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宏观流动性
关注
1.6W 人关注
事关股债楼汇,聚焦全市场整体流动性变化情况。
  • 昨天 17:02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8日电,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充分认识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住房的新期待,着力推动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对“市场+保障”的住房供应体系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落实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切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阅读 265.5w+
    262
  • 昨天 17:01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8日电,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4年第二季度例会,会议认为,要加大已出台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促进物价温和回升,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发挥央行政策利率引导作用,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同时,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综合施策、校正背离、稳定预期,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阅读 258.7w+
    265
  • 昨天 07:13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6月28日电,今年以来,A股市场震荡调整,截至6月27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分别累计下跌0.98%、7.09%、9.95%。调整行情下,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偏向宽松,来自北向资金、ETF、上市公司回购的增量资金积极入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6日,年内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445.87亿元,借道ETF流入市场的资金超3900亿元,上市公司回购金额达976.52亿元。分析人士认为,年初以来A股资金面边际改善,下半年资金供给端的规模有望较上半年小幅改善。其中,保险资金入市规模或随着保费收入改善而扩大,外资有望小幅净流入。
    阅读 339.5w+
    11
    90
  • 06-27 17:20 来自 中证金牛座
    财联社6月27日电,相比6月前三周,本周股票型ETF持续获得大资金“逆势加仓”,累计净流入金额接近300亿元,大幅领先此前水平。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易方达沪深300ETF发起式等宽基ETF的基金份额数量还创下了自成立以来的历史新高。截至6月26日,股票型ETF今年以来的净流入规模已突破3900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以上,显著高于历史同期水平,成为市场重要增量资金来源。华夏基金预计,市场可能继续在多空因素交织中寻找平衡。但随着政策托底力度加大以及重磅会议落地,诸多乐观信号也在酝酿中蓄势,有望为A股带来新的上涨动能。
    阅读 352.3w+
    24
    375
  • 06-27 06:47 来自 中国证券报
    财联社6月27日电,今年来,多只债券指数基金的“壕式”分红引发投资者关注。记者了解到,由于债券ETF属于场内品种,为方便场内交易观察其净值表现,绝大多数债券ETF在上市前会进行份额折算,折算后每份基金份额对应的面值为100元。份额折算后的基金动辄每十份几十元的大手笔分红,其实经过换算后,仍属于正常的分红水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债基仍是公募分红“主力军”,其中债券指数基金分红规模同比增加86.15%。业内人士表示,ETF分红的重要原则是收益分配后使得ETF的跟踪误差更小,今年债市延续了牛市行情,但投资者在关注债券ETF分红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背后的流动性风险和规模风险。
    阅读 334.7w+
    30
  • 06-26 03:48 来自 上海证券报
    财联社6月26日电,随着季末时点的到来,市场流动性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短期波动。不过,在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加大逆回购操作规模的呵护下,资金面紧张的现象有所缓解。与此同时,央行的大力投放也带动了债券市场的大涨,市场博弈跨季后资金面将大幅转松。就下半年资金面情况而言,多位分析人士维持乐观看法,认为目前并不具备收紧流动性的基础,在央行呵护下,下半年资金面仍将维持平稳。
    阅读 323.6w+
    47
  • 06-24 07:19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24日电,近期市场利率显著上行,资金面趋紧。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6月19日至6月21日,DR007(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分别报1.8762%、1.9021%、1.9477%,呈连续上行态势。DR001(银行间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也在持续爬升。值得关注的是,6月21日,DR001报1.9564%,创去年10月24日以来新高,并与DR007形成倒挂,而二者上次倒挂还是在今年的2月9日。对于DR001与DR007的倒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6月21日是税期走款最后一天,叠加6月份是季末,因此容易出现流动性收紧,而且上周政府债发行的提速也会吸收市场流动性。由于市场对短期资金需求增加,从而推高了隔夜利率。而DR007以政策利率为锚,虽然也有抬升但总体表现更为稳定。
    阅读 370.3w+
    52
  • 06-20 06:45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6月20日电,有险资人士表示:“保险资金面临资产荒,没有太多合意资产可配,这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对于真正的长钱,现在国家从战略上已给出指引方向,就是做好五篇大文章。我们做‘耐心资本’,需沉潜下来做这样的事情,才能把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和服务国家重点战略的要求落到实处。”多家险资机构透露,险资正在通过加大底层资产挖掘力度和创新投资方式等举措,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等领域。但险资目前的一些激励约束机制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投资导向。险资发挥“耐心资本”角色,还受到一些财务考核指标和会计科目本身的限制。
    阅读 362.9w+
    87
  • 06-19 10:18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9日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6月19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人民银行正在与财政部加强沟通,共同研究推动落实。这个过程整体是渐进式的,国债发行节奏、期限结构、托管制度等也需同步研究优化。应当看到,把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而是将其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与其他工具综合搭配,共同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央银行带来新的挑战。美国硅谷银行的风险事件启示我们,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阅读 350.1w+
