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新质生产力
关注
2.0W 人关注
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 53分钟前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5日电,科技部党组2025年10月24日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以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要锚定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目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阅读 16.6w+
    40
  • 1小时前 来自 上观新闻
    财联社10月25日电,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颁奖典礼,今天上午在上海临港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临港中心)举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出席并为2025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颁奖。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出席。

    陈吉宁在致辞时说,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战略擘画,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作出重要部署,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上海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基础科学、开放创新、人才成长深化探索,持续深耕基础研究,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持续厚植人才沃土,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将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培育,更好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支持青年科学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担重任、挑大梁。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创新环境,与世界各国科学家携手推动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共同破解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持续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科技工作者善抓“好问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希望各位科学家传播真理、传播真知,提携后学、甘当人梯,把科学种子和创新梦想撒进青年人心中,为上海科技创新、为世界科学进步贡献智慧力量。
    阅读 24.4w+
    40
  • 昨天 15:07 来自 央视新闻
    财联社10月24日电,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获悉,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国工业2.5个百分点,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从行业看,汽车和电气机械行业增速分别为11.2%和11.1%,对全部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均达到11%。从产品看,重点监测产品中,68%的产品累计产量同比增长,汽车、太阳能电池、挖掘机产量增速均超过10%。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工业融合步伐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持续深化,我国智能装备领域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前三季度,智能设备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数控机床、工控系统、3D打印设备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尤其突出的是,工业机器人前9个月的产量已达到59.5万套,超过上年全年的产量。此外,机械工业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机械工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加快聚集,产业升级迈出坚实步伐。
    阅读 288.8w+
    1
    58
  • 昨天 10:38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4日电,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在中共中央10月2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从四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四是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阅读 315.5w+
    61
  • 10-23 17:04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3日电,据人民日报,四中全会公报发布,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阅读 281.5w+
    981
  • 10-23 13:3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3日电,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3日发布《重庆市加快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培育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推动绿色建材规模化应用。健全绿色建材采信机制,进一步扩大采信范围。完善金融机构与绿色建筑项目之间的信贷联动制度,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扩大绿色建材应用范围。强化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核算,将绿色低碳建材应用要求纳入绿色建筑标准,在政府投资工程、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项目中鼓励采用绿色建材。
    阅读 245.1w+
    1
    37
  • 10-23 13:28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3日电,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3日发布《重庆市加快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培育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加快推广智能化施工装备。在房屋、市政、公路、机场、港口、水库等项目建设以及地灾防治、市政设施养护等领域推广建筑机器人。加快建筑机器人在“危繁脏重”场景的规模化应用,形成“单机自动化、多机协同化”作业模式。有序推动智能施工电梯、远程塔吊、造楼机、架桥机、盾构机等装备应用。推动实施“工程智管”,探索构建无人机巡检、“机器人集群+数字孪生指挥平台”智慧施工体系。
    阅读 248.4w+
    34
  • 10-23 13:26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3日电,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3日发布《重庆市加快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培育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提升市政工业化应用范围。推动明挖隧道、立交、高架道路、综合管廊等因地制宜采用全预制装配式技术。推动轨道交通管片、站台、整体道床采用预制部品,加快推广预制墩柱、装配式车站。积极探索工业化建造技术在工程边坡、施工围挡、临时道路等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提升装配式装修推广力度。重点针对学校、医院、人才公寓、住宅公区等推广应用装配式装修技术,用好以旧换新等政策,引导消费者进行装修翻新改造。加快装配式装修技术集成,重点发展整体卫浴等成套技术以及装配式墙面、吊顶等适用范围广的技术,探索建筑可变空间技术应用,推动装配式装修与适老化产品、定制家居联动发展。
    阅读 245w+
    31
  • 10-22 10:32 来自 科创板日报记者 黄心怡 毛明江
    增速12.8%!人工智能成为上海经济发展重要动力
    阅读 89.6w+
    25
  • 10-21 10:48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1日电,在今日举行的香蜜湖财富管理周·湾区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交流会上,深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深圳财富管理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较年初增加7%,占全国20%,位列国内大中城市第三。在聚焦新质生产力上,深圳抢抓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机遇,已推动6只AIC试点基金在深落地,总规模达151.6亿元;此外,还有正在推进中的AIC基金储备项目合计221亿元。(财联社记者 闫军)
    阅读 274.6w+
    42
  • 10-21 07:46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1日电,人民日报头版文章指出,应当看到,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奋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外部冲击影响加大,内部困难挑战依然较多,迫切要求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更应该看到,我国发展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经济的信心,在当下更在未来,以创新为底色的新质生产力是最硬核的支撑。新质生产力理论发端于实践,指导着实践,其内涵也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定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不断为人民创造更多新福祉。
    阅读 271.3w+
    5
    214
  • 10-20 12:20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20日电,新华社发表社评文章《在接续奋斗中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文章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把发展立足点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阅读 298.6w+
    5
    58
  • 10-19 11:05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19日电,在今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胡晓炼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课题成果。她提出,在全球金融中心里,上海金融中心的市场业态是最丰富的。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上交所上市公司达2278家,持牌机构1782家,股票成交额108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五,债券托管余额177万亿元,为全球第二。同时,上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构生态体系,持牌金融机构达1782家,外资机构555家,占比超30%。

