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可存储电力的活体水泥基超级电容器,为可再生能源存储提供低成本可持续解决方案。 ②美国量子计算公司PsiQuantum完成10亿美元E轮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首台百万量子比特容错量子计算机研发。
①欧盟法院维持其将核能与天然气纳入“绿色可持续”的标签分类,认为在特定条件下,两者可为气候减缓与适应作出“实质性贡献”。 ②美国能源部宣布将投入1.34亿美元支持两项聚变创新计划。
①机构中不乏贝莱德、淡马锡、花旗集团、高盛资管、Point72等知名外资,以及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等实力投资者; ②扩产将是该公司未来一两年的主线任务,其扩产计划已与北美大客户充分沟通; ③该公司预计明年产品仍将以800G光模块为主,但1.6T产品也会逐步实现量产上量。
①Neuralink公司宣布全球已有12人接受其研发的脑机芯片N1植入试验,累计使用时长超15000小时; ②这项更新标志着自6月份以来的进展,当时报道有7名患者已接受了植入试验; ③在该芯片的作用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可以玩视频游戏、设计3D零件、交流等。
《科创板日报》10日讯,当地时间9月10日,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在社交媒体平台发文称,目前全球已有12人植入Neuralink设备,累计使用设备2000天,使用时间超15000小时。
①美国议员提出《创新法案》改革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遏制长期依赖拨款却缺乏商业化成果的“SBIR工厂”。 ②麦肯锡报告指出,代理人工智能正重塑生命科学行业,预计制药企业75%–85%的流程可被增强或自动化。
①微软团队研发的新型空芯光纤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信号衰减水平; ②光信号的传输介质从实心玻璃变成了空气、惰性气体或真空; ③空芯光纤在时延敏感场景、大容量长距离传输场景、高功率特殊场景中应用广阔。
①阿斯麦将领投Mistral AI的最新C轮融资,承诺为其提供13亿欧元,有望成其最大股东、获得一个董事会席位; ②Mistral AI被视作欧洲人工智能标杆企业,有“欧洲OpenAI”之称; ③Mistral AI已获得过英伟达、a16z、微软等的支持,成立两年估值飙升。
①特斯拉开通名为“Tesla AI”的微博账号并发布首条微博; ②金色Optimus并非特斯拉第三代机器人,而是2.5版本; ③这款机器人在外形上更加简约、流畅、精致,整体体积更小。
①下周三,苹果秋季发布会将正式揭幕, 预计将推出iPhone17系列; ②高配版iPhone 17的影像功能升级或成为苹果秋季发布会的焦点内容; ③有望推出iPhone 17 Air,主打极致轻薄设计。
①马斯克称,特斯拉AI5芯片设计团队完成了一场非常出色的设计评审,AI5可能是对于参数数量低于2500亿的模型来说最好的推理芯片; ②此前特斯拉叫停了其芯片设计项目Dojo; ③特斯拉正全力打造的AI5、AI6芯片预计将支持其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的训练。
①9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行记者会,发言人黄海华介绍原子能法草案拟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 ②草案三次审议稿拟增加规定,包括支持和平利用原子能、促进共享成果、防范核恐怖主义威胁等。
①WIPO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名》。 ②英国“FOSTER计划”投入780万英镑加速聚变人才培养。
①西班牙IFMIF-DONES计划建设AI中心,推动聚变材料研发。 ②全球首个经典-量子混合计算平台在波兰诞生。
《科创板日报》3日讯,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个由人工智能担任副驾的脑机接口或能让瘫痪人士更好地完成任务。该技术能让瘫痪受试者在移动计算机光标或操作机械臂这类任务中的表现提升为原先的近4倍。相关研究1日发表于《自然·机器智能》。
①德国主导的GreeN-H2-Namibia项目发布新报告,为纳米比亚绿氢发展提供战略指引。 ②日本团队开发可拉伸纳米薄膜,突破电子器件设计瓶颈。
①美国General Atomics向ITER核聚变项目交付超导磁体模块。 ②日本科学家开发新技术在超2200°C温度下制备半导体单晶。
①消费电子行业正在经历从“移动计算”向“空间计算”的范式转移,以AI眼镜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有望开启人机交互新范式; ②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瑞芯微等多家公司均在智能眼镜领域有所布局,涉及硬件制造、光学显示、算法、芯片、关键零部件等多个环节。
①DARPA启动“量子异构架构”(HARQ)计划,拟开发软硬件实现不同类型量子计算机互联互补,提升计算效率与规模。 ②2025年上半年,已有12家欧洲初创企业估值突破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涵盖AI、生物科技、国防科技、能源与航天等领域。
①澳大利亚量子公司Q-CTRL提出新框架,优化光子电路设计,提升光子量子计算性能,成功概率比尖端设计高出一个数量级。 ②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发现快速充电锌离子电池可延长寿命、提高安全性和经济性,预计5年内可实现日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