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2025上海车展前瞻:城市NOA走向量产验证 传统车企“补齐拼图”、新势力“求稳”
①智能驾驶从“功能堆叠”转向“体验验证”。传统车企加快平台整合,新势力则推进城市NOA、端到端模型等能力落地。
                ②功能命名、地图合规、OTA更新等环节进入细化监管阶段。

《科创板日报》4月18日讯(记者 唐植潇) 2025年上海车展即将开幕。作为行业全年规格最高、集中度最强的综合型展会,本届车展将在智能驾驶、电动平台、软件定义等技术线条上,提供一份产业阶段性的切片观察。智能驾驶无疑是其中最具焦点的主轴之一。

在经历数年的研发投入与场景堆叠后,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城市NOA、高速NOA、AVP泊车等功能纳入量产节奏。

车展前夕公布的参展信息显示,不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车企,均选择围绕“智驾闭环能力”进行重点部署。从车规级高算力芯片上车,到激光雷达系统的普及,再到舱驾融合交互逻辑、数据闭环算法体系的成型,产业技术路径正在由“宣传预期”转向“实际落地”。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对智能驾驶能力的监管亦逐步加强。整车企业在功能命名、营销话术、地图权限等方面的表达边界愈发清晰。产业发展走向理性,这也对企业从系统性能力构建到生态组织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车企“补齐拼图”:平台架构跃迁与供应链协同深化

在传统车企方面,广汽、上汽、一汽、长安、东风等头部整车厂正围绕平台级架构、数据能力与智能驾驶主控权展开体系化建设。

其中,广汽ADiGO系统升级至3.0版本,并在全新平台车型中首次实现了城区与高速的动态切换。

长安“海纳百川”战略强调智驾域与电驱域的集成效率,计划在2026年实现200万辆级平台覆盖。

上汽推出的智己L6在此次车展上备受关注,该车不仅搭载国内首款固态电池,还首次集成“灵蜥数字底盘+智慧四轮转向+Orin X平台”的整车融合智驾能力,代表上汽在整合智驾底层结构方面的探索深度。

一汽-大众方面,其CMP平台新能源车将在车展亮相并作为大众在华智能化的关键承接车型。官方信息显示,该平台采用自研CEA架构,摒弃传统三域控制器分布式系统,转向区域控制+中央集成模式。

平台设计强调面向本地用户需求开发,缩短软件验证路径与前装部署周期,自研座舱系统也将一同展示,体现本土开发团队在UI/UX交互逻辑上的深度参与。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智驾供应链与整车主机厂之间的协同关系也在本届车展上有新的动作。

其中,地平线与大众合资的CARIZON项目已进入量产推进阶段,预计首批搭载系统的ID.NEXT车型将在年内小批量落地;四维图新和毫末智行合作推出的城市NOH地图平台在北京、广州、苏州等地率先开通,车展现场将提供动态演示。

Magna展示的整车级别感知融合平台,将成为多家品牌的PHEV与MPV车型智驾预装方案;Mobileye与多家主机厂联合展示的泊车系统,也已实现对中国典型城市复杂车位的适配更新。

新势力车企竞逐:从产品能力走向体验验证

相比于传统车企的“体系完善”,新势力车企更多聚焦在“功能差异化”与“数据闭环效率”的场景拓展。

蔚来将在车展展示其旗舰车型ET9和NT3.0平台下的新技术矩阵,包括自研智能驾驶芯片NX9031、激光雷达融合系统、城市NOA功能等。

其中乐道新车型L90将正式亮相,定位全新六座纯电SUV,车长5145毫米、轴距3110毫米,基于蔚来NT3.0平台打造,支持换电,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

L90搭载ONVO Smart Driving视觉智驾系统,结合Orin X芯片实现高速NOA和自动泊车等功能。该车未配备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技术路线。

极氪9X将在车展上发布L3级智驾功能演示,结合双Thor芯片与192线激光雷达,展示城区左转、夜间过人行横道、盲区避让等能力。

理想i8则成为其自研“Mind GPT”模型首发平台,计划覆盖全国重点城市NOA与端到端泊车。小鹏G7推出全新XNGP版本,强调在“无图”区域的算法鲁棒性。小米方面则明确了新SUV车型YU7将不会在车展上亮相。

鸿蒙智行相关车型将在本届车展集中展出,包括问界、智界、享界、尊界等品牌。其中,问界M9、智界R7、享界S9等已搭载ADS 2.0或ADS 3.0系统,覆盖城区NOA、自动泊车、车道变换等功能模块。

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所强调的“多品牌融合体验”在此次车展也将接受市场与用户层面的进一步检验,其背后的舱驾系统统一部署、调度中台机制与AI模型响应速度是否具备一致性,将成为现场重要看点。

比亚迪将在本届车展展示其从普惠型到高端MPV的多条产品线与智能驾驶能力。其中“海鸥智驾版”作为普及型城市NOA的代表,售价约9万元,是A0级车型中少有配备城市导航辅助系统的产品,进一步将“天神之眼”BAS系统能力向下沉市场拓展。

此外,多个品牌已设置城市道路模拟区域,展示其在复杂交通信号、恶劣天气、施工区域等场景中的处理策略。用户在决策是否购入智能车型时,对“高频可用”“故障预警”“误判率容忍度”等因素的关注正快速上升,这也推动了厂商对后装OTA效率、场景学习周期、AI模型扩展能力的再评估。

从用户视角出发,本届车展也将首次集中呈现“智驾体验感”与“产品稳定性”的正面比较。

据悉,行业对智能驾驶功能定义的监管愈加细化,新旧车企均需在表述与功能边界上做出调整。

工信部今年以来多次对“自动驾驶”“L3级功能”等用语作出澄清,要求企业严格区分功能测试阶段与实际开放区域。

城市NOA的标准化认证机制尚未正式出台,部分品牌选择以“城市智能导航辅助”或“增强驾驶辅助”名义进行合规表述。

地图授权机制亦有所收紧,非官方渠道高精地图已难以获得部署许可,企业需要在与国家测绘平台对接的同时,建立自身的地图更新与验证系统。

智能驾驶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