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奥康国际公告,原拟定购买联和存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股权的事项终止,跨界芯片遇挫; ②联和存储实控人高伟2021年曾任探路者董事,并推动了探路者收购北京芯能,两起收购有不少共同点。
《科创板日报》12月13日讯(记者 郭辉) 海外芯片大厂加码中国市场的脚步逐渐加快。
据媒体报道,德国芯片巨头英飞凌的CEO Jochen Hanebeck日前透露,为满足中国客户的特定需求,英飞凌正积极推进商品级产品的本地化生产策略,与中国市场保持紧密的业务联系。
“鉴于中国客户对于某些难以替换的关键部件提出了本地化生产的迫切要求,英飞凌决定调整生产布局。”Jochen Hanebeck表示,英飞凌将把部分产品的制造环节转移至中国的代工厂。得益于英飞凌在中国已建立的后端支持体系,此举将有效缓解中国客户在供应链安全方面的顾虑。
英飞凌是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全球领导者,也是全球最大的汽车MCU供应商,其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动汽车、数据中心和电力调节等领域,晶圆生产基地集中在德国、奥地利和马来西亚。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11月,欧洲芯片大厂意法半导体在投资者日活动上宣布将与华虹半导体合作,计划到2025年底,实现在华虹无锡工厂生产40nm制程的MCU芯片。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表示,中国是电动汽车最大、最具创新性的电动汽车市场。对于意法半导体及其客户而言,中国市场不可或缺,只在市场外部竞争是不够的。意法半导体希望成为一家具有“本地化”思维的国际公司,“希望能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并以同样的热情和决心拥抱变化”。
为何海外芯片大厂纷纷布局中国供应链?
意法半导体首席执行官Jean-Marc Chery在今年11月表示,选择直接中国生产的原因包括中国供应链的成本效益、兼容性及市场政策问题,此举还可加速意法半导体对中国电动汽车行业需求的响应,确保跟上中国企业的开发节奏。
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43.7万辆和331.6万辆,环比、同比均继续实现双增长,且月度产销数据均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销量将达到3100万辆规模,其中新能源汽车有望达到1300万辆。
而在欧美市场,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欧美市场的电动化进程正在放缓。全球新能源轻型车销量达716万辆,同比增长22%。但海外市场新能源轻型车销量为249万辆,同比增长为8.2%;渗透率为10.0%,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增速明显低于预期。
终端市场的此消彼长,让海外芯片大厂开始愈加重视中国本土客户需求。而除此之外,中国本土供应链逐步成长的同时优势显现,也对海外公司形成一定的吸引力。
群智咨询(Sigmaintell)半导体事业部资深分析师杨圣心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表示,对于这些海外IDM半导体公司来说,中国大陆供应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是代工价格较低。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调研,在相同制程工艺上,中国大陆代工厂价格通常比海外头部代工厂低10%-15%左右。
其二是将出售给中国客户的芯片放在中国大陆代工能够提高供应链稳定性,避免意外因素影响交付;其三是本土供应链已经成为部分客户选择供应商时的考量,布局本土供应链有助于海外供应商竞争中国大陆市场份额。
杨圣心直言,其实海外厂商的本土化趋势原本就存在,2024年下半年美国对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制裁加码,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大陆市场客户——特别是新能源车客户,要求实现重要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也成为海外芯片公司布局中国供应链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中国早已成为海外半导体厂商业务竞争的主要市场。
德州仪器财报显示,其汽车收入环比实现高个位数增长(7-8%),其中来自中国新能源汽车业务收入环比高增20%,创下单季度新高,且该公司预计这一增长趋势仍将持续,表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恩智浦的最新一季度财报也显示,Q3欧洲和北美汽车OEM在2024年展望广泛放缓,而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强劲抵消部分冲击,三季度该公司同环比增长主要由中国市场推动,预计四季度中国在汽车和工业物联网领域相较于三季度也将继续环比增长。
照此趋势来看,杨圣心表示,预计后续其他IDM厂商也将跟进发展中国大陆供应链。
机遇还是挑战?
海外芯片大厂向中国本土供应链的生产布局,对国内芯片产业而言,是否将形成冲击?国产厂商将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一家在科创板上市的MCU公司负责人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国际大厂把晶圆代工放到国内,会提升国内代工厂的制造水平,“对我们产品性能提升有促进的。”
该人士称,中国的MCU产品不会单纯的走替代之路。“中国MCU设计公司的强项在于和客户的链接更深,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更快,会对客户的痛点和需求给予更迅速的回应。这些中国厂商的特点是外资企业所不具备的。”
功率芯片企业瑶芯微副总裁王曙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表示,以英飞凌为代表的国外芯片大厂对国内关注一直很深,英飞凌把代工放在国内,主要还是“China for China”的原因,“能否借此实现成本端优势,要看他们具体放什么产品在国内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工艺平台”。
同时,“半导体是非常市场化的行业,站在客户的角度,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更多还是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包括产品技术、供应链、客户服务等。”王曙如是称。
群智咨询杨圣心表示,海外IDM布局本土供应链,从长期维度上讲对中国本土芯片厂商将产生一定冲击作用,但具体到当前阶段,还需分市场应用看。IDM公司现阶段转单主要以MCU为主,特别是车规MCU。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调研,这一细分市场上本土化进程较慢,2024年中国大陆车规MCU本土化率仍不足5%。
杨圣心表示,转单对于率先进入车规MCU领域的本土设计厂商的市场份额,或有一定负面影响。不过在MCU其他应用领域本土化率相对较高,预计2024年中国大陆消费级MCU本土化率已达到55%左右,因此预计其他设计厂商受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