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上海结合国家战略任务和地方产业布局,重点围绕大模型、语料数据和人形机器人,培育开源生态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②后续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开源体系建设的相关部署,充分盘活开源组织、开源社区、开源项目、开源人才等要素资源,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财联社7月4日讯(记者 刘阳)继飞行汽车之后,具身智能已成为车企们的“新宠”。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已有广汽、上汽、比亚迪、长安、小鹏、奇瑞、小米等近20家主机厂或通过自研、或通过合作模式已或即将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相比机器人初创公司,车企拥有前期自动驾驶算法和数据的积累,同时有完整的生产体系,因此在整机生产和代工方面有一定优势。”在业内人士看来,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有三大驱动力;第一,人形机器人扮演品牌大使的角色,借以强化车企高科技智能形象。当前人形机器人主要是给车企站台,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第二,车企其实是劳动力高度密集型企业。在不太遥远的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取代组装线工人,节省成本提供效率,这是车企的远景;第三,特斯拉的标杆示范效应。“为控制风险,大多数车企选择跟随策略,对标行业灯塔,亦步亦趋。”
在2024年财报电话会议上,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表示,具身人形机器人以及其与汽车产业更深度地融合,将是小鹏汽车“三条增长曲线”之一。
一条庞大的赛道,蕴藏了无数的可能性。据高盛预测,到2035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相当于2021年智能手机市场的三分之一。花旗银行则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当前全球范围内人力成本上涨,传统汽车领域用得比较多的工业自动化已经很难解决汽车智能制造下的需求。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危险作业的替代、自动化方面,有比较大的应用潜力。”蔚来汽车前瞻制造工程人形机器人战队负责人乙鹏道出了部分车企下场造机器人的目的。上汽创投投资团队则坦言,人形机器人产业与汽车产业高度协同,其中的零部件在汽车产业链复用率高,诺仕机器人的行星滚柱丝杠能与上汽在EMB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新一代悬架系统等领域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从车企目前披露的信息不难看出,人形机器人可以提升工厂生产制造效率、缩减人工成本。据悉,广汽集团的GoMate人形机器人计划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率先开展整机示范应用。小鹏Iron机器人已在小鹏广州工厂进行小鹏P7+车型生产实训,小鹏Iron未来将会聚焦在工厂和门店等场景。而特斯拉则预计,今年将有超过1000个Optimus在特斯拉工厂帮助人类完成生产任务。
“奇瑞墨甲机器人开发的人形机器人已经在马来西亚上岗。”奇瑞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告诉记者,“我们打算用它在4S店帮我们卖车。”据悉,这款人形机器人具备多模态环境感知、自主行走规划、巧手操作和基于大模型的专业领域问答能力,可以用在汽车销售咨询、商场导购、娱乐表演等场景。
值得留意的是,尽管汽车企业入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其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汽车行业资深顾问梅松林认为,人形机器人当前主要的挑战还是不能真正落地应用,真正实现实用价值。“如果车企的战略不是做智能先锋者、机器人先锋者,现在大可不必在人形机器人上投入过多。现在车企做人形机器人还处在摸索期。”
何小鹏也提到,人形机器人从L2级跨越到L3级非常困难,因为大模型数据的积累将成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大门槛。“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的挑战有很多,距离通用人形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