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4月15日电,继光伏行业自律行动之后,光伏逆变器和储能行业或将紧随其后。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近期组织召开了防止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会议初步审议了逆变器和储能行业健康发展倡议。据悉,会议闭门举行,2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高管参加会议。阳光电源、华为、中车、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固德威、古瑞瓦特、锦浪科技、上能电气、正泰、特变电工、禾迈、禾望、德业、首航新能源、昱能科技、远景等企业在会上发言。据参会者透露,倡议内容没有涉及价格、配额和保证金等事项,目前倡议已完成一轮征求意见。近年来,光伏逆变器和储能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下滑,行业有陷入非理性竞争恶性循环的风险。
《科创板日报》14日讯,在近日举办的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宁德时代展出了集成于新型储能系统“天恒”的587Ah大容量电芯。据悉,宁德时代587Ah电芯在实现430Wh/L超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安全性能可以做到比小电芯更优。同时,该电芯引入了仿生SEI膜技术可降低活性锂的消耗,可保证电池全寿命周期的可吞吐电量较上一代提升48%,提升IRR2%~3%。
财联社4月11日电,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消息,该校李伟伟教授与清华大学南策文院士等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介电储能材料,其能量密度是主流商用介电储能材料的数十至数百倍,有望成为下一代高功率脉冲技术的核心器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4月11日在线发表了相关成果。
财联社4月10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周海燕10日在第十三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上表示,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七部门印发实施《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方面做好产业推进工作,主要聚焦强化行业规范管理、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应用拓展、筑牢产业安全基石、完善产业生态体系五个方面。周海燕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行业的规范管理,深入实施锂电池行业规范条件政策,针对新型储能发展和应用需求,引导储能电池行业加快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
财联社4月10日电,今年以来,全球储能电芯市场迎来供需格局的显著变化。多家头部电池厂商储能产线几乎全部满负荷运转。近日,有头部储能集成商向记者反馈:“据公司采购部门反馈,确实出现了向电芯厂催货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公司很多储能订单都集中在4月份和5月份交付。”业内人士认为,受到政策驱动、新兴市场需求爆发及算力基础设施需求激增等因素影响,电芯供需从供需错配转向局部紧缺,储能行业在供需反转中迎来新一轮发展周期。
财联社4月8日电,云南电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南方电网云南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全省首个“光储直柔+全直流充电桩一体化系统”在云南电力技术公司能源技术科技创新园正式投运。据悉,该系统每年可提供清洁电力超20万度,节约标准煤约7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6吨。通过多电压等级直流微电网,实现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与精准调配,V2G充电桩的接入让新能源汽车成为“移动储能站”,为未来虚拟电厂建设奠定基础。
财联社4月8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工作要点,其中包括:加强未来产业标准建设。开展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先进计算、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标准研究。
《科创板日报》28日讯,广东首条半固态储能电池产线投产仪式在珠海举行,该产线在全球范围内首次量产大容量314Ah(安时)半固态电池产品,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在新型储能领域实现从技术攻坚到产业化落地的关键跨越。据悉,该产线生产的314Ah大容量半固态电池,显著提升电池的热失控起始温度,安全性能实现全面升级。此外,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确保电池在极端环境下仍能安全稳定运行。
财联社3月27日电,今日2025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发布,包括成果一:EAST首次实现千秒量级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成功发射第一束光;三:“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四:60MW/600MWh液态空气储能示范项目;五:高分辨率三维介观尺度荧光显微技术;六:基于脱氨酶的转录因子印记技术;七:己二酸的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八:基于新型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九: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成果;十:北京重大开源成果。(记者 李明明 吴旭光)
财联社3月16日电,宁德时代(300750.SZ)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4年下半年以来,公司产能利用率饱满,下半年较上半年产能利用率提升20%,全年产能利用率为76.3%。公司目前正在开发第二代钠电池,性能指标已经与磷酸铁锂电池接近。预计2025年神行和麒麟电池在公司LFP、NCM产品中的出货占比将提升至60-70%。此外,由于数据中心电力消耗较大且需要稳定电力,因此对于储能电池的质量要求较高,是未来优质的增量市场。从目前趋势看,数据中心配储的量也越来越大,例如公司阿联酋项目达到19GWh的规模,目前只是刚开始。
