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0月29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2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组织召开《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座谈会。会议重点围绕地方医药储备制度制修订、医药储备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困难、《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修订意见等进行座谈交流。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各地区医药储备主管部门及有关部属单位、储备单位等参加会议。
①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公布,55种药品中选,覆盖多个领域常用药品。 ②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匹配,75%的报量得到满足;投标企业资质门槛提高,药监部门将全覆盖检查中选产品。
财联社10月28日电,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今天公布中选结果。此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过敏、抗肿瘤、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等领域常用药品,总体实现了“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预期目标。本次集采中选产品与医疗机构需求更加匹配,强化“稳临床”。医疗机构既可以按通用名报量,也可以按厂牌报量,从中选结果看,医疗机构要求采购产品报量的75%得到满足。本次集采提高了投标企业资质门槛,要求投标企业具有同类型药品生产经验,同时要求投标药品所在生产线2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情况,后期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本次集采竞争激烈程度远高于前十批集采,但通过1亿元以下规模产品不集采、设置“锚点价”防止极端低价冲击、引入复活机制等措施,保持了较高中选率,中选产品平均价差较此前批次明显缩小。本次集采全链条规范投标行为,坚持“防围标”。将存在股权关联、委托生产、批件转让等关联关系的企业视同为1家,防范合谋报价。全国共4.6万家医药机构参加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参与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拟中选结果公示后将正式发布,预计全国患者将于2026年2月用上新一批质优价宜的中选药。
财联社10月28日电,记者10月28日从业内获悉,上海证券交易所近日在业内下发最新一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募集资金投向创新药研发项目的再融资申请,明确了具体审核要点。记者了解到,上交所在审核问答中强调了对创新药再融资的三大核心关切:项目必要性与可行性、信息披露充分性以及补流比例的合理性。 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上交所最新发布的审核问答对创新药研发再融资项目提出了系统性的审核指引。根据上交所要求,在募投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面,发行人应当结合在研管线、研发进度、适应症以及商业化策略等情况,说明本次募投项目选取相关管线的背景及考虑,新药研发项目实施的人员、技术及设备储备,研发进展、阶段性研发成果以及商业化落地可行性等,并对创新药研发的不确定性等风险予以充分提示。
财联社10月27日电,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今日上午7点30分在上海青浦区正式开始接受企业递交申报资料,将于10点30分开始进行申报信息公开。本次国采涵盖55个品种,涉及企业超400家,平均每个品种有14家企业;头孢唑肟注射剂、达格列净口服常释剂型等2024年销售额达数十亿,恒瑞医药、齐鲁制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阿斯利康等均携多品种参与。小财注:根据此前发布的第十一批国采文件,本次国采规则全面优化,坚持“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的原则,首次允许医疗机构按厂牌报量,更加关注企业质量控制水平,提高企业投标的质量门槛,优化价差控制“锚点”,引入全新复活机制等,每家企业都要作出不低于成本报价的承诺,其中报价较低的企业还要声明报价合理性,引导市场良性竞争。(财联社记者 何凡 卢阿峰)
财联社10月22日电,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启动2025年度本市中试平台培育储备征集申报。建设方向: 1.集成电路领域:集成电路领域中试平台重点凸显验证测试、专业服务等中试功能,主要任务是解决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材料等国产化验证,推动国产化替代。 2.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领域中试平台重点凸显验证测试、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等功能,主要任务是强化AI赋能,推动具身智能、AI终端等产业化放大。 3.生物医药:生物医药领域中试平台重点凸显定制化服务、仪器设备共享等中试功能,主要任务是通过发展CRO、CDMO等模式,借助AI赋能优势,推动绿色智能化中试平台建设,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落地。 4.高端装备:高端装备领域中试平台重点凸显验证测试、仪器设备共享等中试功能,主要任务是推动建设整机装备、核心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产品试验验证线等创新基础设施,加快国产化适配。 5.化工和新材料:化工和新材料中试平台重点凸显工艺放大、仪器设备共享、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等中试功能,围绕无机非金属、前沿材料等重点领域,强化AI赋能新材料中试发展,建强科技成果筛选与前景评估、技术验证与工艺熟化、技术成果推广交易等功能。 6.园区载体类:重点发挥产业承载区对产业中试平台的建设功能,通过提供工艺放大、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等功能,强化产业中试放大。
