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本次交易尚需各方完成股权交割并由聚变公司办理相关企业变更登记; ②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布局和投入正在加速; ③电源是可控核聚变装置“生命线”,资本开支扩张有望带动订单陆续释放。
①日本半导体制造商成功原型化2nm GAA晶体管,计划2027年量产。 ②Meta近日宣布拒绝签署欧盟针对通用人工智能(GPAI)模型的行为准则。
①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团队首次捕捉到电子隧穿过程中的“势垒内再碰撞”现象,推翻传统认知,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等技术提供新理论基础。 ③英国政府发布《计算路线图》,通过构建国家级AI研究资源和超级计算中心,推动英国由AI技术使用者转变为AI制造国。
《科创板日报》18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名为mitoNIDs的纳米降解剂,能精准诱导肿瘤细胞“自毁”线粒体,或增强 CD8+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
①英国政府发布《生命科学部门计划》,制定十年战略,推动科研突破转化为更强大、预防导向的国家医疗体系(NHS),并强化生命科学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②美国FDA首次发布逾200封药品及生物制品审批“完整回复函”(CRLs)。
①国内直线型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技术即将从实验室正式迈向应用端; ②场反位形装置造价成本低和运行成本低,有望率先实现商业化供电; ③该装置对电源依赖程度高,价值量占比有望提升。
①Quantum Insider报告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量子计算行业私人投资额达11.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量子计算正从实验室研发转向商业化落地。 ②欧洲量子科技公司Terra Quantum推出首个基于CMOS工艺的负电容场效应晶体管。
财联社7月16日电,美国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分校等机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关键脑蛋白cypin维持脑细胞连接的重要机制。这一发现为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开辟了新路径。
财联社7月16日电,据最新一期《物理学评论X辑—量子》杂志报道,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利用量子网络测试量子理论如何在弯曲时空中表现的新方法。这项研究首次将量子网络引入基础物理问题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财联社7月16日电,大型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全球神经退行性疾病蛋白质组学联盟(GNPC)发表了对全球最大蛋白质数据集之一(2.5亿个蛋白质)的分析结果,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分子图谱”。这一系列论文合集发表于15日的《自然·医学》和《自然·衰老》杂志,揭示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衰老过程有关的独特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有望提早发现此类疾病并改善疾病结局。
财联社7月16日电,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研究团队14日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上发表一项重要成果:他们通过将铝离子捕获于离子阱中改进了原子钟,使其精度创下小数点后19位的惊人纪录。这项突破有望推动国际单位制中“秒”的重新定义,并促进量子技术的发展。
①英国首相斯塔默与捷克总理菲亚拉签署协议,携手推广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技术。 ②波士顿大学联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西北大学发布全球首颗量子光源工厂芯片,采用标准45纳米CMOS工艺制造,集成了12个独立的量子光源。
①以色列政府拨款4400万新谢克尔(1320万美元)建设高质量、开放共享的AI数据库,以支撑国家AI计划,帮助初创企业和研究机构利用统一、实时数据集开发先进技术。 ②英国政府启动总额25亿英镑的DRIVE35计划,支持零排放汽车及供应链的投资和就业,预计创造逾320个高技能岗位。
《科创板日报》14日讯,据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消息,该所超快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姚保利、徐孝浩团队在生物光学显微成像及微操纵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提出了“光镊切片显微术”,实现了悬浮生物细胞的全光式三维成像,为光镊技术开拓了新应用方向,在类器官构建、三维中性原子阵列组装、细胞自动化识别及分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上述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进展》发表。
《科创板日报》14日讯,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与高丽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期发文,公布了一项利用超声波技术为人体内植入的微电子设备提供电力的方案,具有传输距离长、传输能量多、干扰度低三大特色。相应方案主要涉及一项超声波电力接收器,该接收器采用柔性压电材料制成,具备可弯曲性,能紧密贴合皮肤等曲面结构。在测试中,该接收器可穿透人体皮肤,稳定传输7mW电力,从而为长效植入式医疗设备提供可行方案,允许相应设备无需频繁利用手术更换电池。
①美国推出再生神经组织计划推动脑功能修复新突破。 ②荷兰科技巨头Prosus启动AI创新中心助力欧洲人工智能自主发展。
①今年是未来科学大奖成立十周年。过去十年来,已有39位科学家获得未来科学大奖; ②未来20年、50年最具颠覆性的科学变革是什么?在今年的大会上,量子计算、室温超导、可控核聚变等,成为科学大咖们高频提及的词汇。
①哥伦比亚大学团队发布HyperQ系统,首创性引入“量子虚拟机”机制,实现多用户在同一量子芯片上并发计算,显著缩短排队与周转时间。 ②欧盟36.6亿欧元现代化基金支持九国34个清洁能源项目。
《科创板日报》9日讯,芬兰阿尔托大学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将超导量子比特的最长相干时间延长至1毫秒,创造了量子科学领域新纪录。此前已知的量子比特相干时间最长纪录接近0.6毫秒,而此次阿尔托大学团队测得的最长相干时间达1毫秒,中位数为0.5毫秒。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
《科创板日报》8日讯,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陈有信领衔跨机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了基于超广角眼底影像(UWF)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全景式病变识别(WARM)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可精准识别25种眼底疾病并智能生成转诊建议,为眼底病筛查与分级诊疗体系提供新路径。近日,相关成果发表在《细胞》子刊《细胞报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