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1日讯,最近,杭州程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购物平台上架了一款售价为2500元的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面向个人用户销售。据潮新闻报道,程天科技创始人张继宇表示,本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准备了几百台现货,没想到“秒空”,“现在还有几百人正在排队预定下一批。”“市场的火爆程度远超我们的预期,连样机都卖完了。”据介绍,假如走一万步,这款外骨骼助行器可以帮助穿戴者节省约百分之十几的体力,助力可以达到十几扭力,相当于抵消两大瓶可乐的重量。
财联社4月1日电,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科学家携手,利用DNA分子自组装技术,首次实现了三维纳米电子器件的自主构建。相关研究论文3月28日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①上海交大发布了2026年入学交大技术转移硕士MTT招生政策及科创训练营; ②2026年入学上海交大技术转移硕士MTT分数线将自主划线,基本录取原则为考生笔试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后,按"笔试分+面试分"的总成绩排名从高到低的原则择优录取。
《科创板日报》28日讯,美国研究经费的削减迫使许多科学家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自然》(Nature)杂志对1650名科学家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1200位科学家(约占总受访者的四分之三)正考虑在特朗普引发的混乱下离开美国,且欧洲和加拿大是首选的移居地。
《科创板日报》27日讯,英国利兹大学工程师开发了一款创新性的微型磁性机器人。它能在人体内深处执行3D扫描进行“虚拟活检”,并首次从胃肠道或肠道深处获取了高分辨率3D超声图像,这标志着早期癌症检测技术的重大突破。相关研究成果26日发表在《科学·机器人学》杂志上。
财联社3月27日电,据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网26日消息,在意大利举行的莫里翁年度会议上,该机构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底夸克实验(LHCb)合作组宣布,以压倒性证据观测到了重子的“电荷共轭-宇称联合变换对称性破坏”(以下简称“CP破坏”)现象。这一里程碑式进展为破解正反物质不对称之谜提供了新思路。
《科创板日报》26日讯,清华大学药学院丁胜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mmunity》发表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示控制小胶质细胞"加速-控速"平衡的关键开关,并成功从2400多种化合物中筛选出能精准修复该系统的药物小分子BMS265246。在动物实验中,这种新型CDK2抑制剂如同为速度失控的汽车加装了"智能限速器",使患病小鼠的脑部炎症消退,社交和记忆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这项发现为学界深入理解细胞周期蛋白调控非分裂细胞功能提供了新实例,也为治疗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等十多种神经疾病提供了新可能。
财联社3月26日电,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设计了一种新方法,他们将某些注射药物制成微小晶体悬浮液,可以更高剂量输送这些药物,其一旦进入皮肤下,晶体就会组装成一个可以持续数月或数年的药物“仓库”,未来患者或可无需频繁注射药物。研究成果24日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杂志上。
《科创板日报》19日讯,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受古代活字印刷术启发,提出一种经济高效的DNA活字存储方法,并成功研发出“毕昇一号”DNA打印机。这种打印机能够批量“打印”DNA活字块,从而实现对各类数字文件的高效存储与精准还原,解码准确率达到100%,为DNA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科创板日报》17日讯,3月17日,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的掘进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领航号”掘进突破5000米。崇太长江隧道盾构段采用“领航号”盾构机掘进施工,盾构机刀盘直径15.4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机。
①“深海科技”首次被正式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 ②深海科技行业潜力主要体现在各类资源和战略和安全上; ③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深海科技安全健康发展,同时"溟渊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也不断落地。
①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指出波兰每年为乌克兰的星链服务支付约5000万美元,并强调如果SpaceX不可靠,将寻找其他供应商; ②马斯克回应:你们出的钱只是成本的一小部分;而且,星链当前还无可替代。”
《科创板日报》10日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脑细胞 ——“卵形细胞”(ovoid cells),这种细胞在物体识别记忆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一发现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记忆机制的理解,还为阿尔茨海默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科创板日报》4日讯,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成功实施全球首批共4例“三合一”脑脊接口电极同步植入临床概念验证手术,截瘫患者术后24小时内恢复腿部运动,最快10天尝试行走,初步证明了新一代脑脊接口方案的可行性。“三合一”颅骨植入式脑脊接口微型设备预计不久后进入临床。
《科创板日报》3日讯,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日前宣布,他们与其他高校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工具,可通过分析人体组织样本来自动鉴别结直肠癌。该新型工具能自动分析样本,并突出显示包含不同组织类别的区域,可减轻医生的工作量,从而更快预测和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其能够识别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所有组织类别,准确率达96.74%。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美国细胞出版社下属的《太阳神》杂志上。
《科创板日报》3日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团队基于视觉学习与机器人技术的交集开发了一个方法,让机器人通过自我观察来完善动作并预测自己的空间运动。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普通2D摄像头拍摄的视频来建立对自己运动的自我意识。该研究团队在《自然·机器智能》杂志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
第六届上海制造佳品汇海外首秀登陆大阪,全球招募正式启动。
《科创板日报》25日讯,日本东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研究人员联合研发出了由人类肌肉驱动的长达18厘米的机械手。他们认为,这种技术可以推动未来生物混合假肢的发展。据日本共同社23日报道,研究人员将在实验室中培育的多条纤细肌肉组织捆绑在一起,连接至机械手上,在电刺激作用下,肌肉可以带动机械手移动物体,还能让机械手比出剪刀手手势。在生物混合体和假肢领域,这是向新的逼真度和可用性迈进了一大步。
①Anthropic发布最智能AI模型Claude 3.7 Sonnet,采用混合模式,结合推理与实时解答,解决复杂问题,表现优于前代。 ②模型提供标准和扩展两种思考模式,标准模式即时回答问题,扩展模式展示详细推理链,适合科研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