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月25日电,葡萄牙经济部2月24日发布声明称,葡萄牙经济部长雷斯当日出席中创新航锡尼什锂电池工厂开工仪式。据介绍,该项目已获得葡萄牙政府授予的“国家利益项目”(PIN)地位,投资额约20亿欧元,计划年内开建、2028年全面投运,将直接创造1800个工作岗位。投运后,该工厂有望具备15GWh的储能生产能力。
财联社2月25日电,近日,由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国产载人飞艇“祥云”AS700电动型AS700D在湖北荆门成功完成科研首飞,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领域的绿色航空新装备取得重大突破。AS700D是一款全电动力飞艇,在AS700载人飞艇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电动化升级,采用先进的锂电池电驱动系统、螺旋桨系统、推力矢量系统及冷却系统,取代传统的航空发动机和燃料系统。
财联社2月21日电,据“北京亦庄”微信公众号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第39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显示,小米YU7新版本车型完成申报。新车型为双电机四驱版本,采用磷酸铁锂电池,驱动电机峰值功率为130kW/235kW,最高车速240km/h。本次申报的新版小米YU7生产地位于北京经开区,外形尺寸为4999×1996×1600mm,轴距3000mm。据透露,小米YU7预计于今年六七月份正式上市。
财联社2月17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强锂电池等产能监测预警,防范盲目投资和无序发展风险。组织开展新型储能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引导企业把握发展节奏,结合区域内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情况,合理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有序部署产业规模。引导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企业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矿产资源充足、运输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丰富的区域聚集。支持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呼包鄂地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地聚焦新型储能领域,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构建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专业赋能的产业发展格局。
财联社2月17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方案提出,面向中短时、长时电能存储等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需求,加快新型储能本体技术多元化发展,提升新型储能产品及技术安全可靠性、经济可行性和能量转化效率。加快锂电池等成熟技术迭代升级,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提升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推动超级电容器、铅碳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工程化和应用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加快提升技术经济性和系统能量转换效率。适度超前布局氢储能等超长时储能技术,鼓励结合应用需求开发多类型混合储能技术,支持新体系电池、智能电池、储热储冷及新型物理储能等前瞻技术基础研究。
财联社2月15日电,在今天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表示,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看,经过测算,规模化之后,固液电池可以接近于同价,液态的三元电池跟固态的三元电池,理论上是可以做到固液同价的。
财联社2月15日电,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CTO孙华军在第二届中国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透露,比亚迪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科创板日报》13日讯,当锂电池的寿命即将终结时,为它“注射”一针新分子,就能使它恢复原本的充电容量,甚至使得原本只能保证6-8年/1000-1500次充放电的电池,维持1万次充放电,且电池健康水平与出厂时几乎仍然一样。这是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高分子科学智能中心彭慧胜/高悦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相关研究以《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为题,2月13日发表在《自然》主刊。
《科创板日报》5日讯,TrendForce最新研究指出,半固态电池作为一种融合了传统液态电解质电池与固态电池优点的新兴电池技术,已于2020年之前进入试生产阶段,然而由于生产成本高、技术成熟度有限,导致半固态电池在电动汽车上的采用率低于最初的市场预期。TrendForce预测,全球汽车制造商将逐步扩大半固态电池在其电动汽车车型中的使用,推动该技术的市场渗透率到2027年将超过1%。
财联社1月27日电,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2024年1-12月的汽车行业收入106470亿元,同比增4%;成本93301亿元,增5%;利润4623亿元,同比降8%;汽车行业利润率4.3%,相对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6%的平均水平,汽车行业仍偏低。其中12月的汽车行业收入11909亿元,同比增13%;成本10352亿元,增15%;利润491亿元,同比降13.5%;汽车行业利润率4.1%。2024年锂离子电池制造行业利润增长48.5%。汽车行业需要有效的降本增效,加大成本控制水平。
财联社1月24日电,赣锋锂业发布2024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4亿元-21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49.5亿元。业绩变动主要受锂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下滑,尤其是Pilbara Minerals Limited(PLS)股价跌幅显著,导致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16.40亿元。同时,锂盐及锂电池产品销售价格下跌,虽然出货量增加,但经营业绩同比下降。此外,公司计提了存货等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小财注:Q3净利1.2亿元,据此测算,Q4预计净亏损7.6亿元-14.6亿元。
《科创板日报》21日讯,日本市调机构富士经济(Fuji Keizai)公布调查报告指出,因xEV(电动汽车)用氧化物系产品需求增加,2024年全固态电池全球市场规模预估为1158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4.19亿元),达2023年的4倍。自2025年后,xEV将采用硫化物系产品,全固态电池预估将扩大应用于无人机、医疗机器、后备电源等用途,2045年预估将扩大至8兆706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3.51亿元),将达2023年的299.2倍水准。
财联社1月18日电,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通过其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称,2024年1-12月动力电池的产量中装车的比例上升到50%,其中三元电池装车率50%,磷酸铁锂装车率50%。电池企业的竞争格局形成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者相对较强的特征。目前比亚迪与宁德时代的差距仍较大,比亚迪的占比从2020年的15%上升到2024年的25%,四季度上升到26%;而宁德时代的四季度占比降到43%,其它电池企业的占比也出现了明显分化的态势。电池企业形成了头部企业聚集效应放缓的特征,从2022年的头两家企业72%的比例,今年仍保持70%的比例,其它企业有近30%左右的空间。
财联社1月15日电,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主办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2025”新闻发布会今日在北京举办。CNESA在会上发布2024年度储能数据,2024年1-10月,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储能型锂电池产量超过200GWh,预计全年产量超过300GWh。(财联社记者 曾楚楚)
①近日,北京卫蓝新能源与恩捷股份就全固态电池电解质等产品达成长期供货协议; ②未来,北京卫蓝新能源将向恩捷股份下达不少于100吨全固态电池电解质订单。 ③开源证券认为,固态电池技术突破有望带动相关材料需求持续增长。
财联社1月13日电,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调查,2024年中国动力及储能电芯价格历经长期下跌后,至第四季跌幅收敛。随着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及储能市场需求预期好转,供应商涨价减亏诉求强烈,有望支撑2025年第一季磷酸铁锂、锂电铜箔和电解液等电池原料价格,进而稳定电芯均价。
财联社1月13日电,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在国新办1月1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绿色能源领域,2024年,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长71.9%;光伏产品连续4年出口超过2000亿元;锂电池出口39.1亿个,创历史新高。在绿色交通领域,我国铁道电力机车出口量连续5年保持增加;电动摩托车和自行车热销海外市场,出口值首次突破400亿元;电动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
《科创板日报》9日讯,GGII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1175GWh,同比增长32.6%,其中动力、储能、数码电池出货量分别为780+GWh、335+GWh、55+GWh,同比增长23%、64%、14%。从技术路线占比看,2024年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出货量560+GWh,占比动力电池总出货量比例达到72%。
财联社1月1日电,记者获悉,在日前由汽车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主办、中汽数据有限公司承办的“2024年中国电池ID成果发布会”发布会上,矿产、材料生产、电池生产、汽车生产、报废车拆解、综合利用等电池全产业链相关行业的16家企业领取了首批中国电池ID数字身份。此外,会上还发布了首批中国电池ID,共有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与5家动力电池企业生成了首批中国电池ID,展示了企业电池产品的基本信息、性能参数及可持续性信息等,表明中国电池ID已完成从规划设想到实际应用的根本性转变,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