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24日电,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发布《湖北省加快算网存用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发挥我省光电子信息“独树一帜”优势,面向骨干网络传输、算力集群高速互联、6G前传与边缘计算、金融高频交易、自动驾驶等规模化应用场景,对接国家研发专项,推动光通信技术先行先试。推动100T超低延时“空芯光纤”、145GHz光电调制器、8英寸芯片晶圆、2Tb/s硅光互连芯粒、GPU芯片、车规级AI芯片、智能座舱芯片、下一代闪存、向量数据库等一批全国“首发”光通信技术和产品规模化应用,拓展我省光电子产业发展空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自主计算产业集群。
财联社9月24日电,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北省加快算网存用协同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释放用算需求。支持武汉市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建设试点示范城市;襄阳、十堰发展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宜昌发挥三峡绿电优势,坚持“以电育算、以算育数、以数育产”发展,打造全国一体化算力“中继站”;鄂州市依托花湖国际机场,特色化布局智慧物流等创新应用。争取国家产品主数据标准(CPMS)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参加国家算力强基揭榜行动,支持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中试服务平台建设,对单个重点平台按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推动各市州在制造、农业、商贸、能源、交通、广电、医疗、教育、文旅、政务等重点领域的算力应用。省级财政2025年发放5000万元“算力券”,按照算力使用资源的10%予以奖励,最高100万元。
财联社9月23日电,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7月份,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乘用车新车销量为776万辆,渗透率为62.6%,较2021年同期增加570万辆、40个百分点。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已经成为市场新车型的亮点和消费者选购的重要考量。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强制性国标已经公开征求意见,在下个月中旬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将就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议题展开研讨。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我国已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8大领域之一,过去五年间,我国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深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已建立涵盖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网联云控等的完整产业链体系批量上车。
财联社7月28日电,《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将于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亦庄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大会将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路云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与通信、交通、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融合发展。(记者 李明明)
财联社7月16日电,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近日就《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出,到2027年,我市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取得实质性进展,力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000亿元,集聚智能网联新能源零部件企业1000家,其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控、车路网联、电驱、电制动、电转向、热管理等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500家,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及汽车软件、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物流出口服务、检测维保电池回收服务等5大支撑,形成“1000+500+5”的全新产业链体系,全面构建整零协同、软硬结合、场景牵引、数字赋能、自主创新、品牌提升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为我市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财联社7月16日电,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开征求对《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渝链智擎”行动计划(2025—2027)》的意见。其中指出,增强产业创新支撑。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底盘、智能车控、汽车软件、汽车芯片等领域,组织实施人工智能、核心软件、高端器件与芯片、新能源等重大(重点)专项项目,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鼓励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综合体,聚焦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深度合作。支持企业、高校、第三方机构等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到2027年,建成5个市级创新综合体,突破5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培育人工智能及汽车软件产业。