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头部的本土投资机构早就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开始以“产业运营商”姿态入局; ②往往通过两种方式激活价值:要么将其与旗下药企资源优化整合,实现资源互补;要么赋能有成长潜力的Biotech公司,助力其快速获取成熟产能与渠道支持,构建从研发到商业化的闭环生态。
财联社11月26日电,《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到,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统筹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扩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产业集群优势,培育人工智能、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等一批新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加快集成电路、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空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未来产业投入增长和风险分担机制,培育第六代移动通信、量子科技、生物制造、脑机接口等新增长点。围绕重点产业链健全安全风险评估、预警和应对机制,推进关键装备、软件、工艺、材料国产化替代,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财联社11月24日电,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提升服务能级。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罕见病、儿童用药、高质量首仿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医用机器人、脑机接口、粒子治疗设备、创新中医诊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和产品,建立在研重点品种服务清单,在临床试验、注册上市、检查检验、生产许可等环节跨前指导。夯实国家、市、区三级联动服务机制,支持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能力提升,加快区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扩能升级,开展在研创新产品信息收集、重点项目跨前指导和跟踪服务。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伦理协作审查机制,简化统一受理资料和流程、增加会议频次、缩短审查时间,推进长三角区域多中心临床试验伦理协作审查。加强临床医疗数据标准化,强化数据在研发创新中的运用。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医疗器械筛选评估机制,加速转化上市。
财联社11月24日电,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指出,支持中药研发创新。建立医疗机构规范收集整理人用经验数据机制,探索人用经验数据作为真实世界证据用于药品注册申报。制订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管理规定。支持疗效确切、特色优势明显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及名老中医方开发转化为中药新药。鼓励医疗机构、研发单位和药品企业共同打造中药创新与产业转化平台,支持中药创新药临床研究和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究,鼓励中药大品种培育和经典品种二次开发。外省市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市销售的,免予备案。
财联社11月24日电,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今日印发《上海市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持续优化完善我市新上市药品挂网服务,积极申请成为新上市药品首发挂网省份。推动扩大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医保支付范围,覆盖更多创新产品。对企业创新产品收费编码申请予以提前指导和资料预审。在国家医保药品和“新优药械”产品目录发布1个月内,根据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及时配备使用。探索“新优药械”从研发到使用的高效对接机制,优化临床急危重症抢救不可替代新药的入院流程,逐步实现由30个工作日缩减至15个工作日。对符合规定的“新优药械”产品,及时研究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财联社11月24日电,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今日印发《上海市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到,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罕见病、儿童用药、高质量首仿药、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医用机器人、脑机接口、粒子治疗设备、创新中医诊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和产品,建立在研重点品种服务清单,在临床试验、注册上市、检查检验、生产许可等环节跨前指导。夯实国家、市、区三级联动服务机制,支持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能力提升,加快区生物医药产品注册指导服务工作站扩能升级,开展在研创新产品信息收集、重点项目跨前指导和跟踪服务。
财联社11月24日电,上海印发《上海市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时限缩短至30个工作日,并积极推广试点经验。依托药物临床试验大数据监管平台,提升临床试验质效。开展化学药品等补充申请审评审批程序改革,对我市药品重大变更申报前的注册核查和检验提供前置服务,实现需核查检验的化学药品补充申请审批时限缩短至60个工作日。争取境外生产药品补充申请审评审批和仿制药立卷审查试点,加快首仿品种上市。完善已上市药品变更流程及指南,对符合要求的场地变更合并开展许可检查、注册核查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符合性检查。遴选符合条件的品种开展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推进重大外资项目跨境分段生产试点,并提供通关便利。探索开展药品连续制造试点。
财联社11月21日电,礼来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市值达到1万亿美元医疗保健公司,日内上涨1.6%,今年以来,礼来股价累计上涨38%,得益于投资者对这家制药公司的减肥药寄予厚望。凭借这一涨势,礼来巩固了其作为首家市值达万亿美元的制药公司地位,同时也成为继科技行业之外第二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美国企业。至此,美股万亿美元市值公司升至11家。
财联社11月20日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批准派格生物医药(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维培那肽注射液(商品名:派达康)上市,该药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①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它通过原创性、颠覆性技术激发产业的潜力活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 ②新质生产力之“新”,在于它通过把科技力量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之中,进而引起产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巨大变化。
财联社11月18日电,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17日,该校联合睿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全球首台适用于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与核苷酸亚磷酰胺单体合成的药物智造系统。这一系统核心突破在于将传统在反应釜中分步进行的还原和偶联工艺,分别集成于两块定制化药物智造芯片中,并通过直接串联实现全连续合成,系统可将传统需数周的工艺开发与优化周期缩短至数天。华东师范大学药学院院长李洪林介绍,该系统攻克了芯片制造、稳定性、多相流体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其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率超过95%,综合成本较同类进口方案降低50%以上。
①曼海欣的接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康希诺主力营收产品的“断档”困境,但公司当前高度依赖单一产品支撑营收的格局,似乎又在重蹈当初新冠疫苗独撑业绩的覆辙; ②以公积金弥补亏损,可推动母公司及集团合并未分配利润提前转正,加速投资者回报与现金分红落地。
①根据FDA官网,理查德·帕兹杜尔于近日被任命为CDER主任; ②此前,帕兹杜尔曾担任FDA肿瘤卓越中心创始主任,并推出一系列简化肿瘤药物审批流程的举措; ③曾担任FDA副局长的阿南德·沙则表示,未来几个月内或将看到药品中心发生重大改革。
财联社11月13日电,在今日举行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投资者大会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傅浩表示,2025年上半年,科创板整体研发投入占比接近13%,超净利润2.8倍。截至目前,科创板汇聚59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10万亿人民币,累计融资超1.1万亿人民币,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链群式”产业格局。他表示,上交所将继续立足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进一步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以更完善的制度让国际投资者“看得清、投得稳”,以更通畅的合作机制让科创企业“走得远、发展好”,以更高效的服务生态让资本配置“更顺畅、更高效”。(财联社记者 张校毓)
财联社11月11日电,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上海市药品现代物流指导意见》。其中提出,鼓励发展药品现代物流。鼓励药品批发企业配备适合药品储存和实现药品入库、验收、传送、上架、分拣、出库装置等设施设备和独立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物流系统,覆盖企业药品的购进、储存运输、销售各环节经营管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信息追溯,通过降低药品物流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药品物流管理和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信息化、智能化。
①当前RSV、流感疫情进入上升阶段。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在0-4岁婴幼儿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的病例中,RSV的检测阳性率已连续多周排名第一; ②所有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感染RSV,其中1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风险最高。
《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拜耳医药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人形机器人“天工”及具身智能技术在固体药品制造、包装、质量控制、仓储物流等关键环节的创新应用。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制药工业的实际需求,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服务进入拜耳医药产线的可行性。此前,“天工”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夺得冠军。(记者 李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