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房地产税
关注
1.0W 人关注
关于房地产税最新政策和最新动态,都在这里。
房地产
+2.01%
龙头股
中洲控股
+9.94%
世荣兆业
+9.93%
  • 昨天 15:25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2月7日电,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期印发《重庆市推动经济持续向上向好若干政策举措》的通知,在房地产方面,重庆将完善全市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政策,不再将市外人员购买普通住宅纳入征税范围;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支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困难房企项目不良贷款等。
    阅读 137.9w+
    71
  • 01-25 18:4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月25日电,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自2024年12月1日起全国开始实施房地产交易契税优惠等税收减免新政策,政策实施首月,减税红利持续释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数据显示,房地产税收新政策实施首月,全国购房家庭新增减免税116.9亿元。
    阅读 303.2w+
    10
    390
  • 12-11 11:2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2月11日电,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发布《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税收政策的公告》,内容提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以享受以下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于2022年12月31日前转制为企业的,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免征企业所得税。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于2022年12月31日前转制为企业的,自转制注册之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阅读 265.6w+
    2
    77
  • 08-26 10:15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8月26日电,《建筑杂志社》微信公众号8月26日发布社评文章称,连日来,早在2022年开始就被官方多次提及要研究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制度,被严重误读! 8月2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说的原话是:“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目前,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试点。特别说一下房屋养老金,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上述原话中,董建国副部长最后提到“试点的重点是政府把公共账户建立起来”,这里的公共账户并不需要老百姓出钱!很多自媒体、视频博主没看或没细看完整的表述,就下结论说政府要收房屋养老金了。上述完整的表述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有了”。

    正如很多专家所言,养老金公共账户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有: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地方财政补贴一点、土地出让金归集一些、原公房出售资金等多渠道归集。为什么要研究房屋养老金制度?这其实是非常紧迫、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站在想方设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角度考虑的。步入存量房时代,越来越多房屋出现老化,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2022年“4·29”长沙居民自建楼房坍塌事故,以及过去大大小小因房屋老化、体检缺失带来的房屋坍塌事故,教训极其深刻,也十分令人痛心。鉴于此,步入存量房时代,不重视房屋养老问题,不未雨绸缪、不防患于未然,才是对生命财产安全本身的极不负责。

    有人说,不是有房屋维修基金制度吗?的确,每位购房者买房时都按建安成本 5-8%缴纳了房屋维修基金,其在保障小区日常安全运转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数量十分有限,已难以满足维护城市房屋安全和老旧小区更新需要。正因如此,为了探索建立一个稳定的能用于存量房安全体检、安全管理、维修更新补助的资金池,减少未来存量房规模越来越大、支出越来越大的压力,也为减轻居民后顾之忧,让大家住的安全、住的安心,近年来,政府部门多次提出要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大家都很关注的房屋养老金制度,其实是一项为老百姓房屋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考虑的、兜底性制度设计,早就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文件里提出过。

    房屋养老金和房地产税完全是两回事,传言房屋养老金是另一种房地产税,纯属混淆视听、牵强附会,是刻意诱导,以此引发大众误解。综上所言,如果真正建立起了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等相关配套制度,不论是对全生命期的房子,还是对居住其中的住户,在保障居住质量、品质、环境和安全,以及资产保值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这才是这项制度设计的初衷。

    小财注:《建筑杂志社》是住建部唯一直属期刊出版单位。
    阅读 316.8w+
    13
    1897
  • 07-21 16:4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7月21日电,《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到,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赋予各城市政府房地产市场调控自主权,因城施策,允许有关城市取消或调减住房限购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改革房地产开发融资方式和商品房预售制度。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阅读 388.9w+
    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