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中金警示港股“含科量”成双刃剑 盈利验证前高波动或是常态
①为何近期港股指数上涨被中金公司称为“极致的结构市”?
                ②当前港股的重估逻辑面临哪些关键分水岭?
                ③南向资金主导与外资观望的博弈格局下,港股短期行情可持续性如何?

财联社3月24日讯(编辑 胡家荣)港股在2025年春节后到上周五期间似乎走出了一波指数级行情,其中恒指与恒生科技指数分别上涨17.1%与19.4%。

不过中金公司指出,这实则是极致的“结构市”特征:

龙头效应显著:恒生指数中40%的权重由17只科技龙头股主导(如腾讯、阿里、小米),其涨幅贡献超70%,而传统板块(占指数60%)表现平淡。

投资者体验割裂:仅27.8%的港股通标的跑赢指数,主动基金跑输被动ETF的现象凸显。这与2024年“924行情”的广谱反弹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市场资金高度聚焦于AI科技叙事。

重估逻辑:情绪与估值的分水岭

当前港股重估已进入关键阶段:恒指风险溢价(ERP)回落至6.0%,接近2023年高点水平,隐含中枢23,000-24,000点;若科技板块情绪修复至2021年高位,指数或上探25,000点。

估值匹配度:恒生科技动态PE(25.5倍)较美股纳斯达克(24倍)差距收窄,但中国科技股净利润率(13.2%)低于美国(28.4%),估值合理性存分歧。

传统板块:AH溢价回落至131%,但港股通投资者需承担更高红利税,实际收敛空间有限。

资金博弈:南向主导与外资观望

南向资金:年初至今净流入超3860亿港元,3月日均流入达109亿港元,成为近期主力。但公募与保险资金弹药有限,个人投资者情绪驱动的流入持续性存疑。

外资分歧:对冲基金短期参与科技行情,但长线资金(尤其欧美机构)仍观望,需等待盈利验证。EPFR数据显示,主动型外资尚未大规模回流。

短期如何操作?

整体上,中金公司维持指数上恒指23000-24000、乐观25000,结构上40%的“含科”部分仍是主线判断。该券商此前提示,在这一位置去追的话,性价比不高。

中金指出,最好的策略是低迷时积极介入,亢奋时适度获利,如果不愿意降仓位可以选择在风格上做平衡,例如先从科技向红利切换,等调整合适后再切回来。

港股机构观点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