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医药行业在经历长达四年的“冰封期”后,行情近期有所回暖。 ②医药企业期待近期或有望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带来直接改善作用。 ③地缘政治风险依然存在,但业内对此风险的认知更为客观理性。
《科创板日报》23日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AIR)和北京水木分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携手推出了升级版的生物医药多模态开源基础大模型BioMedGPT-R1。此前,在2023年,双方合作发布了开源可商用、生物医药多模态百亿参数开源基础大模型BioMedGPT,水木分子发布了自研千亿参数多模态生物医药专业大模型Chat DD-FM和新一代AI驱动药物发现工具Chat DD。这次DeepSeek版ChatDD- R1基座模型也已同步上线ChatDD,赋能生物医药企业的药物研发。
财联社2月21日电,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北京时间2月21日凌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帕金森病治疗领域重磅研究成果,在全球首次发现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FAM171A2,并基于该靶点发现了可以延缓病程的候选药物。团队历时5年临床和基础研究发现的全新治疗靶点和候选新药有望从疾病早期对帕金森病进行干预,延缓疾病进展。结合现有的对症治疗手段,将实现病因治疗与症状缓解的双重突破,从而造福数百万帕金森病患者。
财联社2月21日电,席卷全球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具有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效果,不仅被减肥人士追捧,也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以往的证据表明这类药物需要通过持续使用来维持疗效。然而,近日一项研究发现该类药物的1年停药率高达4-6成,原因可能与用药目的、减重效果和药品价格有关。研究于2025年1月31日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JAMA Network Open)上,作者来自美国医疗数据平台公司Truveta Inc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机构。
财联社2月20日电,国家药监局副局长黄果近日带队赴山东,实地走访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生产供应基地、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围绕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深入调研。黄果强调,国家药监局高度重视创新药研发和对外合作。药品监管部门将进一步优化审评审批流程,支持将原研药引进境内生产,增强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和发展的信心;同时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引导国内企业、研发机构等加大创新药和高质量仿制药研发,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
①歌礼制药的ASC30的MAD研究的期中结果显示,两个MAD队列体重分别下降4.3%和4.2%; ②ASC30既可每日一次口服也可每月一次皮下注射,但业内认为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证明潜力; ③2025年或迎来国产减重药物的新突破。
①三生国健将612项目和708项目独家授予给沈阳三生,两个项目已分别投入研发资金4261.46万元、2956.17万元,首个适应症预计上市日分别为2030年6月30日、2032年1月31日; ②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看好自免赛道的发展。与此同时,授权也会增加收入。
财联社2月13日电,今日公布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开展中医药原创性研究和科技攻关,解决中医药基础性、关键性、前沿性、战略性科学问题,取得自主创新成果,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的专业化队伍,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根据这一办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要坚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原则上不超过3个。通过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在本领域的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突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多种运行机制和组织模式。
①本次控制权变更后,韶关高腾将通过辽宁成大间接控制成大生物54.67%的股权; ②成大生物还披露了要约收购报告书,本次要约收购韶关高腾不以终止成大生物上市地位为目的,但存在股权分布不具备上市条件的风险。
财联社2月12日电,减重版司美格鲁肽在中国的适应证或有望扩大至心血管方面。2月12日,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显示,诺和诺德(Novo Nordisk)申报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新适应证上市申请获得受理,此次有5个受理号,注册分类为进口3.1。官方消息并未披露具体的适应证,但根据公开资料来看,此次受理的适应证可能是用于降低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或超重成人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
