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22日讯,壹石通近期调研纪要显示,公司固体氧化物电池(SOC)系统项目在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目前已实现单电池中试线的稳定运行,单电池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已趋完善,SOC电堆中试产线预计在2025年完成建设。
①*ST导航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并购宇讯电子和海为科技等子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在惯性导航领域的技术优势,并拓展了微波组件及模块业务; ②惯性导航行业作为国防关键技术领域之一,近年来持续受到国家政策支持。
①卓然股份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71.80%; ②卓然股份表示,如果主要客户改变采购政策或公司的产品不再符合其质量要求,将对公司的经营情况产生负面影响。
①2024年,青达环保实现营收13.14亿元,同比增长27.67%;归母净利润为9297.32万元,同比增长7.26%; ②青达环保2024年投入研发费用5746.37万元,同比增长13.33%。
①2024年公司营收净利润较前一年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②病理科共建业务目前处于高速发展期,2024年收入增速超过90%。
①极米科技2024年度营收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34.05亿元、1.2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7%、0.30%; ②极米科技于2024年初搭建车载团队并正式布局车载投影新业务,累计已获8个车载业务定点。该公司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预计会在2025年产生一定车载业务收入。
柏楚电子发布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6亿元,同比增长30.12%;归母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31.99%。
①2024年度,山外山净化设备收入为3.78亿元,同比下降28.36%;同期的血液净化耗材收入为1.29亿元,同比增长26.11%; ②山外山称,其在国内市场进一步加大了血液净化设备和耗材的推广力度,血液透析机设备的市占率15.97%,并在国产自主品牌中排名第一。
索辰科技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实现营收3.79亿元,同比增长18.2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41亿元,同比下降27.89%,2025年Q1实现营收3878.73万元,同比增长21.7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63.08万元。
航天南湖2024年实现营收2.18亿元,同比下降69.98%;归母净利润为-0.78亿元,同比下降176.36%。公司主要业务受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影响显著,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44.44%,但未能有效缓解业绩压力。
从2025年一季度来看,该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营业费用增速已低于收入增速。Q1实现营收185.32亿元,同比增长4.01%;归母净利润20.39亿元,同比增长6.41%。
广大特材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实现营收40.03亿元,同比增长5.6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4.97%;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0.74亿元,同比增长1.19%。
①受带状疱疹疫苗遇冷滞销影响,2024年百克生物净利润大幅下滑超50%,一季报又进一步恶化; ②公司表示,后续会在市场推广和渠道铺设上加大投入,争取改善销售情况。
2024年,莱尔科技实现营收入5.26亿元,同比增长19.95%;归母净利润为3735.63万元,同比增长27.69%,新增发明专利19项,累计持有发明专利82项。
2024年,金橙子实现营业收入2.12亿元,同比下降3.44%,归母净利润为0.30亿元,同比下降27.78%。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1.31%,同时积极拓展高精密数字振镜和激光柔性智造平台等新兴领域。
2024年,卓越新能实现营业收入35.63亿元,同比增长26.7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9亿元,同比增长89.57%。公司通过荷兰卓越和新加坡卓越等海外平台拓展欧洲及东南亚市场,同时推进泰国、新加坡等地的新建项目,进一步完善全球产能布局。
今晚,菲沃泰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实现营收4.79亿元,同比增长55.21%;归母净利润0.45亿元,扭亏为盈。公司业务在消费电子市场回暖及汽车、医疗等新兴领域的拓展中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投入持续加大,专利数量稳步增长。
纵横股份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实现营收4.74亿元,同比增长57.14%,归母净利润亏损3579.17万元,同比减亏44.5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870.86万元,同比减亏50.46%
景业智能披露的2024年财报显示,实现营收2.76亿元,同比增长7.94%;归母净利润为3760万元,同比增长8.4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718万元,同比增长5.67%。公司在核工业智能装备、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系统及特种机器人领域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① 市场分析人士称,近期,新能源车企们为了争夺市场份额,纷纷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导致整个产业链承受巨大压力。 ②芳源股份表示,当前公司产品战略的重点集中于三元正极材料及电池级碳酸锂领域,提升现有产能的产能利用率、改善经营及盈利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