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险企跟踪
关注
9836 人关注
追踪保险企业最新动态,挖掘事件真相。
  • 06-22 06:25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2日电,经济日报文章指出,很多险企一直在积极探索“保险+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并越来越多地尝试借助移动互联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提高健康管理服务的效率,以更好推动被保险人群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水平提升。但发展“保险+健康管理服务”并非易事。一方面,当前我国健康管理行业质量参差不齐,服务的科学性、规范性、效果还需跟踪考证,另一方面,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其效果不仅有赖于服务对象的依从性,也需要持续较长期后才可以显现。健康保险业需要不断探索新型商业模式,积极推进成本效益比更高的健康技术进步方向,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坚定践行者。
    阅读 425.9w+
    182
  • 06-17 06:16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17日电,截至6月16日,A股五大险企今年前5个月保费(原保险保费,下同)收入全部出炉。据记者统计,前5个月,A股五大险企共取得保费收入约14563.6亿元,同比增长2.19%。同时,从年内A股五大险企各月度累计保费同比增速来看,呈持续改善之势。从上市险企不同业务来看,财产险整体增长较为平稳,人身险业务呈分化状态。与此同时,业内对人身险公司压降负债端刚性成本的预期越来越强。
    阅读 336w+
    65
  • 06-17 05:14 来自 证券时报
    财联社6月17日电,3.0%的预定利率,寿险产品还能拥有多久?近日,部分险企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将从3.0%下调至2.75%的消息,再度被保险代理人刷屏,“停售”炒作或又来。据记者多方了解,确实有寿险公司计划自7月后销售2.75%的新产品,但目前仅限于个别险企,大部分险企并未有进一步消息。多位业界人士表示,随着利率中枢继续下行,导致长期收益覆盖成本承压,传统寿险产品会否将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至2.75%或2.5%,已被业界着重探讨。不过,与去年下调时的“众望所归”相比,此轮下调预期究竟何时兑现,以及兑现的幅度、频率等,业界尚存分歧。不少行业人士认为,结合超长期国债的中标利率来看,未来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将承压,下调负债端成本势在必行,无非就是小步慢调还是一步到位的问题。部分人士则对长期利率和投资收益趋势表示相对乐观,认为进一步下调预定利率有可能对本就艰难的寿险新单销售带来更多压力。
    阅读 335w+
    1188
  • 06-13 06:53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6月13日电,“中国式家族办公室已耕耘数年。保险公司算是比较新的入局者。”家办领域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家办的门槛看似较低,很多机构和个人都能参与进来,但实际门槛还是很高的,需要过硬的综合性专业能力构筑客户高度信赖的护城河。”竞争日益激烈的家办市场正在进行着一场大浪淘沙。作为这个市场较“新”却有着天然优势和客户基础的玩家,保险公司应跳出保单思维,构建独特竞争力,自主提供或整合相关资源方,为目标客户提供保险以外的其他产品和服务,打通财富管理、信托规划、法税咨询、教育规划、养老服务等“一连串”需求。
    阅读 360.7w+
    199
  • 06-13 01:57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13日电,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银发产业对资本的需求旺盛;保险资金亦在银发产业这一万亿元级赛道上探寻新的投资机会。记者近日获悉,一家大型险企的银发产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即将成立,不久将公开亮相。此前,中国人寿集团5月份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首期规模50亿元的银发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近年来,险资充分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助力养老产业发展,且正在进一步加大银发产业投资力度,今年以来有加速之势。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从资产配置还是业务协同看,险资加码银发赛道都是必然趋势。从投资方式看,将从直接投资为主向“直投+基金”的模式过渡,同时,投资资产将从以重资产投资为主转向“轻重并举”。
    阅读 359.5w+
    85
  • 06-08 05:00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8日电,今年前5个月,有13家中小险企已获批增资,合计增资约135.4亿元;1家险企(人保财险)获批发债,发债额达120亿元。险企合计获批“补血”255.4亿元。此外,今年以来多家险企发布增资或发债计划。多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随着保险市场竞争加剧,利率中枢下行,行业转型进入深水区,中小险企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营压力,通过补充资本以增强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的需求持续提升。未来,预期保险业补充资本的需求仍将维持高位。
    阅读 424.7w+
    109
  • 06-05 04:51 来自 上证报
