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凸显责任,明确公募作为“积极股东”的角色定位; ②与国际接轨,有助吸引海外长期资金; ③按年度披露,信披透明规范机构行权。
证监会近期发布了《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既是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和新国九条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在总结行业多年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为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方向。
《方案》要求行业机构进一步树立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实现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的转型,并通过从产品发行、投资管理、考核机制等全链条、多环节的设计和重构,强化与投资人利益绑定,实现公募基金功能性和盈利性的有机结合,以坚持投资者为本,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一、解决行业痛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历经二十余年高速发展,管理规模突破30万亿元,但伴随着市场的牛熊转换,基金公司的规模扩张和投资人获取良好回报两者之间的节奏有时并不匹配,同时“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也不时被讨论。
回顾公募权益基金的发展历程,规模大扩张往往都发生在牛市时期。无论是2006-2007年,还是在最近的2019-2021年,牛市里催生基金明显的赚钱效应,带动基金越来越热销,事后回顾看,往往行业大量的规模增量,都是在牛市末期进来的,后面这部分投资人的回报体验自然不太好。
此次《方案》的出台,正是源于对行业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深刻洞察。《方案》直击痛点,通过建立浮动管理费机制、强化长周期考核、将投资人盈利纳入考核标准、优化行业格局等 25 项举措,推动行业回归价值创造本源,对促进行业秉承“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初心,改变发展理念,转变经营行为,回归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投资者回报导向的新生态
具体来看,《方案》明确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大幅提升中长期业绩、投资者盈亏等指标权重,并对基金经理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这一改革明确要求基金公司摒弃 “规模冲动”,专注于投研能力的持续提升。
《方案》还提出,要建立与基金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模式,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实施差异化费率。这一举措将基金公司收入与投资者回报深度绑定,重构了基金公司的考核机制,要求基金公司更关注长期收益而非短期规模扩张。
行业内经常有基金“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的说法,在“好发”和“好做”之间,到底应该如何选择?这次《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应该优先选择“好做”而不是“好发”,这样无论是长周期的业绩考核还是投资人的盈利指标,都比较容易出成绩。其实,长期而言,两者并不矛盾。如果一个基金管理人每次都是从投资人回报的角度优先选择“好做”,那么长期而言,该管理人的产品应该也是“好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的行为不仅可以为投资人提供良好的长期投资体验,也肯定会增强信任。行业内也确实有这样的机构,坚持把投资人回报放在第一位,从长期看,确实取得了很好的结果,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中小基金公司的新机遇:专业化与差异化的再出发
需要提到的是,《方案》的出台以及行业发展逻辑的重塑,对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小基金公司往往处于谋求生存期,对规模天然有着更高的期望,如果定力不够,往往有更强的短期规模冲动。而《方案》确定了长期主义以及投资者回报为本的原则后,不仅可以转变整个行业的发展导向,更有利于帮助中小基金公司从短期规模与投资者回报之间的患得患失中走出来,从而沉下心来去稳步发展。
《方案》提出“制定中小基金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方案,支持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也为中小基金公司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博道基金将以《方案》为指引,立足自身禀赋,探索特色发展路径。
首先,认真练好内功。以创造长期有竞争力回报为主要目标,以为投资人实实在在赚钱为基本要求,坚持基于投资本源的正确理念、打造科学的体系以及构建有竞争力的团队,力求一步一个脚印,去做好投研能力和体系的建设;
其次,聚焦细分领域,从小处做起。例如,结合历史沿革和自身禀赋,在指数增强等领域,扎根耕耘,并通过研究迭代,逐渐建立优势;
另外,加强投资者服务,构建长期信任关系。通过建立 “慢富道” 客户服务品牌,向投资人传递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的理念,引导投资人通过坚持长期投资提升投资体验。
总之,《方案》的出台,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以投资者回报为核心的新时代,相信在《方案》精神的指引下,行业发展将迎来崭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