财联社10月22日电,剂泰科技宣布,公司自研人工智能驱动小分子制剂优化平台AiTEM候选药物MTS-004已顺利达到III期临床研究主要终点,成为目前国内首款完成III期临床的AI辅助制剂新药。MTS-004也是中国首款且目前唯一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PBA(Pseudobulbar Affect假性延髓情绪失控)药物,有望填补国内PBA治疗领域尚无获批药物的空白。MTS-004是一款新型PBA口服治疗候选药物,采用剂泰科技AiTEM自研口腔崩解片(ODT 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剂型设计。该制剂针对PBA患者常见吞咽困难问题,无需用水即可在口腔中迅速溶解,口感良好,可改善了患者服药体验和治疗依从性。
《科创板日报》22日讯,上海市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出口规模逐季攀升,一、二、三季度出口额分别实现4621.7亿、4900.3亿、5265.2亿元,分别增长12.6%、9.7%、11.7%,呈现稳健增长态势。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出口1936.7亿元,增长10.3%。得益于创新药国际化步伐加快及上海产业政策和贸易环境的持续优化,医药品、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40.7%。
《科创板日报》21日讯,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校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陈军歌团队联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梁兴杰团队、浙江大学王金强团队等,成功开发出一种具备“智能导航”功能的口服胰岛素制剂(MiNVs),为糖尿病患者摆脱每日注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实验结果显示,MiNVs可将胰岛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升至20.4%,是传统口服制剂的20倍以上,已达到临床应用标准。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
财联社10月21日电,由国家药监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主办的“2025医疗器械经济信息发布会”10月21日在合肥召开。会议指出,国家药监局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标准体系,加大研发创新支持力度,提高审评审批质效,全方位筑牢医疗器械高水平安全底线,加快创新产品上市步伐,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
财联社10月21日电,据“北京发布”消息,日前从北京海关获悉,今年前8个月,北京地区医药健康产业相关商品出口明显增长,医疗仪器及器械、医药材及药品分别出口58.3亿元、34.3亿元,分别增长21.5%、6.8%。据悉,2025年前8个月,北京地区罕见病药品进口26.6亿元,增长59.1%,进口值位居全国之首。其中天竺综保区进口罕见病药品25.6亿元,增长78.3%,占同期北京地区罕见病药品进口的96.4%。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将于近期开标。此次集采中企业出现超低报价的,需提供成本测算数据,并作出不低于成本报价的承诺,防止内卷和非理性报价。
①背后更为“骨干”的现实是,后端转化极为乏力,只有少部分的成果能走出实验室,跨域“死亡之谷”,实现临床的真正落地; ②基础研究要走到临床实践,一定要着力攻克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让临床痛点直接反哺研究方向。
①在产业规模上,今年上半年,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2200亿元,全年有望突破4400亿元,累计获批创新药29个,创新器械38个; ②在本次的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上海高端医疗器械集聚区也宣布正式启动。
《科创板日报》15日讯,在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相关活动上,百利天恒(688506.SH)董事长朱义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现阶段,百利天恒的BD策略已发生调整,公司不再以一定要追求BD合作为首要目标,而是将以成为一家MNC作为目标,优先聚焦于构建自身强大的产品管线。在此基础上,公司仅针对部分项目考虑开展BD合作。(记者 史士云)
①SystImmune与BMS就iza-bren项目达成的协议,正式触发第一笔2.5亿美元的近期或有付款条件,SystImmune将于近期收到款项。 ②尽管迎来里程碑付款,百利天恒近日却又陷入“价格风波”。其业务高度依赖仿制药与中成药业务的现象,亦值得关注。
①奥贝胆酸自获批后,其临床风险获益比始终存疑。2017年,FDA曾警告,不当剂量或增加严重肝损伤与死亡风险,2018年更在其说明书中添加黑框警告; ②可见原研药在国外所遭遇的质疑,已显然蔓延至仿制药领域,并对其审批产生了直接影响。
财联社10月13日电,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批准赣州和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1类创新药莫米司特片上市,该药适用于治疗符合接受光疗或系统治疗指征的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成人患者。该药品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