    财联社6月5日电,“超长期特别国债一发行,我们就从一级市场进行配置。但首批发行规模有限,各家机构配置热情又很高,可谓‘一券难求’。”一位保险资管机构交易员向记者感慨道。近期,30年期和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一经上市就被抢购,作为长期国债的主要持有者之一,险资机构成为抢配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主力军”。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超长期国债与保险资金长久期特性相匹配,配置超长期国债可帮助险企拉低资产负债久期的敞口;另一方面,未来市场利率或将走低,配置超长期国债有望获得资本利得收入。
    阅读 352.4w+
    394
  • 05-28 07:33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5月28日电,随着保险公司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出炉,行业整体的偿付能力数据也公诸于众。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已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162家保险公司中,有13家险企的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5家人身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这13家机构中,有10家机构的风险综合评级被划为C类,有3家则被划为D类。梳理发现,较低的风险综合评级,是拖累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重要因素。此外,操作风险、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因素,亦导致部分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
    阅读 364.7w+
    1
    141
  • 05-24 06:55 来自 中国证券报
    财联社5月24日电,在社交平台,晒出从事保险销售日常的高学历、高素质专业人士逐渐多了起来,从IT精英到建筑设计师,再到原本在保险公司担任精算师等职位的业内人士,这些曾经的职场金领为何纷纷选择投身保险销售岗位?近年来,保险代理人市场经历由重量向重质的转变,各大险企纷纷调整策略,优化代理人队伍结构,强化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力求通过“精英战术”推动业务持续增长,这一转变不仅是对保险行业的一轮洗牌,更是对保险代理人职业发展的全新挑战。
    阅读 393.9w+
    2
    1171
  • 05-17 05:47 来自 中国证券报
    财联社5月17日电,近年来,由险企打造的养老社区在全国经济发达城市和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多家保险公司采取“保险+康养”发展战略,以重资产、轻资产、轻重结合等多种投资模式发力建设养老社区,为高净值人群提供养老服务。截至今年1月,已建成运营养老社区30多个,运营床位超过2.8万张。在专家看来,保险公司有必要通过探索优化资源整合、降低管理成本,找到更加合理的盈利模式,向中低收入群体延伸,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养老需求。与此同时,险企在康养服务方面具有特有价值,未来可进一步将金融、健康、医疗资源打通,发挥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运营能力。
    阅读 454.3w+
    273
  • 05-14 03:48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5月14日电,随着保险公司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陆续发布,人身险行业经营情况逐渐清晰。根据公开信息统计,76家人身险公司一季度共实现净利润599.45亿元,同比增长约7%。其中,36家盈利,40家亏损。同时,行业的马太效应较为明显,大型人身险公司经营情况较好,而中小险企面临较大压力。从承保端来看,一季度,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略降,赔付支出则大幅增长;从投资端来看,一季度仍然承压,但业界对今年后期投资机会的预期较为乐观。
    阅读 367.5w+
    268
  • 05-10 06:10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5月10日电,今年以来,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影响持续显现。据上市银行近期披露的一季报显示,受代理保险业务收入下降等因素影响,多家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等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下滑。险企销售端数据也受到了影响。业内消息显示,多家险企今年银保渠道保费收入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缩水。业内人士认为,“报行合一”后,收入规模数据缩减,短期难以避免,这需要经历一个阵痛期。阵痛之后,行业会逐步纠偏并回归正轨,银行和险企的“双向奔赴”关系还在,只是需要进行一场重构,帮助保险行业将负债端成本降下来,将银保合作的质量提上去。
    阅读 368.7w+
    289
  • 05-10 03:13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5月10日电,截至5月9日,除少数几家险企外,非上市险企陆续发布了今年一季度的偿付能力报告。记者根据公开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有1家险企的最新风险综合评级由上一期的C上升为B,实现偿付能力达标。同时,有12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风险综合评级较低是主要原因,公司治理问题较为突出。与去年第四季度对比来看,今年一季度,长生人寿偿付能力从不达标转为达标。今年一季度末,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27.7%和108.4%。同时,其最新一期(2023年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较去年三季度C评级提升一个等级。因此,其符合偿付能力达标要求。
