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在国家点火装置上成功完成第八次聚变点火实验,实现能量增益因子(Q值)突破4。 ②贝莱德在其股票占比较高的投资组合中加大对人工智能的敞口。
①美国研究团队提出神经符号人工智能,作为当前大规模语言模型的替代方案。 ②日本政府计划向三家核聚变研究所注资约100亿日元,以提升其研究能力并加快核聚变技术商业化进程,目标是在2030年代实现核聚变发电。
①核聚变领域近期频现新动作,国内多个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多家产业链上市公司回应最新业务进展; ②从了解到的整体情况来看,国内核聚变项目的下一阶段性节点或在2027年至2028年左右,届时开启招标的相关装置将完成建设。
①美国空间太阳能企业Solestial完成1700万美元A轮融资,资金用于提升年产能至1兆瓦,其轻质自愈光伏技术已应用于多项航天任务。 ②德国科学家突破固态电池室温运行技术,新型NASICON固态电解质使钠基固态电池在室温下实现100倍于石墨负极的能量密度。
①英国科学、创新与技术部公布新的科研资助标准,重点支持量子计算、抗微生物耐药性等需长期攻关的技术研发,并覆盖大型科研设施建设。 ②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持续光无线能量中继(POWER)项目实现800瓦功率成功传输8.6公里,创下光能传输功率与距离双重记录。
①苹果软件生态“掌舵人”对于向AI投入大量资金表示“犹豫”; ②AI主管詹南德雷亚似乎一直没能融入苹果核心圈子; ③业内人士表示,人工智能的持续失败威胁到从iPhone的主导地位到机器人和其他未来产品的计划。
天问二号任务将通过一次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
①全球首款定制基因编辑疗法问世; ②研究团队在短短六个月内开发出; ③CRISPR技术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确认,但商业化路径有待探索。
①波士顿大学团队开发出结合SANDSTORM与GARDN的生成式AI系统,可精准预测并生成具特定功能的RNA序列,提升RNA设计效率。 ②东京大学研发出数字实验室系统dLab,实现材料研究全流程自动化,突破实验数据瓶颈,加速材料科学向数据驱动与智能自动化转型。
①英特尔认证壳牌润滑液冷却技术,可降低AI数据中心能耗和运营成本,减少48%能耗,降低33%资本与运营支出。 ②荷兰AI平台Lleverage推出无代码流程自动化工具,通过自然语言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已获300万欧元融资。
①英德团队开发AI驱动实验室加速聚合物合成,该平台可自动优化合成过程,提高效率并减少误差,推动绿色化学发展。 ②Epoch AI指出AI推理模型性能提升或面临瓶颈,预计2026年推理模型进步速度将与整体AI发展水平趋同。
①三星于周二发布超薄版旗舰智能手机Galaxy S25 Edge,厚度仅5.8毫米,重163克; ②行业分析师预计,“纤薄”将成为2025年下半年手机一大趋势; ③行业分析师预测苹果、荣耀和小米可能推出超薄设计手机,以应对市场竞争和宏观经济环境的挑战。
①半导体材料分析机构MSS USA Corp在硅谷设立首个实验室,面向Apple、Nvidia等客户,提供先进半导体材料与失效分析服务,支持本土技术研发与制造。 ②荷兰三家初创公司联合开发安全智能的AI平台,整合本地服务器和GDPR合规技术,提升数据安全与工作效率。
①提出加快实施省内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手术,支持脑机接口纳入医疗服务体系; ②提出攻克核心器件,推进核心部件国产化; ③脑机接口技术被视为未来医疗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①OpenAI在亚洲推出数据本地化计划,支持用户将数据存储在日本、印度、新加坡和韩国,以满足地区数据主权要求。 ②美国FDA启动全机构AI部署加速药审流程,计划在2025年6月底前在所有中心全面部署生成式AI系统,以提高审评效率。 ③俄勒冈州立大学开发新芯片助AI通信节能50%。
财联社5月12日电,人脑是由数十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网络,不断处理着各种信号,使人们能够认知、思考、回忆或进行身体活动。要理解这个复杂的网络,就需要精确观察这些神经细胞是如何排列和连接的。奥地利科学技术研究所(ISTA)和谷歌研究院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型显微镜技术“LICONN”(基于光学显微镜的连接组学),为揭开大脑奥秘提供了助力。相关论文5月7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①美国科技公司思科展示了一款用于量子计算机互联的芯片原型,并计划在加州圣莫尼卡开设新实验室,探索量子计算领域; ②思科的芯片原型可产生纠缠光子对,实现瞬时连接,无论距离多远,且能与现有电信基础设施一起使用,节能高效。
财联社5月6日电,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研制出目前已知导电性最强的有机分子。这一突破为在分子尺度上构建更小巧、性能更强大的计算设备提供了全新途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分子由自然界中常见的碳、硫和氮等元素构成。
①全球首款急救无人机完成实战演练; ②我国突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昼夜限制; ③亚马逊“柯伊伯计划”首批卫星发射。
财联社4月30日电,由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基因组研究所领导的科学家团队,发布了迄今全球最大、最全面的长读长RNA测序数据集之一——新加坡纳米孔表达数据集(SG-NEx)。这一成果有望解决疾病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使研究人员能够更精确地解析RNA的复杂结构,为制定下一代精准诊断和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方法学》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