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从代销到托管,银行再次拥抱ETF时代的公募生态; ②公募费率改革以来,仅行业托管费收入两年就减少18亿; ③销售环节仍是费率高地,第三阶段降费或于近期落地。
财联社11月20日讯(记者 闫军)在主动管理遭遇信任危机,高歌猛进的债基不时面临防御性刹车,除了ETF,基金公司在未来几年的产品布局上,还有别的选择吗?
信达澳亚基金给出了第二种解法:量化投资。
自2022年2月,鲁力被提升为公司副总经理,分管产品创新部、智能量化与全球投资部,在业内看来,这也释放了信达澳亚的量化投资布局的信号。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信达澳亚基金的量化投资规模在10亿左右。在当前量化投资的竞争格局中,于行业,信达澳亚自我定位于一个追赶者;于公司,信达澳亚希望用量化来构建公司全新业务增长点的壁垒。
全新业务探寻的落脚点
来自券商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公募量化产品总数量已经超过500只,总规模达到3235亿元,在全市场量化基金1.92万亿元规模中,占比约16%。今年的A股行情对量化而言并不算友好,市场暴涨暴跌,新“国九条”小微盘加速优胜劣汰,多重原因之下,小微盘指数在2024 年发生3 次大幅回撤,其相对A 股的超额稳定性下降。
客观而言,公募量化净值阶段性表现强于私募,但是依然出现了规模下滑、新发产品失败、量化基金清盘等事件。在今年作出大力发展量化的决定并不容易,信达澳亚坚定看好的原因是什么?
鲁力认为,布局量化的原因还是根据A股市场结构做出的决定。市场结构属性决定主流交易类型,A股是一个散户占大多数的市场,市场中集中的资本并不多。这使得大多数的市场交易是短线交易。尽管目前监管层面鼓励耐心资本进入市场,但是耐心资本的培养和引入长路漫漫,依旧需要更多时间。
基于当下,在短线交易占多的情况下,量化投资在A股的优势尤为突出。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执行买卖指令,量化投资能够进行高频的计算分析,迅速地掌握市场信息,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由此带给投资者相对稳定的收益。
鲁力进一步表示,从过往数据来看,领跑指数,人类选手能有大概六成的胜率,而做量化投资可以尝试着去往更高的胜率上去做。
在鲁力看来,即便是公募量化在当前遇到短暂的风格不适应,未来规模发展依然值得期待。原因有三:一是量化投资属于分散化持股相比人类选手有更大的规模空间;二是随着量化模型的迭代升级,多因子的量化模型取代单一策略的模型,又将拓宽量化投资的规模空间;三是影响策略容量的换手率和市场的流动性等指标是可调的。
自2004年第一只量化基金成立,公募量化在国内发展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期间也经历了2012年到2014年的小市值因子策略时代、2014年巴克莱“三剑客”基本面量化投资时代、2019年至2020年的成长股时代,以及近年来大放异彩的微盘时代。不同策略、因子在不同时期有着辉煌,也有落寞,但这并没有动摇机构对量化的看好。
尽管公募量化出现已经超过20年,但是鲁力认为,公募量化整体还是处在早期的阶段。不论是在整体公募中占比,还是整体量化中的占比,公募量化仍然是小众产品。“在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的量化投资市场,信达澳亚依然存在巨大发展空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投资者对于收益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也有所调整。”鲁力表示。
主动权益的市场形势严峻,竞争加剧和客户加速赎回的情况下,拉动信达澳亚增长的第一主线——主动权益业务略显疲态;固收利率不断下降,使得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高。在继续夯实主动、固收前两个业务的同时,量化投资随之被看成是信达澳亚新的业务增长点,被寄予重望。
为何是量化,而不是ETF?信达澳亚的选择也是整个中小基金公司的缩影。突破了3万亿规模的ETF已经被头部大厂筑起了门槛,尤其是真正贡献规模的宽基ETF,从产品上报、首发、持营,各个阶段都卷出天际。反观中小基金公司,搭建好量化的基础,未来在指数增强类产品上仍有一搏。
HAI量化的应运而生
事实上,具备科技基因的信达澳亚向量化转型也并非完全是形势所迫,而是筹谋已久。
信达澳亚基金总经理朱永强此前多次强调量化投资的重要性。他在此前公开演讲时表示,主动投资已有逾200年历史,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量化投资也有50年的发展历史,在国际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名单中,既涌现出桥水、AQR、城堡投资等量化巨头的身影,亦有美国资本集团、柏基投资、普信集团等主观多头位列其中。
