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若该笔50亿元可转债发行成功后,未来全部转股,可提高公司资本充足率3-4个百分点。 ②虽然可转债是目前银行补充一级资本比较好的方式,但可转债要真正转股也有难度。
财联社4月17日讯(记者 彭科峰)银行年报季行将结束,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部分国有行、股份行并没有在业绩发布会上就单一大模型的应用和效果上“大做文章”。原因何在?
日前,财联社记者从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人士处获悉,考虑到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有关部门要求大型商业银行不得过度宣传单一大模型的使用情况,“更应注重自主、自研”。
“我们近期接到了内部通知,要求大型商业银行不能过度宣传单一大模型的情况。”某全国性商业银行办公室内部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
该消息得到了至少三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人士的证实。某银行知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有关部门更希望大型商业银行在金融大模型方面在自研、自主等方面多下功夫。一部分原因在于,银行手中掌握大量敏感的金融数据,在信息安全方面必须更加重视。
某江浙沪上市银行内部人士也向财联社记者证实,相关部门对于银行大量宣传使用单一大模型的情况较为重视和关注。“我在近期也接到了董事长、行长级人士的亲自通知,要求必须慎重,相关信息不能随意对外发布。”
从3月底到4月中上旬,财联社记者参加了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的2024年业绩说明会。在多家大型商业银行的业绩会上,很多高管都谈及了金融科技、大模型对于银行效率的提升,但明确点名单一大模型的应用情况非常罕见。
不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的投入依然在加大。依据年报信息,2024年国有六大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250亿元。
其中,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85.18亿元,排位第一;农业银行信息科技投入总额249.7亿元;中国银行信息科技投入238.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6%,同比上升0.27个百分点;建设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44.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26%;邮储银行信息科技投入122.96亿元,同比增长9.03%,占营业收入的3.53%;交通银行金融科技投入114.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41%。
“事实上,全国性商业银行基本都在金融大模型方面有着长足的投入。很多银行的自研模型已经比较成熟,引入单一大模型后也不过多了一种选择。”某国有大行研究员表示,数字化、智能化依然会是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