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9日电,诺和诺德宣布7.2mg司美格鲁肽的上市申请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受理,用于体重管理。此次上市申请是基于III期STEP UP研究和III期STEP UP T2D研究的积极结果。
财联社7月9日电,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7月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402种药品新增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医保跨省结算更加便捷。高质量“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全国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提高到64.6%,进一步为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刚需兜底。
财联社7月8日电,中金发布研报称,2025年,流动性预期乐观以及国内AI等技术突破等都导向以及创新药为代表的医药科技类资产更适合今年的投资环境。短期ASCO众多临床数据披露,以及三生为代表的大额BD落地,进一步证实中国创新药开始具备国际化竞争力。下半年ESMO会议的召开,以及围绕会议前后的数据披露与BD将对创新药有较为积极催化。受益于下游创新药板块今年的积极表现,一二级新药投融资环境改善,对以内需CRO和科研上游为代表的供应链体系有较为积极的订单改善边际影响。
财联社7月8日电,诺华制药周二表示,其首款治疗婴幼儿疟疾的药物Coartem Baby已在瑞士获得批准。预计参与评估的8个非洲国家将迅速批准这种疗法,该疗法在一些国家也被称为Riamet Baby。
①Isomorphic Labs正在利用AI技术辅助开发抗癌药物。其由谷歌DeepMind分拆而来,诞生于DeepMind最知名的研究之一AlphaFold。 ②AI制药产业合作热度上升,券商认为,企业合作共担风险有利于推动AI制药从“概念”走向“现金流”。
①业内认为,受该政策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一些高端医疗器械,比如列表中的人工脏器及功能辅助装置,体外循环设备,部分高端的介入和植入高值耗材这三个品类; ②血液制品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血液制品领域超过4500万元的政府采购订单极少。
财联社7月7日电,科技与医药板块,正成为私募投资的“兵家必争之地”。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6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共调研387家上市公司,合计调研数量高达1769次。从行业来看,电子、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等板块受到私募青睐。与此同时,多家头部私募透露,关注科技和创新药相关标的。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全球资金增配中国资产,A股和港股的结构性机会将持续涌现,尤其是科技和医药板块的优质企业有望迎来“戴维斯双击”,当下是“瞄准、射击”的好时候。
财联社7月4日电,一个国际团队日前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新研究显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污染可能增加非吸烟者体内致癌基因和促癌基因突变风险,增加肺癌患病几率,甚至比吸二手烟对基因造成的影响更显著。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等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研究人员共分析了来自全球28个地区871名非吸烟肺癌患者的肿瘤样本。研究发现,包括车辆尾气和工业排污在内的细颗粒物污染与从不吸烟的人肺癌致病基因突变的增加密切相关。人体TP53基因突变及多种此前发现的与吸烟相关的基因突变与人暴露在这类空气污染中存在关联。此外,空气污染可导致染色体末端的端粒提前缩短,致使细胞过早衰老,可能加速肿瘤进展。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比二手烟在诱发非吸烟者基因突变方面的可能性更高。
财联社7月4日电,《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3日发布。其中提出,充分发挥北京在人工智能技术策源、头部医疗资源汇聚、健康数据高度富集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以应用牵引为导向,统筹推进前沿技术创新、数据汇聚流通、深度赋能应用和产业生态培育,激发“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潜能,到2027年,构建形成北京市“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和应用并举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策源地、应用高地和产业聚集区。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技术策源。一体化推进创新范式变革、关键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研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产出一批“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技术、新工具、新模式,落地转化30个以上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突出场景牵引,深化落地应用。着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创新药械产品研发、生产等环节的应用,实现医药健康产业数智化升级,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不少于20个创新药械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服务、康养服务、医学科教、医疗健康保险及公共卫生等领域不少于10个场景的应用。
财联社7月4日电,《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印发。其中提到,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医药产业应用。支持多任务协同的药物研发模型开发,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分子生成、药物筛选及优化、药效预测、工艺开发、临床前评价、临床试验服务等环节应用。支持医药研发、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建设智能化实验室等新型服务平台。支持口腔、骨科等个性化植入耗材的设计定制,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治疗决策、手术规划等智能诊疗产品研发,提升高端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医疗设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医药生产企业数智化转型,推进垂类模型和智能体在药械研发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控制和流通追溯等环节应用,打造智能工厂等应用标杆。
