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从卖方到买方,又一基金公司迎“研究型”掌门人
①光大保德信的新任总经理即将到位,为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高瑞东;
                ②在履新前几个月,高瑞东就频繁在公开场合为公募基金“代言”;
                ③公司固收优势稳固,正寻求多元转型与管理升级。

财联社8月21日讯(记者 吴雨其)关于基金公司高管变动的聚光灯,今天推向了光大保德信基金。自今年4月刘翔因个人原因辞任总经理职务后,历时4个月,空缺职位的补位者明确。

据记者了解,接任者为原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高瑞东,拟任光大保德信基金党总支部书记,并将出任总经理。今天在光大证券内部已推动相关离任事项,研究所日常工作由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负责。

在光大证券任职期间,高瑞东身兼数职,是研究型专业干部,在研究和机构销售领域均有出色表现。不同于以往变更高层来自基金管理条线,高瑞东的宏观研究背景、机构销售经验和对政策脉络的敏感性,或给光大保德信基金带来新变局。

今年4月16日,光大保德信基金总经理刘翔因个人原因辞职,由副总贺敬哲代任。光大保德信基金成立于2004年4月,由光大证券和美国保德信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分别持股55%、45%。

从卖方到买方出任高管的案例并不少见。申万菱信基金董事长陈晓升就是来自申万宏源研究所的较早案例;南方基金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陈莉,曾任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路颖也有着卖方与买方的经历切换,她曾分别担任海通资管董事长与海富通董事长,现已完全回归研究,担任国泰海通研究所所长;东方红资管联席总经理、财务负责人胡雅丽,此前曾任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

从研究所所长到基金公司总经理

光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高瑞东即将出任光大保德信基金总经理一职,这一安排或令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新鲜”。

高瑞东是典型的研究型专业干部。资料显示,自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毕业后,高瑞东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获得国家公派奖学金资助,履历背景极为扎实。此后回国进入光大体系,先后任职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任首席经济学家、机构业务总部总经理,业务覆盖宏观研究、投资建议、机构客户服务等多个维度,主攻领域集中在宏观经济与资产配置。他同时也是财政部金融人才库专家、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研究专委会顾问、中国证券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等。

从研究所到基金管理公司,虽同为光大体系,却意味着完全不同的管理场景与考核标准。但正如一位接近光大的业内人士所言:“在当前机构投资者的竞争环境下,拥有政策判断能力、宏观理解能力,或许比单纯的投研技术更具战略意义。”

在履新前几个月,高瑞东就频繁在公开场合为公募基金“代言”,提出“基金公司自购权益类产品能稳定预期、绑定利益、激励长效表现”等观点,并指出公募在引导社会资金配置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关键角色。这些表态,如今看来,更像是一种预演与铺垫。

刘翔离任,四年十个月的“千亿征途”未竟

而今距离刘翔离任已有4个月时间。4月16日,光大保德信公告称,公司总经理刘翔因个人原因正式辞任,由公司副总、首席运营总监兼首席信息官贺敬哲代任总经理职务。

这距离刘翔2020年7月接任光大保德信总经理一职,已过去将近五年。他的职业生涯横跨银行、基金两界,先后供职于深发展、招商银行、鹏华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等机构。在光大保德信任期内,公司资管规模一度于2020年四季度末触及1068.57亿元的历史高点。

然而,这一高点并未得以持续。截至2025年二季度,公司公募基金总规模为797.90亿元,距离高点缩水约300亿元。而Wind数据亦显示,公司整体资管规模长期处于千亿以下波动状态,距离一线基金公司存在不小差距。

除了基金管理业务本身,刘翔在光大的管理跨度一度延伸至合规层面。去年10月,原督察长管江离任后,刘翔曾一度兼任督察长职务,直到2025年4月才由亓磊接棒。一个总经理代任督察长职务长达半年。

从固收王牌到多元矩阵,正谋求“第二增长曲线”

当前的光大保德信,不可谓没有基础。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管理75只产品,总资产规模达797.90亿元,在行业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尤其在固收投资领域,公司近年来持续打磨“金字招牌”。根据海通证券数据,光大保德信固收类产品在近一年和近十年区间内的绝对收益业绩均排名行业第一。旗下产品如“光大中高等级A”“光大添益”“光大增利”等多策略债基,在不同维度的收益表现上均处于市场前列,展现出极强的持久战力。

在权益投资方面,公司亦有一批突出的产品和基金经理。例如房雷管理的“光大动态优选”,截至7月底在全市场偏股型基金中近一年收益率排名前三;其“光大景气先锋”产品亦跻身同类前十。量化业务同样取得阶段性突破,由朱剑涛、王卫林管理的产品,分别在灵活配置、偏债型基金中排名靠前。

不过,也正是多线布局下的“百花齐放”,让管理协调成为挑战。如何平衡固收与权益之间的资源倾斜,如何进一步提升权益投资的品牌认知度,如何打造出持续具备吸引力的明星产品,将是新任总经理面临的关键课题。而这些问题,并非仅靠投研层面的努力就能解决,更需战略与组织层面的系统统筹。

高管变动常态化,光大式“人才转场”的隐性逻辑

光大保德信的高管更替并非孤例。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21日,年内已有109家公募旗下249位高层出现变动,其中总经理职位就涉及52位。

回顾光大保德信过去几年的人事轨迹,董事长王翠婷于2020年11月上任,刘翔于当年7月接任总经理职务,而督察长一职则在2024年10月起经历过“临时代理”阶段,直到亓磊补位。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公司管理层几乎完成了全线更替。

而这轮调整的特殊之处在于“跨界调任”。从光大证券研究所直接调任基金公司总经理的案例并不多见,但这也体现出光大集团内部“人才转场”的一种机制信号——将宏观把握能力、战略推进能力、组织管控能力更强的人才推向管理前台,以应对复杂的行业竞争格局。

业内人士分析称:“光大的固收能力已经较为稳固,下一阶段更需要将权益投资、产品创新、客户体验拉升到一个更高水平。而在战略协同方面,来自光大证券体系内部、熟悉集团运作逻辑的人选,会更具整合效能。”

因此,从这一逻辑看,高瑞东的任命虽略显“越界”,但并非无迹可寻。相反,这可能是光大集团在内部推进资源盘整、体系协同、打法转型过程中的一次关键落子。

公募基金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热门解锁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