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财联社记者实地调研铁流股份获悉,公司今年离合器目标实现两位数营收增速; ②精密零部件业务已规划年产100万根电机轴的产能; ③公司机器人部件业务稳步推进,明年初争取完成产品出样。
①智能手机和PC正在演变为人们的AI伴侣,深度融入思考、工作与创作过程。端侧AI落地方面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芯片开发成本的显著上升。 ②机器人未必会走进每个家庭,却将在工业、制造等特定应用场景中发挥巨大作用。
①过去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其估值增长了约14倍; ②Figure致力于研发通用人形机器人,拥有完全自主研发的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 ③具备全栈能力的机器人企业才会是最后赢家?
《科创板日报》19日讯,Optimus AI团队负责人Ashish Kumar决定离开特斯拉,加入Meta担任研究科学家。当地时间9月19日,Ashish Kumar在社交平台发贴回顾在特斯拉的经历称,带领Optimus AI团队的经历非常精彩和难忘,“我们全力推进可扩展方法——用强化学习取代传统技术栈,并通过视频学习来提升机器人的灵巧度。”他还强调,人工智能是解锁人形机器人的最关键因素。(小K注:Ashish Kumar,UC伯克利博士,导师是被李飞飞尊称为“学术祖父”的Jitendra Malik教授,因在CV领域的研究而出名。2023年7月Ashish Kumar以机器学习科学家的身份加入特斯拉,一年多之后便成为Optimus擎天柱项目的AI负责人,在加入特斯拉之前,他曾在微软担任研究员)
《科创板日报》19日讯,智元机器人官网披露的合伙人团队名单显示,邓泰华为创始人、董事长、CEO,彭志辉为联合创始人、总裁、CTO。此外,姜青松任合伙人、高级副总裁、营销服总裁;姚卯青任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王闯任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通用业务部总裁;罗剑岚任合伙人、高级副总裁、首席科学家;钮嘉任合伙人、副总裁、首席人力资源官。
财联社9月19日电,据招商大宗商品研究,液态锂电池体系向高能量密度迭代的矛盾凸显,国内半固态电池处于量产前夕,已有部分车型装车落地,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实现千辆级别示范性装车,20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预计到2030年固态电池出货量为826GWh,其中半固态670GWh,全固态156GWh。全固态电池相较于液态锂离子电池有单GWh用锂量1.75-2.4倍增长,还因其能量密度优势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中成为其动力系统优选方案,预计2030年后低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动力锂电池下游增速最快的方向。
财联社9月19日电,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近日,维他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联想创投旗下广州联想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湖南达晨财智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苏州渶一策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股东,同时注册资本由约140万人民币增至约159万人民币。 维他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法定代表人为余轶南,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工业机器人制造等。股东信息显示,该公司现由余轶南、北京地平线机器人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及上述新增股东等共同持股。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一家具身智能创业公司,专注于消费级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与制造。
《科创板日报》18日讯,科技部部长阴和俊表示,在人形机器人方面,整机技术实现突破,多模态感知、大脑-小脑模型等关键技术取得进展,促进了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电力巡检等场景加速落地应用,为未来万亿级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脑机接口领域,已帮助截瘫患者开始站立行走,盲人恢复光感;国产脑起搏器已实现全面商用,在8个国家400家医院开展植入,临床已帮助3万名帕金森病患者改善运动功能,成为人口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科创板日报》18日讯,人形机器人公司Figure官方账号在社交平台宣布,与Brookfield建立合作关系。Brookfield是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拥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产和10万个住宅单元。Figure已在Brookfield环境中启动了数据收集工作,并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扩大该项目的规模。据称,此次合作为Helix(Figure推出的人形视觉-语言-动作模型)提供访问现实世界环境和扩展所需的计算能力具有意义。