聚焦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持续实施关键软件“揭榜挂帅”项目。鼓励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企业加强与国内领军企业技术合作,支持整车企业在飞行汽车研发、自动驾驶训练等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汽车软件企业围绕“车+X”应用,开展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车控等技术研发。推进高水平软硬件适配中心建设,提升产品研发、集成验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开展软件、硬件、应用和服务一体化适配,完善汽车软件与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体系。到2027年,力争打造5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
财联社4月28日电,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加快汽车芯片标准制修订。加快汽车芯片环境及可靠性通用规范、信息安全、一致性检验等标准制定,完善汽车芯片基础评价方法。推动安全芯片、电动汽车用功率驱动芯片等标准发布实施,完成智能座舱计算芯片、卫星定位芯片、红外热成像芯片、底盘控制芯片等标准审查报批,加快推进控制芯片、传感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等产品标准研制,满足汽车芯片产品选型匹配应用需求。
财联社4月28日电,工信部发布2025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强化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供给。推动自动驾驶设计运行条件、自动泊车、自动驾驶仿真测试等标准批准发布及实施,加快自动驾驶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研制,构建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基线。加快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修订车道保持辅助系统标准,推动倒车辅助等标准研制,提升驾驶辅助产品安全水平。加快LTE-V2X直连通信车载信息交互系统标准宣贯实施,推进列队跟驰、数字钥匙、网联信息辅助等标准制定,促进网联功能加速应用。推动信息安全工程等标准发布实施,加快推进汽车密码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完成数据安全管理体系、汽车安全漏洞分类分级标准审查,加快重要数据识别标准研制,提升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推进智能座舱功能评价、交互安全、生物滞留监测等标准研制,完善智能座舱和人机交互标准体系,开展车用人工智能标准预研,引领新技术融合应用。
财联社4月25日电,近日,小马智行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L4级自动驾驶研发和Robotaxi服务落地开展战略合作。双方将通过云服务、地图数据、信息安全、智能座舱生态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拓展Robotaxi在车端及用户端的产品形态和业务场景。
财联社4月1日电,目前起亚就智能座舱领域正与华为进行密切接触。“未来发布的新车或接入华为的鸿蒙座舱,并且会进行激进的本土化整改。”知情人士透露。
《科创板日报》30日讯,在今日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面壁智能CEO李大海宣布公司将进军智能座舱领域,推进智能汽车端侧大脑开发,其中,面壁小钢炮超级助手cpmGO,由面壁小钢炮MiniCPM模型驱动,是智能座舱目前首个纯端侧方案。据悉,该方案一核心功能,是行业首个纯端侧GUI Agent屏幕助手上车。(记者 李明明)
《科创板日报》18日讯,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2024年业绩会上向《科创板日报》记者称,小米将投入总研发经费的1/4,大约70至80亿左右到AI中。长期来看,AI、OS和芯片三项被列为小米核心技术。短期来看,小米要做好AI基建,开发语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AI技术,搭建AI大模型落地的应用场景,比如超级小爱、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小米内部也会利用AI技术进行内部提效。(记者 唐植潇)
《科创板日报》6日讯,记者获悉,亿咖通科技与大众集团达成合作,将为该集团旗下大众和斯柯达品牌全球车型提供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双方合作的首批车型将在巴西和印度两大新兴市场推出。(记者 唐植潇)
财联社2月15日电,上汽大众宣布,其智能座舱已完成搭载DeepSeek大模型。据介绍,上汽大众智能座舱融合DeepSeek深度思考与文心一言精准理解,实现双AI引擎协同对话。
财联社2月8日电,记者从智己汽车内部获悉,其智能座舱已深度引入DeepSeek大模型,并与豆包、通义等大模型合作,通过深度联合训练,构建多场景插拔式AI矩阵平台。(财联社记者 张屹鹏)
《科创板日报》7日讯,据极氪智能科技方面透露,智能座舱团队已完成旗下自研Kr AI大模型与DeepSeek R1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极氪智能座舱助手AI Eva已完成DeepSeek R1大模型集成并即将上线。(记者 唐植潇)
《科创板日报》7日讯,联发科执行长蔡力行表示,联发科智能手机旗舰芯片2024年营收实现双倍成长,贡献约20亿美元;与英伟达共同设计的高端智能座舱方案预计将在今年送样。
财联社1月14日电,记者从多位知情人士处获悉,华为车BU与广汽的合作在内部被定义为“全新模式”,这种模式是2025年重点推进的项目。目前华为车BU与上汽之间仍处于谈判过程中,华为车BU与广汽、上汽两大车企之间的合作具体模式、细节不会完全相同。“今年‘一段式端到端’智驾方案将是华为车BU的重点,并且会重点推广大模型的概念,包括端到端大模型与智能座舱大模型。”(财联社记者 张屹鹏)
《科创板日报》26日讯,尊界S800首发第二代途灵平台——途灵龙行平台,实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域控的“三智”融合,并按照L3智能驾驶架构设计。此外、采用六代机理念、8S设计标准打造,具备超级巡航、超机动性、超级信息感知、超级隐私、天地网联、人工智能辅助、主动防护系统与超可靠性。
财联社11月21日电,据多位产业人士透露,长城和华为正在紧密洽谈高阶智能驾驶的合作,长城旗下坦克品牌的一些关键产品将搭载华为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