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气温降低,生猪腌腊逐步启动,但相对往年却更迟、更慢,有业内透露目前腌腊品制作量只有去年同期60%; ②业内多方预计,在12月中上旬腌腊将逐渐步入高峰期; ③腌腊旺季或为低迷的猪价带来企稳回升的推动,但仍需防范集团厂年底供给增量。
财联社10月25日讯(记者 徐海东)近期国内压缩空气储能项目频获进展,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关注。财联社记者在对相关上市公司和行业专家调研中发现,压缩空气储能成为长时间、大规模储能主流技术之一已成为业界共识,目前空气储能项目示范阶段已基本结束,正加快进入商业应用阶段,相关项目业绩有望在2023年上市公司业绩中得以体现。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中关村储能产业与技术联盟理事长、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研究员陈海生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压缩空气储能的性能和抽水蓄能比较接近,目前抽水蓄能效率和成熟度更优一些。但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发展速度较快,目前新型压缩空气储能最高效率为70%左右,系统效率还有提升的空间;其系统单位成本约为1000-1200元/kWh,也仍有下降空间。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大规模示范和应用,积累工程设计和建设经验,发展完整成熟的产业链,以进一步加快压缩空气储能的建设应用。
相关上市公司已有成熟技术产品储备
7月26日,由中国能建主体投资的世界首台(套)300兆瓦级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开工建设;9月28日,全球最大规模350兆瓦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山东泰安2×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创新示范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开工;9月30日,国际首套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这也仅是今年以来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快速推进的一个缩影。
据北极星储能网统计显示,2022年截至目前,已有八省公布储能示范项目167个,已公开的储能规模约12.9GW(功率)、20.3GWh(容量),已公开储能技术装机规模的共有12.1GW、17.1GWh。在其中,压缩空气储能已经基本坐稳了储能技术排名第二的位置,总规模达650MW、1805MWh。
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在《“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就是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天风证券研报则指出,其统计国内压缩空气储能正在规划建设的项目共有19个,规划总装机量达到5.38GW。预计2025年压缩空气储能装机量达到6.76GW,2030年达到43.15GW。压缩空气储能商业化大幕即将开启。
陕鼓动力(601369.SH)人士对财联社记者直言,压缩空气储能对公司来说将成为“第二增长曲线”。公司目前已跟踪了很多空气储能项目,其主打产品压缩机是空气储能系统核心设备,在膨胀机也有成熟技术储备。金通灵(300091.SZ)人士则透露,在中科院张家口等示范项目中,公司都配合进行了技术研发和样机研制,公司销售部门目前也在密切跟踪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招投标动态,积极争取该市场份额。
能源建设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压缩空气储能产业上游包括空气压缩机、透平膨胀机、蓄热换热系统等核心设备,以及储气盐穴资源等;中游下游则为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和运营。从投资占比来看,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大致可分为核心设备、其他设备、电气控制系统、土建及施工等,其中核心设备支出占比在总建设成本的40%-50%,主要是空气压缩机和透平膨胀机。
根据国海证券此前研报和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涉及该产业链的压缩机厂商主要包括陕鼓动力、沈鼓集团、金通灵等,膨胀机厂商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和哈尔滨电气,换热系统厂商西子洁能等,项目设计开发厂商三维化学,盐穴资源厂商苏盐井神。
商用项目陆续启动招投标 空气储能赛道空间广阔
上述厂商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一些空气储能商用项目正在启动招投标,主要集中在电网调峰领域。按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建设周期一般在18个月以内,明年起相关设备公司即可体现业绩。
陈海生则向记者表示,未来压缩空气储能的发展大致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也就是目前,主要是在不具备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条件的地方,建设一些压缩空气储能作为试点示范;第二阶段,随着技术继续成熟进步,压缩空气储能可以替代一部分抽水蓄能;第三阶段,随着抽水蓄能电站技术经济性较好的建设选址逐步枯竭,而相比抽水蓄能约75%的最高效率、1000元-1500元/千瓦时的单位成本,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的性能和成本优势进一步提升,压缩空气储能未来有可能成为长时间大规模储能的主流技术之一。
与抽水蓄能相比,压缩空气储能有其固有优势。一是地理条件限制,抽水蓄能需要建设水库、占地数千亩,同时伴有淹没植被、移民等问题,而压缩空气储能占地一般不超过百亩。二是相比抽水蓄能电站长达数年的建造周期,压缩空气储能的建造周期优势明显。
陈海生表示,这让压缩空气储能产业化前景更为乐观。
随着市场关注度的提高,近期包括国泰君安、光大、中信等在内的多家券商都推出了覆盖压缩空气储能的研报。中信建投研报指出,通常而言,能够用于百兆瓦级及以上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只有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两种方式。伴随新能源并网提速,长时储能大有可为。国海证券研报则指出,相较氢储能、重力储能、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路线,压缩空气储能从经济性和技术成熟度等方面来看,是更接近大范围推广的储能形式。
陈海生也向记者表示,压缩空气储能技术有其固有的优劣势。一是目前压缩空气储能的效率约为70%,与效率较高的电池(85%~90%)相比相对较低。二是响应速度没有电化学储能快,负荷从0到100%的正常响应时间需要3~9分钟,而电化学储能是秒级到毫秒级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只有作为旋转备用时才可以达到秒级。三是不适合太小规模的应用场景,规模太小,系统效率会下降,单位成本会增加。这也就决定了压缩空气储能在大规模、长时间的应用场景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编辑:曹婧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