综合近年来财联社的观察,证券研究报告的合规及质量审核标准持续提升,尤其是行业与研究报告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核相关的人员数量持续增长,行业机构合规意识进一步增强,合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此外,42家券商聘任首席经济学家,绝大部分由研究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少数归属于券商直接管理,头部券商在研究领军人才储备上仍具优势。
研究销售端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102家券商中从事与研报业务相关的研究销售人员共2172人,较2023年底大幅增加221%,各券商研究销售人员数量从1人至174人不等;组织架构上,28家券商设立一级研究销售部门,31家设立二级研究销售部门,研究销售体系进一步完善。
关注点三:离职率攀升,招聘规模收缩
2024年券商分析师队伍流动性维持高位,从执业年限分布看,在所在公司执业3年以上的分析师2223人(占比39.50%),1-3年的2148人(占比38.17%),1年以下的1257人(占比22.33%),近六成分析师执业年限不足3年。
人员流动数据进一步印证这一特征,2024年各券商离职分析师共988人次,较2023年上升29.66%;同期研究部门新招聘人员1786人次,较2023年减少29.01%。行业供给侧改革及降薪裁员趋势下,中小型券商分析师加速向大型券商流动,同时各大券商研究部门收缩人员规模,共同导致“离职率高、新招聘规模降”的格局。
关注点四:境外人员收缩,研报发布境内外差异化
境外布局方面,33家券商在境外设立子公司,较2023年底增加2家,但境外研究人员规模有所收缩——20家境外子公司设立独立研究部门,总人数481人,较2023年底减少25人。这一变化源于券商对境外业务的整合:缩减当地非关键岗位人员,以境内研究团队为主推进A股、港股及美股的一体化研究,将境外研究业务向“境内统筹”模式倾斜。
境内上市公司研报方面,2024年83家券商发布境内上市公司研报96156份,较2023年减少5%,但覆盖范围仍较全面。
从研报数量分布看,发布5000份以上的券商2家,3000-4000份的5家,2000-3000份的11家,1000-2000份的18家,100-1000份的33家,1-100份的14家;覆盖境内上市公司数量上,5家券商覆盖1000-2000家,27家覆盖500-1000家,30家覆盖100-500家,20家覆盖100家以下;
行业覆盖维度来看,最多的券商覆盖76个行业,最少的覆盖1个行业,其中9家覆盖60个行业以上,21家覆盖20-60个行业,35家覆盖10-20个行业,22家覆盖少于10个行业。
北交所及新三板研报产出规模相对有限,45家券商发布北交所上市公司研报1166份,5家券商发布新三板挂牌公司研报18份,反映券商对创新层、基础层企业的研究关注度仍有待提升。
境外上市公司研报则呈现“量价齐升”态势,2024年60家券商发布香港及其他境外上市公司研报14732份,较2023年增长5.37%,发布券商数量较2023年增加2家。覆盖境外上市公司数量上,1家券商覆盖超500家,15家覆盖100-500家,34家覆盖10-50家,10家覆盖不足10家,头部券商在境外研究覆盖上的优势显著。
宏观和策略研报作为“智库型”产出的核心,2024年93家券商共发布29441份,其中4家发布1000份以上,14家发布500-1000份,50家发布100-500份,25家发布100份以下,成为券商服务宏观决策、引导市场预期的重要载体。
关注点五:聚焦“五篇大文章”,发挥智库功能
2024年券商研报业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围绕“五篇大文章”展开多领域研究:
科技金融:30多家券商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更新科创企业估值体系,部分券商编制多元科创指数,为科创企业价值判断提供参考;
绿色金融:多家券商设立ESG行业研究团队,发布绿色金融系列研报及白皮书,其中申万宏源研究与财富管理50人论坛等机构合作编写《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专著,推动绿色金融研究成果转化;
养老金融:20多家券商开展养老金融相关制度、产品研究,定期跟踪个人养老金产品的规模、收益、产品创设等动态,为养老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普惠金融:申万宏源等券商设立专门的普惠金融研究团队,中金公司研究院等机构参与乡村振兴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数字金融:多家券商加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成立产业链研究小组,提升对数字要素的估值定价能力,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国家层面,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申万宏源等券商积极向中办、国办提供信息报送,围绕经济改革及资本市场重大问题输出高质量研究决策支持,多篇建议稿获得采纳和批示;区域层面,部分区域型券商深耕本地经济,加强与省市级政府部门合作,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咨询、座谈交流等形式,针对经济、金融、社会领域重大政策及重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以华福证券为例,其发布“福建高质量发展指数”,出版《福建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并协同福建省政府相关单位完成多项重要课题,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囊团”与“思想库”。
关注点六:专业化、差异化与国际化成未来方向
针对行业面临的业务模式挑战、专业性与合规性要求提升、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中证协从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尤其是提到,避免围绕交易佣金的“内卷式”竞争,构建良性市场格局。
中证协建议券商持续提升研报独立性与专业性。聚焦产业链联动研究,在细分领域打造专业优势;加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等科创产业链深度研究,探索建立科学的科创产业估值方法,规范科创企业研究估值实务;围绕科技创新、服务消费、城市群发展、地方经济活力及“五篇大文章”等战略选题,输出高质量研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强化市场智库功能。
中证协还建议券商依据公募新规推进研报业务转型。探索从单一依赖佣金向咨询服务费、数据产品费等多元化收入转型;结合自身研究特色、人才储备、地域优势、业务重点,找准差异化发展方向,形成竞争优势。
中证协也建议券商顺应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趋势。以国际视野开展全球化比较分析与资产定价;加强全球宏观经济、国际资本流动、跨境产业链变革研究,提升外部冲击预判能力;构建A股、港股、美股研究一体化框架,提升中国资产全球定价能力,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优质研报参考,同时为券商境外业务布局提供专业支持,助力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