回溯信达澳亚的量化体系搭建,鲁力介绍,量化投资的模型通常具有系统性,可以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测试和优化。首先聚焦相对简单的多因子的基本面模型研发,早期的行业经验帮助团队挑选出表现突出的超额收益因子,这使得信达澳亚量化团队在基本面派流中占得一席之地。
而随着市场的发展,偏价量模型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基金团队注意到,在偏价量模型上的研究弥补了先前多因子的基本面模型存在的“完全依赖基本面”的缺陷,鲁力也将目光投向这一方向。
量化投资讲究技术,强调逻辑,对投资者的逻辑思维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同时,量化投资作为新兴领域,要求投资者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思维。为了推动模型的发展,鲁力引入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基本面和偏价量的模型相融合。
“这意味着模型将会在总结人工交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训练,模型中人为因素将被削弱。我们现在已经在量化模型中应用了AI技术,以更快地挖掘和优化因子。”鲁力介绍,过去几年,信达澳亚投入人力、物力去实现、完善量化产品线和量化投资策略,最终形成了HI(主动投资人类选手行业分析模型以及研究的经验)和AI(人工智能的算力以及大数据的覆盖)深度结合、兼具研究深度与广度的领先的量化投资框架,成为信达澳亚的HAI量化体系。
鲁力介绍,HAI量化投资体系最大的优势在于,将投研部门深厚的产业研究功力与量化模型的强大算力充分融合,实现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双优。HAI量化投资体系专注于两方面能力的建设:一是科学的投资管理体系,二是强大的投资管理平台。
如何协作呢?据介绍,信达澳亚的量化投资团队独立开发出了一套因子测试平台,拥有100+项测试与检验,可以有效评估因子的特征,快速筛选阿尔法因子。同时,还有一套行业独创的另类因子的应用。它不同于传统的量化基本面因子,而是结合人类智慧和AI算力开发出的一套像分析师一样对盈利进行预测的因子,这些应用有效地将主动投资选手在行业研究中的经验融入到模型和参数的调教中,真正实现了人类洞见与人工智能算力与大数据的结合,为投资提供了深度+广度的解决方案。
在鲁力的带领下,2022年信达澳亚量化团队正式成立,2023年首次发行产品,目前规模约20亿。作为行业的追赶者,鲁力对团队充满信心,团队人数不多,但是多数团队成员长期在私募量化从事基本面量化研究工作,团队成员理念相对统一,同时具备追求绝对收益的能力。不过,鲁力也坦言,对于新生团队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历史业绩相对比较短,规模相对比较小,市场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以客户为中心,量化投资同样需要提供情绪价值
目前,在信达澳亚的量化产品体系中,已经覆盖了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以及中证2000、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等主要宽基指数增强产品,同时布局中证红利、科创创业等热门风格、行业板块的指增产品。
不仅如此,在量化策略的加持下,不论是股债混合的固收+产品、指数+产品,还是配置型产品,在整体投资风险上更可测、可控和可回溯,使得信达澳亚为客户争取更加安全、稳健、长期可持续的绝对收益成为了可能。
量化的工具属性,使得它与人类选手在投资理念上存在天然的差异。具体而言,人类选手是先基于个人的历史经历、风险偏好、对市场的判断能力形成投资理念;而量化则是通过分析众多人类选手的历史交易数据形成了人类共同的投资理念。
“我在从业过程中发现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做量化投资,面临的挑战并不是没有投资理念,而是我的投资理念很难被投资者认同。”鲁力认为,由于数学模型的不透明性,量化投资无法向客户透露具体的交易操作信息。相较于人类选手,量化难以和客户频繁交流,及时更新和反馈策略的调整,由此建立信任和连接。
如何让投资者更好地感知量化投资?提供情绪价值是做资管业务很重要的一环。鲁力介绍,相对于机构客户,零售客户可能对于情绪价值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鲁力理解的“从客户的需求出发”的投资理念,是利用量化分析的优势,精准刻画客户的需求,以寻找赔胜率的平衡点。
“尽管在量化的整个投资体系中,会用到人工智能、数学模型、逻辑语言,这些相对抽象、难以解释清楚的东西。但是,我们的量化投资体系当中,更多的还是可解释、可以讲明白、可以重复的部分。”鲁力强调,未来,信达澳亚量化团队将会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投资理念,推动量化模型与AI深入融合,力争创造更加稳健、可持续,让客户有感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