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恒指短线极限缩量窄幅波动,对行情有何影响? ②关税扰动或将进入新阶段,哪些风险值得留意?
财联社4月29日讯(编辑 冯轶)自3月中下旬AI叙事降温后,港股科技股迎来了一轮持续回调。
叠加4月初关税风险冲击,市场资金纷纷转向消费、医疗等领域,也进一步弱化了科技股在近期行情中的角色和热度。
截至4月29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近20个交易日累跌逾10%,在港股主要指数中跌幅居前,更是被消费、医疗等短线火热的行业远远甩在身后。
同期,港股大型科技股的表现也是差强人意,联想集团、京东、美团、阿里巴巴跌幅均达两位数。
不过,随着关税风险逐渐缓和,交易拥挤压力减轻,估值重回“洼地”的科技股也再一次受到市场关注。不少机构更是看好科技股行情重启。
中银国际在4月29日的报告中指出,在关税不确定性消化至市场预期企稳后,盈利因子有望重新主导市场,市场有望重回成长风格。
中银国际还称,政治局会议延续基调,“人工智能+”表述有所强化,有机会重回主线。且政策预期交易暂告一段落,风险偏好修复之下科技板块行情也有望修复。
另一方面,尽管近期南向资金流入放缓,对港股行情助力减弱。但港股科技ETF仍在持续获得被动资金“细水长流”式的买入。
据中泰证券跟踪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当周,港股相关ETF交易热度最高的板块依旧是科技板块,日均交易额为255.23亿元。资金流入最多的板块也是科技板块,流入额为34.65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交易高度拥挤的科技股在经过近期回调后,整体估值也再度回落至“重估行情”前的区间。
国元证券4月27日的报告显示,当前港股市场整体估值仍偏低,恒生科技PE分位更是仅11.6%,绝对水平处于全球洼地。
另据民生证券的研究,一季度公募基金持股比例最高的港股仍是科技股为主。其中腾讯控股、阿里巴巴、中芯国际、小米集团位居前四,合计持仓金额超1400亿元。
民生证券表示,关税影响或许会带来国内政策的加码,但中国资产基本面韧性明显增强。行业景气度边际改善、估值性价比可能成为2025年获得超额收益的关键。而AI是本轮科技周期的核心驱动力。预计AI的经济可行性会逐渐清晰,AI资本开支有望维持上行周期。可关注AI算力、AI应用和大模型等方向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