《科创板日报》17日讯,中金公司认为机器人大模型是破解传统机器人控制瓶颈、迈向通用具身智能的关键路径。当前行业主要基于大语言模型、自动驾驶大模型及多模态大模型探索的发展方向,产业重心已转向“小脑+大脑”系统研发,而不同企业在研发与商业化路径上存在差异。该机构认为只有极少部分具备全栈技术能力、资源整合优势与长期主义战略的企业,未来将通过收敛技术路径,最终定义“具身智能”的核心标准,进一步突破至“具身智能”层级。
财联社9月17日电,在今日进行的2025世界储能大会上,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鑫峰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人形机器人是未来实现复杂操作的关键形态,其定位不仅限于日常生活场景中提供情绪价值,更核心的方向是进入实际生产环境“进厂打工”。宇树科技推出机器人统一大模型架构,该类系统已在工业巡检、电网运维和储能操作等环节取得初步应用成果。他提到,未来机器人进一步融入工厂环境,执行复杂操作和高强度重复劳动,将是必须攻克的关键课题。能源、交通、消防应急、生活娱乐等多元场景,将是机器人技术持续落地的重要方向。(财联社记者 刘梦然)
财联社9月17日电,工信部征集2025年度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推进机构,以推动自主创新基础产品和工艺推广应用为目标,聚焦高性能一体化电动关节模组等116个重点方向,采用“揭榜挂帅”模式,由推进机构组织产业链上中下游、产学研用各环节参与单位共同推动上述方向产品、工艺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促进形成整机(系统)和基础产品互动发展、上中下游互融共生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格局。重点方向其中包括:高性能一体化电动关节模组、行星滚柱丝杠精密传动技术、机器人用精密齿轮传动装置、储能型钠离子电池、纳米级精度压电快反镜、移动终端直连低轨卫星的星上天线技术及产品、面向新型工控设备的高性能形处理器(GPU)及软硬件适配、高性能可编程数据处理器(DPU)的软硬件适配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优化设计、光刻胶(围绕芯片半导体高端光刻领域需求,开展ArF、ArFi光刻胶以及与之配套的光刻胶树脂、光产酸剂的研发,推动光刻胶的批量应用)、具身智能大模型、高端植介入器械精密制造技术等。
财联社9月17日电,人形机器人技术已处于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资本市场对其关注度显著攀升,板块热度持续升温,相关概念股年内表现尤为亮眼。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产业有望迈进规模化量产阶段。据统计,A股中人形机器人概念股今年以来行情表现亮眼,110只概念股年内平均上涨67.63%,18股最新收盘价较去年年末实现翻倍,胜宏科技、上海洗霸、中大力德累计涨幅居前,分别达到727.75%、317.14%、258.64%。
①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宣布完成C轮融资,筹集超10亿美元,投后估值达390亿美元; ②本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英特尔资本等行业巨头参投。
《科创板日报》16日讯,机器人初创公司Dyna Robotics(达纳灵动)今日宣布完成1.2亿美元(约合8.5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此轮融资后该公司估值突破6亿美元(约合42.7亿元人民币)。英伟达、亚马逊、三星和LG等行业巨头参与了此次融资,投资者具体包括专注于机器人领域的投资基金Robostrategy、CRV、First Round Capital领投,Salesforce Venture、英伟达、亚马逊、三星和LG Technology Ventures参投。
①成立仅一年,该公司估值有望飙升五倍; ②英伟达、亚马逊、三星和LG等行业巨头参与了此次融资; ③公司CEO表示,将开发新一代机器人AI模型,最终目标是解锁物理AGI。
①根据股权激励方案,特斯拉需要在10年内交付100万台人形机器人。 ②截至收盘,三花智控、双环传动、汉威科技等十余股涨停。 ③东方证券表示,预计能够获得特斯拉机器人订单的零部件公司未来将具备较大增长弹性。
财联社9月16日电,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官微消息,9月15日,国网杭州供电公司、宇树科技公司、具身智能基地公司、国网浙江华电研究院四方在公司融合创新中心签署“电力+具身智能”框架合作协议,开启在电力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深度合作。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四方将聚焦电力领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在平台建设、科技攻关、标准制定、人才培养四大维度开展深层次合作,协力在“人工智能+”能源电力高质量发展中先行探路,加快孵化一批填补技术空白的标准规范和领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