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年内已有3只发起式养老FOF清盘,均因三年规模大考未过; ②清盘产品成立初期规模普遍低于0.5亿元,业绩多跑输比较基准; ③下半年7只发起式养老FOF直面三年规模大考,多数呈现“募集即巅峰”,规模持续低迷。
财联社5月27日讯(记者 吴雨其)本周的公募基金市场,俨然上演了一场“发行大战”。
31只权益类基金扎堆亮相,单周新发数量创近七周峰值,混合型与股票型产品占比超八成,指数型基金成为吸金主力。市场人士直呼:“这波热度,堪比年初的开门红!”
与此同时,铺垫已久的浮动费率基金终于迎来官宣时刻。首批16只产品本周同步开闸,管理费首次与业绩挂钩——收益达标可升至1.5%,未达则降至0.6%,彻底打破“旱涝保收”模式。易方达、华夏等头部机构集体押注,部分产品募集上限直指80亿元。
而在另一战场,债券基金悄然掀起“爆款潮”:年内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比超过47%,汇安、施罗德等多只债基单周募资达60亿。
本周新发基金盘点:权益类产品占据主力
数据显示,按认购起始日统计,本周(5月26日至6月1日)全市场共有37只新基金启动募集,涉及28家公募管理机构,平均募集天数为27.41天。这一发行数量创下近七周新高,较前一周环比大增48.00%,反映出市场情绪的回暖与机构布局的加速。
从类型分布来看,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合计发行31只,占比高达83.78%,成为绝对主力。
其中,混合型基金以18只的发行量领跑,均为偏股型产品;股票型基金则以13只紧随其后,指数型基金占据较大比重,包括10只被动指数型基金和2只指数增强型基金。反映出当前市场环境下工具化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分析称:“权益类产品持续获得市场青睐,主要受益于双重驱动因素:一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叠加市场情绪回暖,为权益类产品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投资者风险偏好逐步修复,带动权益资产配置需求稳步回升。”
从募集天数来看,本周启动募集的37只基金中,最长募集天数为92天,最短募集天数为12天,易方达基金旗下“易方达创业板50ETF”、路博迈基金旗下“路博迈兴航60天滚动持有A”和富国基金旗下“富国均衡配置A”募集期均为92天居首。
相比之下,债券型基金本周发行数量较少,仅有6只启动募集,占比16.22%,涵盖被动指数型、混合型和中长期纯债型等类别。尽管占比不高,但债券基金中也有发行亮点,例如摩根资产管理推出的摩根30天持有,该产品聚焦高评级信用债,由资深基金经理任翔执掌,显示出机构对固收类产品的精细化布局。
年内新发基金全景:创新产品与固收回暖成亮点
按认购起始日计算,2025年以来共发行584只基金,发行份额达到3652.32亿份,总体平均发行份额为6.25亿份。其中股票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平分秋色,分别为1469.64亿份、1722.60亿份,占比达到40.24%、47.16%。
值得注意的是,股票型基金发行数量为342只,而债券型基金发行数量远少于前者,为114只。平均数来看,年内债券型基金平均发行份额为15.11亿份,股票型基金则为4.29亿份,表明债券型基金平均单只发行规模远超股票型基金。
财联社记者发现,年内新基金发行市场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权益类产品延续升温态势,二是债券基金爆款频现,三是16只浮动费率基金齐发行引市场关注。
截至5月27日,全市场年内新成立的债券基金已达92只,其中52只募集规模超过10亿元,30亿元以上的有24只,50亿元以上的达12只。债券基金的“小爆款”频现,例如汇安裕宏利率债与施罗德添源纯债等均以60亿元规模成立。
市场观察人士认为,债市回暖与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需求是主要推动力。“当前经济复苏背景下,高评级信用债和利率债的配置价值凸显,尤其是短债基金因其流动性优势更受青睐。”某固收投资总监表示。
与此同时,浮动费率基金作为创新产品,成为今年发行市场的重要变量。首批26只新型浮动费率基金已获批,其中16只于5月27日启动发售,多数产品将于6月中下旬结束认购。
这类基金采用分档费率机制,管理费根据业绩表现动态调整:基准档费率为1.2%,若年化收益超过业绩比较基准可升至1.5%,反之则降至0.6%。易方达、华夏、博时等头部机构均参与布局,多只产品设置了20亿至80亿元的募集规模上限。
某不具名基金公司产品部负责人表示:“浮动费率模式将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有助于缓解‘旱涝保收’的行业痛点。长期持有者的费率优惠也能鼓励投资者避免短期申赎,提升持有体验。”从市场反馈来看,这类产品在震荡市中更具吸引力,尤其在权益类资产波动加大的背景下,浮动费率机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风险缓冲。
权益类基金的发行则延续了去年的升温趋势。数据显示,年内新发权益类产品共有410只,其中主动权益基金发行数量为92只,其余为指数型基金。李春瑜指出:“工具化基金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满足投资者对风格清晰、成本透明的需求。特别是在市场方向尚未明朗时,这类产品可以帮助投资者以更低成本参与行情。”
综合来看,2025年的新基金发行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特征。权益类产品在政策与情绪驱动下保持活跃,工具化指数基金成为主流选择;浮动费率基金通过机制创新吸引长期资金,债券基金则在债市回暖中重获关注。
某券商金融工程分析师认为,未来基金发行市场将进一步分化:“工具化、低费率的产品将更受机构投资者欢迎,而个人投资者可能更关注收益弹性与创新机制。浮动费率基金若能持续证明其业绩优势,有望成为行业新标杆。”此外,随着《行动方案》的深入实施,公募基金在服务实体经济、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凸显,产品创新与投资者教育需同步推进。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面对琳琅满目的新发基金,关键在于明确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目标。权益类产品适合追求长期增长的投资者,债券基金则是稳健配置的基石,而浮动费率基金则为愿意承担一定波动的资金提供了新的选择。市场永远在变化,但理性配置与长期视角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