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险企跟踪
关注
1.0W 人关注
追踪保险企业最新动态,挖掘事件真相。
  • 08-15 07:10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8月15日电,今年以来险企举牌上市公司次数明显增多,截至8月14日,年内险企共举牌11次,举牌了11家上市公司,举牌次数和举牌的上市公司数量均创下近四年新高。业内人士认为,险企举牌上市公司提速,与当前险企面临的投资环境、当前的入市时机有关,也与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险企调整投资思路有关。着眼未来,预计险企举牌上市公司的案例仍将进一步增多。
    阅读 329.5w+
    55
  • 07-31 06:44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7月31日电,今年以来,保险公司密集增资发债“补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30日,近20家保险公司获批增资或披露增资计划,涉及金额超180亿元;6家保险公司发行资本补充债券或永续债,合计发债规模43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偿二代二期规则)发布实施,对实际资本认定更为严格,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承压;最低资本结构优化,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面临一定压力。保险公司增资发债,一方面能够缓解短期流动性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为业务发展提供资本支持。
    阅读 315.1w+
    86
  • 07-20 06:15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7月20日电,近期,各保险公司陆续公布了6月份万能险结算利率。记者据Wind数据梳理,截至7月19日发稿,已有550款万能险产品公布了6月份结算利率(年化,下同)。整体来看,6月份万能险结算利率最高为3.5%,最低为0.36%,平均结算利率为2.90%,较去年同期下降了71个基点。从结算利率分布来看,结算利率在3%及以上的产品共有370只,占比为67.3%。受访专家表示,万能险结算利率下降主要受保险公司自身投资收益率和监管要求影响。在利率中枢下行情况下,万能险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险企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投资能力,配置优质资产,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提高万能险的结算利率。
    阅读 460.2w+
    1
    413
  • 07-05 00:44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7月5日电,Wind资讯数据显示,上半年有74%的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取得正收益,其中又以固定收益类产品表现最好。展望下半年,业内人士认为,固收类资产对险资整个投资组合的重要性或进一步提升,增配债券的趋势可能还将延续;在权益投资方面,整体来看,险资增配权益资产的动力与压力并存,不同险企或将采取不同策略。某人身险公司投资负责人表示,从下半年来看,险资整体加仓权益资产的动力较大,但也面临偿付能力等方面的压力,预计具体策略仍将呈分化状态。
    阅读 391.5w+
    108
  • 07-03 14:15 来自 21财经
    财联社7月3日电,记者7月2日、3日咨询多家保险公司、代销银行获悉,有保险公司已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同时,仍有预定利率3%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售。一家上市险企的内部人士称,该公司增额寿险产品预定利率还没调整;一位国有行财富经理表示,该行旗下保险公司及代销保险公司的增额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也还是3%,但“随时可能下架,有时提前一天才通知”。
    阅读 363.7w+
    16
    6188
  • 07-03 07:58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7月3日电,今年上半年,险企分支机构继续呈净退出态势。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梳理,今年上半年,我国人身险公司新设分支机构36家,退出市场520家,净退出484家。同时,我国财险公司新设分支机构1569家,退出市场328家,净增加1241家,不过,剔除特殊因素后,财险公司净退出21家。业内人士认为,从趋势上看,险企分支机构数量还可能进一步减少,但此前的“大进大出”现象正在逐步改变,整体上分支机构的数量预计将保持相对稳定。
    阅读 358.9w+
    95
  • 07-02 16:19 来自 中新网
    财联社7月2日电,从业内获悉,部分保险公司已于6月30日正式停售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并于7月1日上市预定利率2.75%的增额终身寿险。但部分增额终身寿险产品仍保持3.0%的预定利率,如长城人寿、太保寿险均有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在保险中介渠道销售。此次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是部分保险公司的自主调整,部分公司未接到监管要求下调预定利率的窗口指导或通知。但在低利率环境下,预定利率下调已经成为趋势,已经调整的公司中不乏平安人寿、泰康人寿、友邦人寿等大型公司,还有一些银行系险企也进行了调整。
    阅读 354.1w+
    1988
  • 06-22 06:25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2日电,经济日报文章指出,很多险企一直在积极探索“保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并越来越多地尝试借助移动互联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以更好推动被保险人群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提升。但发展“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并非易事。一方面,当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质量参差不齐,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效果还需跟踪考证,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其效果不仅有赖于服务对象的依从性,也需要持续较长期后才可以显现。健康保险业需要不断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积极推进成本效益比更高的健康技术进步方向,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定践行者。