    但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存在短板不足,包括金融中心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有待加强、金融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金融中心所需高品质配套服务不强、金融科技的引领有待提升。

    胡晓炼提出,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当前全球多边贸易规则遭受严重挑战,区域合作、贸易多元化加速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中资企业加快海外布局;未来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成为未来发展制高点,是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着力点。

    她强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中长期目标为到本世纪中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要建成以人民币为主导,肩比纽约和伦敦的顶级金融中心,成为金融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财联社记者曹韵仪)
    阅读 286.3w+
    119
  • 10-16 07:10 来自 证券时报
    财联社10月16日电,今年以来,IPO过会率有所提升。截至目前,A股IPO企业上会数量为61家,过会数量为58家,95.08%的过会率较去年同期的85.37%上升近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严把入口关的监管导向下,今年已有16家首发企业被抽中接受现场检查。华北地区一名投行人士表示,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在IPO常态化的同时推动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运用现场检查等方式严防发行上市“带病闯关”,借助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助力中国高质量企业发展壮大。
    阅读 257.9w+
    1
    54
  • 10-14 06:48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10月14日电,险资对A股市场的配置策略一直备受关注。多位险资投资人士表示,在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四季度对权益市场整体持乐观态度。在具体策略上,将重点关注两条主线:一是寻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标的,二是挖掘周期性行业的估值修复机会。
    阅读 276.8w+
    1
    64
  • 10-13 10:23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13日电,海关总署副署长王军表示,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重点产业提质升级,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我国制造的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加丰富,不断走俏国际市场,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风电出海跑出了“加速度”,出口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增长了23.9%。此外,我国出口的龙舟、木雕、剪纸等非遗产品加入了当代的潮流元素,“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在海外广受欢迎。
    阅读 246w+
    14
    382
  • 10-01 16:0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10月1日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撰写并于日前在京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5》显示,当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处于起步期,在具身智能大模型研发和产品制造方面具有较好基础,市场规模有望在2030年达到4000亿元、在2035年突破万亿元,并将引领带动交通物流、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等多个应用领域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跃升。报告指出,中国既有视觉、语言、动作等多模态模型研发能力,又能够生产用于具身智能体的伺服系统、传感器、末端执行器等主要零部件,而且具备成本优势。报告建议优先聚焦共性难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根据产品成熟度分类拓展应用场景,在实践反馈中补齐安全短板,及时研究制定应对就业和伦理等问题的前瞻性措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阅读 335.7w+
    117
  • 09-30 08:5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9月30日电,据国资委网站消息,9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国资央企要聚焦产业兴疆,积极在疆投资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和美乡途”央企文旅帮扶平台作用,促进新疆文旅融合发展;深度参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助力新疆高水平对外开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持续加大产业、就业、人才、消费等领域帮扶力度,深入实施“小而美”的惠民项目,助力新疆乡村全面振兴,让新疆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阅读 330.3w+
    97
  • 09-29 17:07 来自 科创板日报 宋子乔
    政策指引蓄势待发 AI的风要吹到智能终端了?
    阅读 64.2w+
    38
  • 09-29 15:1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9月29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2025—2026年,机械行业运行保持平稳向好态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迈上新台阶,力争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3.5%左右,营业收入突破10万亿元。重点细分行业规模稳中有升,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优质装备供给能力显著提高,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阅读 269.5w+
    22
    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