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17日电,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作出重要部署。
“十四五”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哪些成效?这些成效对“十五五”时期发展有何意义?扎实推进“十五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有哪些重点任务?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
问:《建议》提出“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公立医院编制、服务价格、薪酬制度、综合监管改革”,应如何推进这项改革?
答: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在维护和保障公益性方面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推进改革,要以地市为单位,因地制宜全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公益性、人民立场、健康导向的改革理念;坚持事不避难、锐意进取的改革作风;坚持因地制宜推动改革、不断迭代升级的改革节奏;坚持紧密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群众提供适宜服务、适度保障,确保可持续性的改革方法。
要以公益性为导向,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和发展方向。具体包括:建立公立医院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用好空余编制,加强对有资质、有能力、有水平的医务人员的编制保障;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医疗价格调整机制,使医疗价格真正体现服务和技术价值;完善薪酬制度,在落实“两个允许”的同时,逐步动态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的收入差距、医院内部业务科室收入差距、奖励绩效工资所占比重差距。薪酬制度改革既不是单纯涨收入,更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调动保持医务队伍的积极性和公益性服务宗旨,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各种专科专业均衡发展。此外,要强化规划在医疗资源配置中的刚性约束,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机构运行、从业人员行为等跨部门综合监管,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和医药领域腐败行为。
《建议》还作出“加强县区、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保障”的重要决策部署。2009年以来,医改政策明确了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给予基本运行保障,这也是当前基层“三保”的内容之一。县区级医疗机构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接下来,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围绕推进解决县区级医疗机构的运行保障问题,深入研究有关政策,加大支持力度促其稳定服务和发展。推进对社会需要、收费水平较低、收支难平衡的医疗机构和薄弱科室给予经费补助,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