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年内分析师人数已达5506名,研究需求增长推动研究所人才布局; ②券商分析师人数通常与分仓佣金成正比,头部券商虽在人数上占优,但中小券商研究实力也不容小觑; ③行业变革背景下,探索多元化服务、数字化转型、成立产业研究院等成为券商研究业务转型新定位。
财联社11月11日讯(记者 史思同)近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10月以来金融工作情况。
整体来看,2023年10月以来,金融系统不断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19.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1.9万亿元。
展望后续,潘功胜表示,下一步将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同时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等。
在业内专家看来,上述内容进一步释放了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中国将进入少有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双宽松”的时代,相关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释放宽松货币政策信号
具体来看,对于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潘功胜明确表示,将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大货币政策调控的强度,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动增量政策落地见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继续实施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从存量政策来看,2023年10月以来,金融系统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政策利率、引导贷款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利率下行、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等,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经济稳定增长。
特别是今年9月下旬以来,金融系统较大力度降准,实施有力度的降息,优化调整房地产金融政策。其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惠及5000万户家庭,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支出约1500亿元。同时,创设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项工具,鼓励长期资金入市,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互相协调,因此在‘12万亿元化债’等财政政策提出的同时,货币政策也要跟上。”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金融系教授胡继晔告诉财联社记者,上述内容实质上释放了一个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在他看来,经济下行周期中,需要发挥货币政策作用进行更多逆周期调节。尤其是随着特朗普再次上台,后续美国各项政策可能面临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中国也将进入少有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双宽松”的时代。
同时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进一步表示,中国央行通过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立场有助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为市场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激励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在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加大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方面,潘功胜强调,要以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着力点,激励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据潘功胜介绍,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情况上,2023年10月以来,人民币贷款新增19.02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新增31.9万亿元;沪深北交易所共有118家企业发行上市,融资808亿元;企业和政府债券新增融资12.4万亿元。
其中如科技金融方面,2023年10月以来,新上市企业中战略新兴行业企业占比92%,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发行5650亿元,科创票据发行5258亿元;绿色金融方面,累计发行绿色债券6254亿元;普惠金融方面,对普惠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放宽到单户授信2000万元等等。
对此,明明指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这五个领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通过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聚焦这些领域的痛点和需求,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体现了金融服务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在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方面,潘功胜表示,要完善货币政策的执行机制、目标体系、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关键。”在明明看来,通过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更有效地将政策利率的变动传导至整个金融市场,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这不仅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能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潘功胜还进一步提出要支持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等等。据悉,当前已有11省(自治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获批。同时截至今年6月末,金融业机构总资产480万亿元,其中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53%、不良贷款率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