财联社2月12日电,合肥市2月11日在当地召开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暨重点项目推进会上提出,合肥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在因地制宜上下功夫,合肥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合肥将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能级,力争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跻身新的国家级产业集群。产业规模方面,合肥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营收规模突破5000亿元、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产业集群突破4000亿元、先进光储产业集群突破2000亿元、智能家电(家居)产业规模稳定在千亿元以上。
①不同于国内以往获批上市的无创血糖仪的消费属性,该产品面世之初就是按照医疗级别在研发; ②国内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预计204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74亿人; ③从药监局获批上市的记录来看,目前国内已有三款标着“无创”标签的血糖检测仪面世。
财联社2月7日电,财联社记者核实获悉,恒瑞医药近日发布企业文件《关于在公司内部全面开展DeepSeek应用的通知》,要求各体系、各部门需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制定详细的DeepSeek应用计划,明确应用场景、实施步骤、预期目标及时间节点,推动DeepSeek在公司内部的全面落地和有效应用。同时,公司将开展DeepSeek应用经验交流会,定期跟进,并将DeepSeek应用情况作为各级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财联社记者 何凡)
财联社2月6日电,阿斯利康因涉嫌未缴纳价值90万美元药品的进口税而受到调查,这可能导致公司最终被判缴纳该金额的1至5倍罚款,总额最高达450万美元。据深圳海关出具的《移送审查起诉告知书》以及《鉴定意见通知书》,阿斯利康认为其中提及的进口税款涉及度伐利尤单抗(Imfinzi)和替西木单抗(Imjudo)。阿斯利康表示,将继续全力配合中国相关部门。
财联社2月5日电,经济日报头版文章称,从长远发展看,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都需要创新融合的支撑。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算法创新与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在智能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催生出一系列新业态。量子信息技术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在从提升计算处理速度、增强信息传输安全、提高传感测量精度三大方向开辟新的产业赛道。
①在已披露业绩预喜的科创板医药公司中不乏多家扭亏为盈的企业,包括百利天恒、神州细胞等,多数为创新药企; ②在医疗耗材与设备领域,一部分厂商业务取得业务进展或成功开拓海外市场,从而促使业绩回暖。不过,仍有部分企业受集采政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因素影响,经营状况持续低迷。
《科创板日报》27日讯,上实集团发起的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首关落地,首期规模约50.1亿元。基金得到市级母基金、产业集聚区引导基金、金融机构以及多家龙头“链主”企业的出资参与,是上海市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该基金旨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链接全球生物医药资源,助力本地“链主”企业在关键领域做大做强,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能级。管理人上实资本致力于打造创新投资生态圈,管理多支生物医药基金,推动上海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核心枢纽。
财联社1月27日电,国家医保局近日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国家医保局办公室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有序推进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的通知》。坚持统筹平衡。一是要求统筹本地和省内异地住院病种支付水平,充分考虑流入地诊疗服务水平提升、医疗机构发展与流出地医保基金安全之间的平衡,维护参保人合理的异地就医需求与有序就医之间的平衡,各省具体政策、经办能力之间的平衡等,协同推进改革工作。二是要求各地完善病种分组调整方案,探索将省内异地住院结算的医保基金纳入就医地总额预算管理,合理确定本地和省内异地住院病种支付水平。三是明确改革初期,结合异地就医结算规模、长期居住和转诊人员类型分布,就医地可单独设置省内异地住院病种支付标准,或在本地标准的基础上设定调节系数。随着改革深入,逐步缩小本地和省内异地住院病种支付差距。
财联社1月27日电,国家医保局近日会同财政部印发了《国家医保局办公室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有序推进省内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纳入按病种付费管理的通知》。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规范异地就医医疗服务行为,促进合理诊疗、因病施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内外协同、统筹平衡、安全高效的异地就医医保支付机制。2025年底前,所有省份要将省内异地住院直接结算费用纳入就医地按病种付费管理,包括按病组(DRG)付费和病种分值(DIP)付费两种形式。
财联社1月27日电,截至1月26日18时,A股共有273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4年业绩预告,907家公司业绩预喜。其中,略增111家,扭亏291家,续盈10家,预增495家。从行业角度看,生物医药、半导体、化工等行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较好。另外,聚灿光电、指南针发布了2024年年报,两家公司均实现业绩增长。从净利润规模看,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限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634家,预计超过5亿元的公司有220家,预计超过10亿元的有117家,预计超过20亿元的有59家。贵州茅台、中国神华、中远海控、宁德时代、中国太保等公司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规模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