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货币政策动向
关注
2.1W 人关注
中国央行最新货币政策动态及解读,看这里。
  • 4小时前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6日电,央行今日进行2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因今日有278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回笼280亿元。
    阅读 188.7w+
    21
  • 10小时前 来自 上海证券报
    财联社6月26日电,随着季末时点的到来,市场流动性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短期波动。不过,在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加大逆回购操作规模的呵护下,资金面紧张的现象有所缓解。与此同时,央行的大力投放也带动了债券市场的大涨,市场博弈跨季后资金面将大幅转松。就下半年资金面情况而言,多位分析人士维持乐观看法,认为目前并不具备收紧流动性的基础,在央行呵护下,下半年资金面仍将维持平稳。
    阅读 220.4w+
    43
  • 13小时前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6日电,法国兴业银行认为,随着美联储逐渐接近降息,投资者可能会继续在美股出现回调迹象时涌入,并预计美联储宽松周期将于2025年初启动。法兴银行美国股票策略主管Manish Kabra等策略师预计,尽管标普500指数年迄今已经上涨了15%,但预计指数将“保持逢低买入模式,下一轮涨势接近于美联储的降息周期”。
    阅读 233.1w+
    37
  • 昨天 19:45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5日电,美联储理事鲍曼表示,不预计2024年会有任何降息行动,将预期降息时间改为2025年。随着通胀下降,美国将需要降息。
    阅读 270.2w+
    29
    593
  • 昨天 09:2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5日电,央行今日进行3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因今日有86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2140亿元。
    阅读 357.7w+
    4
    57
  • 昨天 06:55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25日电,近日,多家银行出手调整中长期大额存单产品发行。继三年期、五年期大额存单暂停发售以后,部分银行已难觅半年期及以上大额存单。除减少新发额度外,不少银行也下调了大额存单利率,其三年期、五年期利率也从过去“3”字头降至当前的“2”字头。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大额存单发行收紧是因为市场利率下行和银行资金成本管理的需要所致。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变化带来市场利率整体下行,银行相应调整大额存单的发行利率。同时,银行面临资金成本压力,不愿意以较高的成本吸收长期存款。
    阅读 379.6w+
    1476
  • 06-24 09:2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4日电,央行今日进行5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因今日有4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460亿元。
    阅读 355w+
    33
  • 06-24 07:49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4日电,央行公开市场本周共有3980亿元人民币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到周五分别到期40亿、860亿、2780亿、200亿和100亿元,均为7天期。
    阅读 367.2w+
    42
  • 06-21 15:36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1日电,交易员增加对英国央行宽松政策的押注,完全定价今年将进行两次降息。
    阅读 451.1w+
    16
  • 06-21 15:3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1日电,本周(6月15日至6月21日),央行开展了3980亿元逆回购及1820亿元MLF操作,因有80亿元逆回购、2370亿元MLF及7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全口径计算,全周净投放2650亿元。Wind数据显示,下周(6月22日至6月28日)央行公开市场将有398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40亿元、860亿元、278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此外,周三(6月26日)还有50亿元央票互换到期。
    阅读 400.1w+
    2
    74
  • 06-21 09:20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1日电,央行今日进行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因今日有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80亿元。
    阅读 432.2w+
    19
  • 06-20 19:1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0日电,英国央行重申,货币政策委员会将确保利率“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保持限制性”,以使通胀可持续地回到2%的目标。
    阅读 360.3w+
    12
  • 06-20 16:20 来自 财联社记者 郭子硕
    央行行长称MLF可淡化政策利率色彩,未来LPR会单独下调吗?业内:三季度很有可能,此前有多次先例
    阅读 99.5w+
    21
  • 06-20 09:2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0日电,央行今日进行2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1.80%,与此前持平。因今日有2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180亿元。
    阅读 360.9w+
    27
  • 06-19 14:3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9日电,央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潘功胜表示,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市场专家表示,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将以短期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淡化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政策利率色彩。
    阅读 341.1w+
    29
  • 06-19 13:4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9日电,当地时间周二,安联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在其专栏文章中表示,如果美联储想要将衰退风险降至最低,就有必要尽早进行首次降息。但现实情况却正相反:美联储一直坚持推迟降息,美联储官员近日的讲话也持续强调“不急于降息”,这加大了它今后不得不采取更为激进的降息周期的可能性。埃尔-埃利安警告说:“如果这一个周期,由于美联储推迟开始降息而导致美联储加速出现经济和金融疲软,那么美联储将被迫进入一个大规模的降息周期,而且根据长期情况,美联储最终的降息幅度也将不得不超过必要水平。”
    阅读 370.2w+
    3
    47
  • 06-19 10:20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9日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传统意义上,货币政策是总量工具,但中国经济运行中,很多矛盾和挑战是结构性的,结构调不好,总量调控也很难有效发挥作用。人民银行一直在探索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牵引带动作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应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的基本原则,定位于常规总量工具的有益补充,通过内嵌激励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并注重防范道德风险。

    提升货币政策透明度,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做好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央行能够把政策考虑和未来展望,及时与市场和公众进行比较透明、清晰的沟通。透明度提高后,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权威性都会增强,市场对未来货币政策动向,会自发形成稳定预期,合理优化自身决策,货币政策调控就会事半功倍。
    阅读 380.2w+
    36
  • 06-19 10:18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9日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阅读 350.1w+
    399
  • 06-19 10:15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9日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我们持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建立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市场基准利率,再到各种金融市场利率,总体上能够比较顺畅地传导。未来可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其他期限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可淡化政策利率的色彩,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同时,持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惠客户利率的问题,着重提高LPR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目前,我国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廊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下廊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总体上宽度是比较大的。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定价的作用,保持足够的弹性和灵活性。从近段时间货币市场利率走势看,市场利率已经能够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波动区间明显收窄。如果未来考虑更大程度发挥利率调控作用,需要也有条件给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让市场心里更托底。除了刚才谈到的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
    阅读 364.3w+
    3
    447
  • 06-19 10:09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9日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会同国家统计局优化季度金融业增加值核算方式,由之前主要基于存贷款增速的推算法改成了收入法,更真实地反映金融业增加值水平,弱化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冲时点”行为。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经过几十年的商业化、市场化进程,一些金融机构仍然有着很强的“规模情结”,并且以内卷、非理性竞争的方式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张,这是不应该的。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我们加强规范,包括促进信贷均衡投放、治理和防范资金空转、整顿手工补息等。短期内,这些规范市场行为的措施会对金融总量数据产生“挤水分”效应,但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立场发生变化,而是更加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均衡信贷增长节奏,缓解资源配置扭曲,减少资金空转套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金融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及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阅读 381.1w+
    2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