财联社3月4日电,财联社记者从宁德时代处获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将在今年两会提出关于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曾毓群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虽实现规模化发展,累计装机大增且参与电力市场的相关改革推进,但与抽水蓄能相比,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还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电能量市场电价浮动窄、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机制未打通、容量电价实施细则未出台及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等。为此,曾毓群提出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的建议,包括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如完善电价、成本疏导和容量补偿机制,以及建立新型储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以保障储能安全可靠,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财联社记者 曾楚楚)
财联社3月4日电,杭州市富阳区经济和信息化局3日印发《杭州市富阳区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紧扣杭州市未来产业方案,结合富阳实际,优先发展六大未来产业:前沿新材料、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合成生物、氢能与储能、空天信息。目标到2026年底,聚焦“6+N”未来产业发展领域,培育打造一批骨干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未来产业领域培育1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和1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到2026年底,计划新增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合成生物等未来产业培育基金,形成通过政府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的项目模式,构建“成果+人才+资本+市场”的未来产业发展生态。
财联社2月27日电,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及研发中心项目开工仪式2月27日在郑州举行。据介绍,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3+3"战略新事业的总部所在地和综合性的指挥中枢。下一步,富士康将依托设立于郑州的新事业总部基地,整合全球技术储备和产业链资源,重点布局电动车、储能等新兴产业。
财联社2月27日电,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到,支持能源体系低碳转型。银行保险机构要围绕太阳能光伏、风电、水电、抽水蓄能、特高压、核能、储能、智能电网、微电网等新能源产业生产、建设和运营以及更新、升级和改造,做好项目对接和信贷支持,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险保障。探索完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领域的金融支持。探索对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的金融服务,有序推进氢能、核电等能源发展。立足国情实际和能源行业低碳转型特点,支持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做好能源保供金融服务,满足煤电煤炭企业合理融资需要。
财联社2月27日电,工信部发布消息,2024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根据锂电池行业规范公告企业信息和行业协会测算,全国锂电池总产量1170GWh,同比增长24%。行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电池环节,1–12月消费型、储能型和动力型锂电池产量分别为84GWh、260GWh、826GWh。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645GWh,同比增长48%。受锂电池产品价格下跌影响,1–12月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348亿元,同比下降5%,较2024年上半年降幅收窄七个百分点。一阶材料环节,1–12月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产量分别约为310万吨、200万吨、210亿平方米、130万吨,同比增长均超过20%。二阶材料环节,1–12月电池级碳酸锂产量67万吨,同比增长45%,电池级氢氧化锂产量36万吨,同比增长26%。1–12月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微粉级)均价分别为9.0万元/吨和8.7万元/吨。
财联社2月27日电,国家能源局27日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培育发展壮大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探索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与相关产业集成式发展新模式,稳步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及可持续燃料产业,稳步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试点应用,有序推进全国氢能信息平台建设,稳妥有序探索开展管道输氢项目试点应用,推动各地建立完善氢能管理机制。深化新型储能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等关键问题研究,加强新型储能试点项目跟踪。开展绿色液体燃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点。推进构网型技术、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和智能微电网、算电协同等新技术新模式试点。组织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重点领域试点工程,稳步推动首批国家能源核电数字化转型技术试点项目建设,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试点应用。
财联社2月25日电,葡萄牙经济部2月24日发布声明称,葡萄牙经济部长雷斯当日出席中创新航锡尼什锂电池工厂开工仪式。据介绍,该项目已获得葡萄牙政府授予的“国家利益项目”(PIN)地位,投资额约20亿欧元,计划年内开建、2028年全面投运,将直接创造1800个工作岗位。投运后,该工厂有望具备15GWh的储能生产能力。
财联社2月21日电,《中国储能行业2024年回顾与2025年展望》研究报告在北京发布,做出这一趋势预测。在基准场景下,2025年国内储能新增并网规模将达到69.6吉瓦/177.2吉瓦时(即最大充放电功率69.6吉瓦,储能容量177.2吉瓦时),以能量规模计算的增速为59%,较前几年动辄翻倍的增速明显放缓,但新增规模继续扩大。
财联社2月19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近日印发的《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新型储能制造业作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新兴领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基础支撑。“从政策及产业发展情况来看,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进一步市场化发展的全新机遇,独立储能电站作为新型储能产业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其发展有望提速。”一位储能行业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