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 ②榜单前三分别为AI芯片企业寒武纪、智能语音企业科大讯飞、大模型企业商汤科技; ③胡润表示,目前AI主要被视为一种工具,其核心价值在于扩展人类的能力。
编者按:2023年,我们需要坚持抱负,但更要需要脚踏实地,实干为要,致敬实干者,财联社、《科创板日报》联合推出“实干中国 · 2023”系列,记录实干中的企业、实干中的人物、实干中的城市、实干中的中国。
《科创板日报》5月13日讯(记者 金小莫)从位于上海嘉定的联影医疗总部驱车约2小时后,《科创板日报》记者与百余位投资人抵达了位于江苏常州的联影医疗生产工厂。
位于常州的联影医疗生产基地(图片由《科创板日报》记者拍摄)
常州联影主要从事磁共振成像(MR)、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X射线成像(XR)、放射治疗(RT)在内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上游机加工和整机生产。据介绍,该工厂占地约8万平方米,是全球规模前列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智能生产基地。
日后,这里的产能也将用于支撑联影医疗的出海项目。而出海,被市场普遍认为是联影医疗能否兑现估值的关键之一。
工厂负责人严全良介绍称,该生产基地最大的特色在于工艺自动化、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监控精细化以及一体化,“医疗影像设备的生产涉及上百种零部件、几十家供应商。现在,我们一个工厂全部搞定。能做到这一点的生产工厂,全球也找不到第二家了。”
在与投资者交流时,联影医疗实控人薛敏更强调了一体化生产模式对于联影医疗出海战略的重要价值。
“我们是第一家大部分零部件都自己生产的医疗影像设备企业。”薛敏介绍称,这样做的好处是成本更低、质量一致性可控、效率更高,而且有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即使是入门级产品使用的也是最先进的生产工艺,这可以让我们入门级的影像产品更具竞争力。”
▌从全球模具龙头跨界而来
这家工厂的缔造者正是严全良。
据联影医疗招股书披露,常州联影系由联影医疗与严全良于2016年合作设立,旨在提升公司产品产能并将公司生产链条向上游机加工领域延伸,丰富公司的产业链布局。
“联影医疗大约于2012年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帮它生产MR的注塑模具。”严全良对《科创板日报》记者称。
当时,严全良主要经营着华威模具,后者成立于1992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模具生产及机械加工的大型制造企业,主要客户包括国际知名的汽车生产商,“到2018年,我已经做到了汽车模具行业的全球老大。”
彼时,联影医疗正在寻找生产供应商。相对汽车、家电等2C产品,医疗影像设备的需求量明显要少得多,同时,联影医疗对于产品的要求又极高。这就导致了大的生产商不愿意接单,而小作坊又没有能力承接。
严全良却敏锐意识到,医疗影像设备是一个好的方向,或许可以成为公司的新增长点。他愿意一试。于是,华威斥资数亿新建厂房、采购高精尖设备,全力支持常州联影建设。在招股书中,这段历史被简述为:
在常州联影业务发展初期,公司及常州联影的业务规模较小,机加工需求量较低。另一方面,华威模具作为国内重要的模具生产商,机加工、数控机床等设备齐全,供应链优势显著。为满足公司机加工生产的需要,提升华威模具的设备利用率,常州联影与华威模具合作,根据常州联影的业务需求租赁华威模具的机加工、数控机床等设备。
而今,常州联影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前列的医疗影像设备智能生产基地,下线产品的良品率基本是100%。
“我们可以做到原材料进厂,在厂内加工成各类零部件,再组装成MR、CT、DR等各类型产品,再出厂。”严全良称,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实现了生产链质量可控、保障稳定,二是降本增效。相较之下,业内其他企业大多数只是找工厂进行代加工零部件,再由自有工厂进行组装。
▌柔性与智能化生产
整齐排开的大型设备、工人们正在给设备安装线圈、物料堆放整齐有序,在工厂一线,《科创板日报》记者看到,较于传统制造业,这里精益化、智能化程度都实现了较高水平。
常州联影内部一瞥(图片由《科创板日报》记者拍摄)
严全良介绍称,医疗影像设备的特点即所需要的零部件种类多、但批量小,整体产能需求量不高,如果全面采用自动化设备,会导致成本过高。同时,由于生产加工的是医疗设备,后者对零部件的质量要求极高,产品精度要求要达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之间,因此,对生产的精益要求很高。
从年报信息来看,2022年,联影医疗合计生产了医疗影像设备(CT、MR、DR、MI、XR、RT)共3584台。据记者在现场获悉的情况,为满足这些品种产品的生产,常州联影需生产6千多种近160万件零部件,“光是板材原材料就有200百多种规格”。
为了实现对物料的精准管控,常州联影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以及柔性生产技术。前者,可对物料使用实现精准管理。“买了多少、用了多少、还剩多少,清清楚楚,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直接看到所有生产信息。”相关人员介绍称,后者,则保证了企业可高效生产少批量的不同类型产品。
举个例子来看,严全良指着放在地上的零部件称,这些零部件是在晚上由机器自动化生产的。“工人们只需要在下班前将零部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安放在设备托盘上,机器会自动生产,第二天,工人们就能得到成品了。”严全良称。
“在疫情期间,我们的CT、移动DR都依靠这套生产模式,实现了快速量产,这让联影医疗能够以比同行更快的速度响应市场需求,助力公共防卫体系建设。”严全良介绍称。
设备只是一方面,为了摸清楚生产工艺,常州联影也进行了大量的研发,其中既包括材料的,也包括生产流程的,比如如何使零部件切削后不变形、如何进行热处理、以怎样的焊接工艺保障产品的强度与韧性、喷漆涂装怎么达到最佳效果等等。
“模具生产需要在精密度与成本之间取得恰好的平衡,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医疗器械零部件则特别讲究一致性和高精度。我们早期做了大量的生产试验,一些高精密零件往往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小批量生产的条件。”工作人员介绍称,后期量产又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改进。
▌将为联影医疗出海保驾护航
在常州联影的展示墙上,展示了该工厂的各类制造武器:国际尖端卧式铣削柔性加工线,自动灵活应对数百种精密零件加工;采用国际先进积极放链传输系统实现自动喷漆,同时满足5000台大型医疗设备涂装;移轨式装配流水线作业,较传统生产模式提高效率30%;近2万个自动立体货位,货物精准控制与调配……
在同日举办的联影医疗投资者交流会上,公司实控人薛敏表示,走向海外已是联影医疗的重大战略,而公司的产能布局,能保证联影医疗及时供货,并抢到市场份额。
“目前,海外仍占据了高端医学影像装备的主要市场份额。公司有足够的产品竞争力,助力公司未来在海外市场取得更好的市场突破。”薛敏坦言称,海外市场的建立和成熟又是一套复杂工程,既需要高质量、高性价比的产品,还要营销、售后服务、品牌等软性能力的支持保障,对此,联影“要脚踏实地,兼顾中期和长期目标。请你们相信联影。”
说到产能,薛敏则表示,医疗影像设备生产线的建造周期较长,一般需要三年左右的建设周期,不过“联影医疗已经准备好了,再多的货也能供应上。”
就在常州联影附近,二期工厂的建设已经完工,后续,再经过三年左右的生产线安装调试等工作,该工厂也将投入生产,薛敏指出,“关于未来,我们有周密的产能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