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30日讯,2025年国家医保目录谈判今日正式启动,《科创板日报》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下午1点半左右,进场企业有勃林格殷格翰、辉瑞、齐鲁药业、康缘药业、百利药业、盛迪医药、复星万邦、费森尤斯卡比等。此前上午进场企业包括丽珠医药、信达生物、罗氏、阿斯利康等。(记者 史士云)
①最新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受集采政策影响,复星医药传统业务承压,但创新药收入保持增长; ②在29日面向媒体的一场交流活动中,“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句话被多次提及。
①有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了最新一批集采的投标,最终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②规则全面优化之后,由于采取了多项针对性措施如提高申报企业准入门槛等,本次集采企业实际竞争压力要好于预期; ③复活机制的引入,使得大厂牌无需再为保住市场份额而孤注一掷。
①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55种药品中选,覆盖多个领域常用药品。 ②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匹配,75%的报量得到满足;投标企业资质门槛提高,药监部门将全覆盖检查中选产品。
财联社10月28日电,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今天公布中选结果。此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领域常用药品,总体实现了“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本次集采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强化“稳临床”。医疗机构既可以按通用名报量,也可以按厂牌报量,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本次集采提高了投标企业资质门槛,要求投标企业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同时要求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情况,后期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等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本次集采全链条规范投标行为,坚持“防围标”。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批件转让等关联关系的企业视同为1家,防范合谋报价。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拟中选结果公示后将正式发布,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质优价宜的中选药。
①江西生物制品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近日递交了港股上市申请,这是其第三次冲刺上市。 ②江西生物是中国及全球最大的用破伤风抗毒素(TAT)供应商,在中国TAT市场份额已连续18年保持在50%以上。
财联社10月27日电,诺华制药同意以每股72美元现金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vidity Biosciences,溢价率达46%,交易估值达120亿美元,预计2026年上半年完成交易。此举将强化其后期神经科学研发管线。
①更具突破性的是本次的创新合作模式,信达生物可深度参与临床开发设计与商业化决策全过程,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实现质的飞跃; ②最终,IBI363及IBI343能否复刻PD-1的千亿市场神话,还有待验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机遇始终会向具备差异化优势的管线倾斜。
①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 ②今年1-9月,上海就有包括7款国产1类创新药、7款国产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将于近期开标。此次集采中企业出现超低报价的,需提供成本测算数据,并作出不低于成本报价的承诺,防止内卷和非理性报价。
①背后更为“骨干”的现实是,后端转化极为乏力,只有少部分的成果能走出实验室,跨域“死亡之谷”,实现临床的真正落地; ②基础研究要走到临床实践,一定要着力攻克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让临床痛点直接反哺研究方向。
财联社10月17日电,翰森制药在港交所公告,于2025年10月16日(交易时段后),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上海翰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及常州恒邦药业有限公司(统称“许可人”)与F. Hoffmann-La Roche Ltd(“被许可人”)订立许可协议。根据许可协议,许可人将授予被许可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HS-20110的全球独占许可(不含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许可人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并有资格根据该产品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收取最高14.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潜在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该产品是一款在研CDH17靶向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目前正在中国和美国开展用于治疗结直肠癌(CRC)及其他实体瘤的全球I期临床试验。被许可方是于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的Roche Holding AG(罗氏)的子公司。
①在全球生物医药一级市场融资收缩的背景下,国内的一级市场有望迎来实现双位数增长,中国开始逐步走出寒冬; ②近年来企业融资使用策略已显著转变,资金更多投向医药早期临床研发与商业化落地环节,投入厂房建设等固定重资产的比例已不足10%,药企们纷纷以“豪赌”姿态押注创新。
①在产业规模上,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220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4400亿元,累计获批创新药29个,创新器械38个; ②在本次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上海高端医疗器械集聚区也宣布正式启动。
①此前,中国药企在合作中常难获高额首付,收入多依赖遥远且不确定的未来收益。而此次合作大幅提升前期付款的比例与绝对值,让创新药企能更早、更稳妥地实现资金回笼; ②截至2025年6月30日,百利天恒货币资金为31.50亿元,难以覆盖后续的长期所需,资金缺口仍存。
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2025年上半年达5005.66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1万亿元; ②上海国投公司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在支持上海上市生物医药优势产业集聚和加速未来产业培育中,坚持“投创新成果转化、投产业生态建设、投国际国内领先”。
①盟科药业定增计划以超过80%的赞成票获股东会表决通过; ②管理层认为,海鲸药业所具备的完善市场渠道、成熟的生产能力,叠加本次融资将带来的资金支持,可对公司自身现有短板形成有效补位; ③在获得资金输血后,公司面临的真正考验在于如何突破抗菌药物的商业化瓶颈。
①10月13日-17日,以“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为主题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活动将在上海举办; ②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主任介绍,预计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①随着获证厂家数量增多、具备童颜针操作资质的医生较此前有所增加,加之市面上产品规格更趋丰富,童颜针降价已成必然; ②当前市面上童颜针剂量从370mg到45mg的极大跨度,本质上就是一种低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