    阅读 378.1w+
    77
  • 05-08 02:18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5月8日电,A股42家上市银行2023年年度报告及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均已披露完毕,各家银行的股权结构变化情况随之浮出水面。 同花顺数据显示,整体来看,相较上年末,截至今年一季度,42家上市银行的股东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超七成银行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上年末上升,这意味着流通盘筹码趋于集中。今年一季度,社保基金重仓9只银行股,较上年末持平。今年一季度,信泰人寿、华夏人寿两家险企因大举加仓,而得以跻身浙商银行、建设银行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
    阅读 345.9w+
    53
  • 04-26 17:57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4月26日电,中国人寿公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在2023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该公司保险业务持续实现较快发展。2024年一季度,中国人寿实现总保费人民币3376.38亿元,同比增长3.2%,成为增速最高的A股上市险企。其中,续期保费为人民币2251.94亿元,同比增长7.5%。新单保费为人民币1124.44亿元;首年期交保费为人民币748.25亿元,同比增长4.7%,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为人民币251.91亿元,同比增长25.4%。短期险保费为人民币348.04亿元。退保率为0.26%,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
    中国人寿
    +0.13%
    阅读 362.6w+
    163
  • 04-25 06:49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4月25日电,市场利率下行叠加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险资投资收益普遍承压。在这一背景下,险企积极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其权益投资动向备受市场关注。整体来看,当前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仍有提升空间,多家上市险企管理层公开表示,将发挥长期资金优势,重点关注高股息类股票。
    阅读 322.3w+
    68
  • 04-25 05:52 来自 上证报
    财联社4月25日电,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出无人驾驶航空器保险市场的新机遇。近日,深圳发布全国首个无人驾驶航空器第三者责任保险示范性条款,被业内视为未来无人驾驶航空器“交强险”的雏形。记者自业内了解到,保险公司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正积极布局这一新兴市场,为无人机用户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而随着相关法规逐步完善、市场逐渐成熟,低空经济相关保险有望“起飞”。
    阅读 336.5w+
    1
    81
  • 04-22 04:40 来自 上证报
    财联社4月22日电,“一年没出险,保费反倒贵了。”今年以来新能源车主频频反映的这一矛盾,有望得到化解。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监管部门关于新能源车的改革举措已在路上。金融监管总局近日下发《关于推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就扩大保险公司对新能源车险的自主定价权、丰富新能源车险产品等在业内征求意见。业内人士认为,政策正式落地后,将缓解新能源车险投保贵、个别车主投保难等社会关切问题。
    阅读 335.5w+
    1
    83
  • 04-22 03:29 来自 上证报
    财联社4月22日电,今年初,国务院国资委表态“进一步研究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后,市值管理成为各方关注的热词。在A股5家上市险企中,就有两家中央企业、两家国有企业。业内认为,他们将面临市值管理考核。在五大上市险企近期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市值管理”也成为管理层热议的高频词。尽管近期保险板块有所反弹,但与上市险企整体价值相比,5家上市险企估值被严重低估。多位上市险企高管公开表示,对于保险股估值修复有信心,面对考核压力,将采取优化分红政策等措施加强市值管理。
    阅读 346.7w+
    64
  • 04-18 02:43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4月18日电,截至4月17日,A股五大上市险企一季度保费悉数出炉。据统计,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保、新华保险这5家险企共揽保费10664.23亿元,同比增长0.96%。分业务来看,财险保费增速优于人身险保费,5家险企旗下的5家人身险公司合计保费同比下降0.8%,3家财险公司合计保费同比增长4.4%,整体看,财险保费增速优于人身险保费增速。
    阅读 340.4w+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