    阅读 425.9w+
    194
  • 06-17 06:16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17日电,截至6月16日,A股五大险企今年前5个月保费(原保险保费,下同)收入全部出炉。据记者统计,前5个月,A股五大险企共取得保费收入约14563.6亿元,同比增长2.19%。同时,从年内A股五大险企各月度累计保费同比增速来看,呈持续改善之势。从上市险企不同业务来看,财产险整体增长较为平稳,人身险业务呈分化状态。与此同时,业内对人身险公司压降负债端刚性成本的预期越来越强。
    阅读 336w+
    67
  • 06-17 05:14 来自 证券时报
    财联社6月17日电,3.0%的预定利率,寿险产品还能拥有多久?近日,部分险企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将从3.0%下调至2.75%的消息,再度被保险代理人刷屏,“停售”炒作或又来。据记者多方了解,确实有寿险公司计划自7月后销售2.75%的新产品,但目前仅限于个别险企,大部分险企并未有进一步消息。多位业界人士表示,随着利率中枢继续下行,导致长期收益覆盖成本承压,传统寿险产品会否将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至2.75%或2.5%,已被业界着重探讨。不过,与去年下调时的“众望所归”相比,此轮下调预期究竟何时兑现,以及兑现的幅度、频率等,业界尚存分歧。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结合超长期国债的中标利率来看,未来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将承压,下调负债端成本势在必行,无非就是小步慢调还是一步到位的问题。部分人士则对长期利率和投资收益趋势表示相对乐观,认为进一步下调预定利率有可能对本就艰难的寿险新单销售带来更多压力。
    阅读 335w+
    1571
  • 06-13 06:53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6月13日电,“中国式家族办公室已耕耘数年。保险公司算是比较新的入局者。”家办领域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家办的门槛看似较低,很多机构和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但实际门槛还是很高的,需要过硬的综合性专业能力构筑客户高度信赖的护城河。”竞争日益激烈的家办市场正在进行着一场大浪淘沙。作为这个市场较“新”却有着天然优势和客户基础的玩家,保险公司应跳出保单思维,构建独特竞争力,自主提供或整合相关资源方,为目标客户提供保险以外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打通财富管理、信托规划、法税咨询、教育规划、养老服务等“一连串”需求。
    阅读 360.7w+
    208
  • 06-13 01:57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13日电,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银发产业对资本的需求旺盛;保险资金亦在银发产业这一万亿元级赛道上探寻新的投资机会。记者近日获悉,一家大型险企的银发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即将成立,不久将公开亮相。此前,中国人寿集团5月份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的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近年来,险资充分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助力养老产业发展,且正在进一步加大银发产业投资力度,今年以来有加速之势。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从资产配置还是业务协同看,险资加码银发赛道都是必然趋势。从投资方式看,将从直接投资为主向“直投+基金”的模式过渡,同时,投资资产将从以重资产投资为主转向“轻重并举”。
    阅读 359.5w+
    89
  • 06-08 05:00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8日电,今年前5个月,有13家中小险企已获批增资,合计增资约135.4亿元;1家险企(人保财险)获批发债,发债额达120亿元。险企合计获批“补血”255.4亿元。此外,今年以来多家险企发布增资或发债计划。多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利率中枢下行,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中小险企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通过补充资本以增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的需求持续提升。未来,预期保险业补充资本的需求仍将维持高位。
    阅读 424.7w+
    109
  • 06-05 04:51 来自 上证报
    财联社6月5日电,“超长期特别国债一发行,我们就从一级市场进行配置。但首批发行规模有限,各家机构配置热情又很高,可谓‘一券难求’。”一位保险资管机构交易员向记者感慨道。近期,30年期和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作为长期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之一,险资机构成为抢配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主力军”。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超长期国债与保险资金长久期特性相匹配,配置超长期国债可帮助险企拉低资产负债久期的敞口;另一方面,未来市场利率或将走低,配置超长期国债有望获得资本利得收入。
