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CASBOT董事长张正涛认为,未来的机器人不仅是工具,而是具备社会属性的“伙伴型”角色。预测未来五至十年,人形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将从工业、服务领域向消费级市场渗透,养老服务、医疗健康、教育陪伴等领域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场景。
仁芯科技创始人兼CEO党伟光认为,AI与芯片的协同作用正为汽车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加速推动着其智能化、网联化的变革进程。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表示,工业制造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首个大规模应用领域,人形机器人可以充当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救援救灾的先锋队等等,将人类从重复性重体力劳动和危险作业中解放出来。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星动纪元创始人陈建宇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具身智能将在2025年迎来新的发展高峰,其在工业、商业、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将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实现多模态模型和交互创新的融合、走向真正意义的模型一统,是走向世界模型的必经之路。
与国外模型层、算力层“双头收敛”的格局不同,国产模型与算力生态高度分散,AI基础设施仍将长期呈现由“M种模型”和“N种芯片”构成的“M×N”格局。
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粮食”,数据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大模型训练效果的上限。针对大规模行业数据集稀缺的问题,应构建高价值共享数据集机制、加大在数据清洗与数据标注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加强高素质数据处理人才的培养。
AGI的发展将推动服务行业经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的转型。由AGI驱动的服务将优先考虑人类的需求和情感,平台的能力也将从“匹配”提升至“生成”, 促成服务由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模式,向充满同理心与个性化的体验蜕变。最终服务本身将变得更加高效和个性化。
①大模型的下半场是成本和效率的比拼。 ②推动算力生态、模型生态、应用生态的快速演变和融合,以应用落地的规模效应反哺大模型进入新一轮竞争。
魔珐科技CEO柴金祥认为,3D视频领域将迎来内容“大爆炸”,未来每个人和每家企业都会有属于自己的AI数字人,可以自由打造和编辑专属的超写实3D数字人。
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认为,人形机器人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技术的迭代不仅是机械上的进步,更是人类与人工智能共生的一种全新尝试。
种种现象都表明AI基础设施的真正落地已经迫在眉睫,而从半导体行业的角度出发,如何让AI芯片真正实现云边端智能一体化,是相关产业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零一万物CEO、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李开复认为,2025 年是AI-First 应用迎来爆发之际,也是大模型行业面临商业化拷问之时。
云圣智能联合创始人朱胜利认为,低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定是现实“刚需”,只有形成商业闭环,才会创造出低空经济应有的价值。
深势科技创始人张林峰认为,未来,AI for Science将进一步迈向多模态智能和大规模协同创新的阶段,推动从理论研究到工程实践的全面变革,在其构建过程中,中国拥有先发机会。
物理智能是AGI的下一波创新浪潮,尤以空间智能和世界模型为代表。
闪极科技CEO张波认为,在 AI 大模型的加持下,AI 眼镜这个离人类五官最近的智能终端,有望成为手机级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面壁智能CEO李大海认为,未来十年,大模型将“无处不在”,特别是成本更低、尺寸更小、效率更高的端侧模型。
大模型的持续“实时学习”能力将成为大模型下一个突破点。大模型要成为企业内部不断成长的数字员工或者专家,持续的实时学习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属性,否则大模型只是一个置身事外的顾问。
未来五年,有机会AGI就会降临,人类将重新思考“我是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