①舒沃哲是迪哲医药的首款出海创新药,被证明“强效缩瘤、安全可控、潜在同类最佳”; ②中泰证券认为,创新药仍是当前医药板块中产业趋势最为明确且具备未来成长空间的子行业。
财联社7月3日电,近日,山东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山东省2025年稳外资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医药领域外资企业经批准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鼓励外资企业依法在山东开展境外已上市细胞和基因治疗药品临床试验,对已上市境外生产药品转移至山东生产的药品上市注册申请实施创新、快捷、常规“三通道”审批。持续开放创新药品挂网绿色通道,促进医药外资企业创新产品加快上市销售。
财联社7月2日电,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4〕53号)相关工作部署,支持医疗器械产品出口贸易,规范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医疗器械出口销售证明的服务性事项办理,国家药监局组织起草了《医疗器械出口销售证明管理规定(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是2025年7月3日—8月2日。
①两部门联合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项针对性举措; ②《措施》通过数据开放、支付创新、准入松绑等多维度突破,力图破解创新药“研发难、支付难、进院难”的老大难问题; ③《措施》同样强调要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并将创新药支付纳入重点监管范围。
财联社7月1日电,国家医保局今日举行“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新闻发布会”,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司长黄心宇在会上表示,针对商业健康保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难点问题,医保和商保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协同:一是保障范围的协同,将探索支持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进行错位发展,以建立商保创新药目录为切入点,进一步明确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边界,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二是数据的协同,探索推进医保数据赋能商保,加快推进医保数据在商业健康保险领域的应用,支持商保快速核保、理赔,支持开发更多商业健康保险的产品,实现从保健康人到向保人健康的方向转变;三是结算协同,探索推动基本医保和商保同步结算,通过共享数据实现购买相应商保的患者在医疗机构端能够同步结算;四是监管协同,充分共享医疗保障的智能监管平台和监管能力,逐步实现医保、商保协同监管。(财联社记者 张良德 卢阿峰)
财联社7月1日电,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推动创新药加快进入定点医药机构。鼓励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于药品目录更新公布后3个月内召开药事会,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药品配备或设立临时采购绿色通道,保障临床诊疗需求和患者合理用药权益。不得以医疗机构用药目录数量、药占比等为由影响创新药配备使用。医保目录内谈判药品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可不受“一品两规”限制。
财联社7月1日电,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适应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展需要,增设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重点纳入创新程度高、临床价值大、患者获益显著且超出基本医保保障范围的创新药,推荐商业健康保险和医疗互助等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参考使用。通过协商合理确定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结算价,探索更严格的价格保密机制。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不计入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和集采中选可替代品种监测的范围。统筹做好商保创新药目录与医保目录的衔接。
①信达生物玛仕度肽正式获批,成为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GCG/GLP-1双受体激动减重药物; ②目前玛仕度肽定价仍未公布,但公司表示,会参照已上市同类产品的价格,并结合国内患者的支付能力和意愿,希望通过一个合理定价让减重治疗变得更加可及。
①6月13日荣昌生物公告称,给予泰它西普1827天专利权期限补偿; ②国投证券预计,泰它西普类风湿性关节炎适应症有望参与今年医保谈判。
财联社6月25日电,国家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在天津市走访考察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天士力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泰心科技有限公司等,听取天津市药品监管工作情况汇报,调研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研发创新工作。期间,李利还参加了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有关活动。李利指出,支持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由大到强的关键。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重点产品实行“提前介入、一企一策、全程指导、研审联动”,加强全过程沟通服务,提升研发创新质效。要及时复制推广试点经验,缩短创新药、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鼓励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促进全球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在我国同步研发、同步申报、同步审评、同步上市。李利强调,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临床试验质量监管,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完善机构备案、临床试验许可、信息平台登记、日常检查与注册核查融合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从源头保障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