    阅读 352.4w+
    439
  • 05-28 07:33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5月28日电,随着保险公司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出炉,行业整体的偿付能力数据也公诸于众。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已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162家保险公司中,有13家险企的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5家人身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这13家机构中,有10家机构的风险综合评级被划为C类,有3家则被划为D类。梳理发现,较低的风险综合评级,是拖累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重要因素。此外,操作风险、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因素,亦导致部分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
    阅读 364.7w+
    1
    151
  • 05-24 06:55 来自 中国证券报
    财联社5月24日电,在社交平台,晒出从事保险销售日常的高学历、高素质专业人士逐渐多了起来,从IT精英到建筑设计师,再到原本在保险公司担任精算师等职位的业内人士,这些曾经的职场金领为何纷纷选择投身保险销售岗位?近年来,保险代理人市场经历由重量向重质的转变,各大险企纷纷调整策略,优化代理人队伍结构,强化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力求通过“精英战术”推动业务持续增长,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保险行业的一轮洗牌,更是对保险代理人职业发展的全新挑战。
    阅读 393.9w+
    2
    1193
  • 05-17 05:47 来自 中国证券报
    财联社5月17日电,近年来,由险企打造的养老社区在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和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多家保险公司采取“保险+康养”发展战略,以重资产、轻资产、轻重结合等多种投资模式发力建设养老社区,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养老服务。截至今年1月,已建成运营养老社区30多个,运营床位超过2.8万张。在专家看来,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探索优化资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找到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向中低收入群体延伸,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与此同时,险企在康养服务方面具有特有价值,未来可进一步将金融、健康、医疗资源打通,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运营能力。
    阅读 454.3w+
    279
  • 05-14 03:48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5月14日电,随着保险公司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陆续发布,人身险行业经营情况逐渐清晰。根据公开信息统计,76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99.45亿元,同比增长约7%。其中,36家盈利,40家亏损。同时,行业的马太效应较为明显,大型人身险公司经营情况较好,而中小险企面临较大压力。从承保端来看,一季度,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略降,赔付支出则大幅增长;从投资端来看,一季度仍然承压,但业界对今年后期投资机会的预期较为乐观。
    阅读 367.5w+
    271
  • 05-10 06:10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5月10日电,今年以来,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影响持续显现。据上市银行近期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受代理保险业务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多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下滑。险企销售端数据也受到了影响。业内消息显示,多家险企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缩水。业内人士认为,“报行合一”后,收入规模数据缩减,短期难以避免,这需要经历一个阵痛期。阵痛之后,行业会逐步纠偏并回归正轨,银行和险企的“双向奔赴”关系还在,只是需要进行一场重构,帮助保险行业将负债端成本降下来,将银保合作的质量提上去。
    阅读 368.7w+
    306
  • 05-10 03:13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5月10日电,截至5月9日,除少数几家险企外,非上市险企陆续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记者根据公开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有1家险企的最新风险综合评级由上一期的C上升为B,实现偿付能力达标。同时,有12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综合评级较低是主要原因,公司治理问题较为突出。与去年第四季度对比来看,今年一季度,长生人寿偿付能力从不达标转为达标。今年一季度末,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7.7%和108.4%。同时,其最新一期(2023年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较去年三季度C评级提升一个等级。因此,其符合偿付能力达标要求。
    阅读 378.1w+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