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8月13日电,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0部门印发《浙江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疗健康”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其中提到,打造多模态医疗行业大模型,建设全自主AI研发框架,形成共性模型服务能力。开发覆盖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公共卫生、药械研发、行业治理等一批专病专科模型和医疗智能体。聚焦人工智能数据与应用、脑机接口、新药创制等领域部署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多模态人工智能、具身智能与医学、药学交叉领域的科研布局。鼓励科研机构加强医学人工智能跨学科合作,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科创板日报》11日讯,百川智能正式发布开源医疗增强大模型Baichuan-M2。根据官方微信公众号,百川智能针对医疗领域用户隐私考虑下的模型私有化部署需求,对Baichuan-M2进行了极致轻量化,量化后的模型精度接近无损,可以在RTX4090上单卡部署,相比DeepSeek-R1 H20双节点部署的方式,成本降低了57倍。
①衷华脑机与协和医院将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神经网络及神经调控机制; ②今年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四川、山东在内各地纷纷将脑机接口视作重点产业方向; ③华创证券指出,我国脑机接口市场竞争仍处于初期,尚未进入红海阶段。
①截至目前,中国研究者共有35余项研究成果入选ESMO大会口头报告发言; ②中金发布研报表示,下半年ESMO会议的召开,以及围绕会议前后的数据披露与BD将对创新药有较为积极催化。
①两款器械是全球范围内,首度获得FDA认可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治疗产品。 ②2025年第一季度,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达692.6亿元,同比增长5.03%。 ③中信建投认为,未来医疗器械板块中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来自国际化。
①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 ②《意见》对软硬件端、产品端、应用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③技术突破+临床验证双轮驱动,政策利好助推脑机接口产业化进程。
《科创板日报》7日讯,《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论文称,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可编程的柔性折叠薄片机器人,能抓取物体和在物体表面移动,可改进自主系统在探索、触觉显示和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财联社8月5日电,据武汉市人民政府网,8月4日,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调研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他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更大力度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强化推广应用、优化发展环境,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药谷”。 调研中,王忠林强调,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发展风口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高度重视、抢抓机遇,更大力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医疗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要推动临床需求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推广、应用。要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更好发挥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要提升服务质效,全链条、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创新成长,为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财联社8月4日电,中信建投研报表示,受耗材集采、医疗合规要求提升等政策因素影响,A股申万医疗器械指数过去4年持续下跌,25年初至今指数有所反弹。随着政策缓和、集采出清、企业战略转型和国际业务拓展,多家公司业绩和估值将迎来修复,预计25年下半年和26年多家公司迎来高增长,部分低估值个股迎来长线投资机会。未来医疗器械板块中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来自国际化,多家企业25年国际业务有望实现高增长、业务收入占比持续提升,国际业务长期空间大的公司也有望迎来估值重塑。此前对港股医疗器械行情进行了复盘,今年以来港股医疗器械涨幅表现较好,亦有望对A股产生映射,预计A股和港股医疗器械板块的投资机会均将持续凸显。
财联社7月31日电,据国家药监局消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97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国发〔2021〕7号),国家药监局组织起草了《互联网药品医疗器械信息服务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是2025年7月31日—8月30日。
①国家医保局新增了100多项与医疗新技术相关的价格项目; ②在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系列座谈会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分享了脑机接口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情况。
随着政策支持不断加码、CXO的蓬勃发展,中国创新药有望凭借明显的工程师红利、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和大力研发投入再度迸发全新的活力。
财联社7月31日电,为支持药品和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国家医保局制定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新增了100多项与医疗新技术相关的价格项目。神经系统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脑机接口置入费”“脑机接口适配费”等价格项目,脑机接口技术成熟获批进入临床后,可快速进入临床应用并收费。耳鼻喉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人工耳蜗植入费”“发音装置安装费”等价格项目,鼓励医疗机构帮助更多患者“听得见、说得出”。放射治疗类立项指南统一设立“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等价格项目,促进高端医疗设备的临床转化应用。与此同时,为鼓励药品研发创新,国家医保局还制定了新上市药品首发价格机制。
《科创板日报》30日讯,2025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40支团队携53件创新产品同台竞技,现场还推介IEC63310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应对全球老龄化挑战提供“中国智造”解决方案。本届大赛与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联动,加快智能康养机器人从技术创新迈向应用落地。
①药明康德第二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48.89亿元,创历史新高; ②公司上半年TIDES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1.6%,成为业绩攀升的核心动力; ③信达证券表示,短期上看,市场板块轮动或将持续,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资产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提升的机会。
财联社7月28日电,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上海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其中提出,申请人已完成产品前期研究并已基本定型,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本市第二类医疗器械,可以纳入优先审批程序:一是列入国家或本市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的医疗器械。二是诊断或者治疗罕见病,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医疗器械。三是诊断或者治疗老年人特有和多发疾病的医疗器械,且目前尚无有效诊断或者治疗手段。四是专用于儿童,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医疗器械。五是临床急需的医疗器械。六是其他应当纳入优先审批程序的医疗器械。
财联社7月25日电,上海市药品监管局25日发布《上海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分级监管实施细则》。其中提出,市药品监管局根据企业获准上市生产的医疗器械管理类别、产品是否纳入重点监管品种目录、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监管信用记录等,按照“风险分级、科学监管,全面覆盖、动态调整,落实责任、提升效能”原则,将企业分为不同监管级别,明确对应监督检查形式、日常检查频次和覆盖率要求。根据本市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获准上市以及生产的医疗器械情形、企业年度综合风险信用等级,监管级别划分为以下类别。
①《方案》计划到2027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②《方案》称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AI智药、前沿诊断、高端影像设备、医疗机器人、脑机接口等领域不断突破。
①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支持创新药械系列座谈会第一场,20余家医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代表参与; ②会议围绕“对创新药械开展医保综合价值评价”议题深入交流,提出意见建议。
①北芯生命专注于心血管精准介入高性能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其也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第二家过会的企业; ②目前,A股和H股市场已有多家心血管介入领域上市公司,而相关产业也面临着“核心技术壁垒高”、“核心部件“卡脖子”、人才结构失衡等多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