    400
  • 06-19 04:59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19日电,近日,债券ETF资产净值突破1000亿元。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记者发稿,债券ETF资产净值达1082.27亿元,同比增加530.13亿元,增幅达96.01%。目前,债券ETF共计20只,包括今年3月份新成立的国债30ETF。债券ETF资产净值为何能快速增长?鹏华基金现金投资部认为,近年来基金公司在权益ETF已布局完善,从市场需求来看是发展债券ETF的好时机。“资产荒”背景下,理财、保险、养老金等资金加大了对债券ETF的配置。
    阅读 342.2w+
    29
  • 06-18 05:02 来自 上证报
    财联社6月18日电,6月中期借贷便利(MLF)缩量平价续作,令市场此前的降准降息预期双双落空。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1820亿元MLF操作,中标利率为2.5%,利率与此前持平。因本月有2370亿元MLF到期,央行实现净回笼550亿元。对于最新操作,业内认为,当前正处于政策效果观察期内,央行小幅缩量续作,体现了对流动性的精细调控,并未释放收紧信号。此外,考虑到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位,市场预计6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将保持不变。降准降息窗口继续后移。
    阅读 354.8w+
    107
  • 06-18 04:20 来自 证券时报
    财联社6月18日电,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6月17日开展4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182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这也是央行继3、4月缩量续作后,再度选择缩量续作MLF。受访专家认为,从“量”的角度来看,当前流动性合理充裕,银行对央行“补水”需求偏低,央行缩量续作MLF或意在避免资金沉淀空转。从“价”的角度看,当前MLF利率调降受到银行净息差、人民币汇率等因素掣肘。随着银行业规范“手工补息”等影响逐渐减少,央行在下半年实施降准、降息的政策空间也将逐步打开。
    阅读 331.8w+
    187
  • 06-17 05:35 来自 证券日报
    财联社6月17日电,近几个月,央行多次表达对长期国债收益率的关注。央行指出,长期国债收益率主要反映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胀的预期,同时也受到安全资产缺乏等因素的扰动。前述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我国央行买卖国债是调节流动性的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海外经济体央行量化宽松(QE)、现代货币理论(MMT)、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政府债务货币化的政策安排和逻辑不同。此外,我国央行的常规货币政策仍有空间,未来或需在市场沟通方面做更多工作。
    阅读 307.1w+
    68
  • 06-15 06:17 来自 证券时报
    财联社6月15日电,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6月14日迎来首次发行。财政部当天招标发行2024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三期)(50年期),本期发行总额为350亿元,票面利率通过竞争性招标后仅为2.53%,反映出市场对超长期特别国债的追捧。近期发行的特别国债由于具备收益率高于存款、流动性较强、风险相对较小等特点,受到机构、个人投资者热捧。专家提醒,此轮债券“牛市”行情与债券利率下行有很大关系,但这种高收益不具备可持续性,需警惕高位“接盘”风险。
    阅读 448.4w+
    922
  • 06-14 06:54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6月14日电,手工补息被叫停的余波,各类资管机构还在继续消化。将银行存款作为资产配置重要构成的保险资管机构也在“破旧立新”。记者从业内调研了解到,保险资管行业受到影响的规模大概在万亿元量级,这部分资金面临较大再配置需求。“补息类存款大多数是以中短期存款类型存在的,本质上它背后对应的投资属性也是一些偏中短期的投资品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这部分钱不做存款了,会大量投资于中短期债券、公募基金,同业存单或短期债券以及回购等。但替代类资产的收益率水平要普遍下降几十个基点,配置难度加大了。”业内人士透露,保险资管行业目前大概还有将近一半支出来的钱没有配置出去,都在等待机会,为这些资金寻找安放之处。
    阅读 444.3w+
    1
    211
  • 06-13 06:24 来自 中证报
    财联社6月13日电,公开数据显示,按成立日来计算,截至6月12日,今年以来新发基金市场首发总规模超过5500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的占比将近80%。在债基募集端火热的同时,另一端的不稳定因素却在增加。5月以来,已有超过30家机构因大额赎回发布了提高债基产品份额净值精度的公告。有业内人士分析,宏观层面来看,基本面暂不对债市造成利空,短期内市场仍将沿着此前的逻辑运行;流动性环境维持合理充裕,资金面整体可控,债市仍然存在做多机会,可以在短期波动中寻找配置机遇。
    阅读 363.9w+
    42
  • 06-11 07:36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11日电,证券时报头版文章指出,在预期引导作用下,市场对长期国债的热情有所降温,注意力转向中短期国债。市场做多中短期国债,被看作预期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随着银行存款“搬家”压力渐趋缓和,贷款“挤水分”短期扰动过后,提振有效融资需求仍需存贷款利率降息助力,这一背景下,近期市场对降准降息的讨论再起。受银行净息差持续走低影响,市场存在存款利率下调预期。近年来,存款降息呈现大行引领、中小行跟随,以及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大等特点。距离上一轮存款降息潮过去已有一段时间,随着净息差走低趋势延续,存款降息的必要性继续强化。
    阅读 366.3w+
    2
    1998
  • 06-09 08:20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9日电,经济日报文章指出,对中小银行而言,当前贷款需求减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利息收入。而且为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近年来多次下调,也对银行的净息差构成了压力。业内人士分析,如果存款利率保持不变,银行的净息差就会受到压缩。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应致力于提升核心存款的吸收能力,通过产品、服务等综合能力提升客户忠诚度,进而持续降低负债成本。同时,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恢复向好,银行应持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挖掘新的增长点,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提升净利息收入。除了拓展净利息收入外,银行还应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例如,拓展财富管理业务、跨境增值服务等高附加值中间业务,进一步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形成对营业收入的有力支撑。
    阅读 425.5w+
    1
    128
  • 06-07 16:59 来自 财联社 刘晨
    债市收盘|5月出口同比增加7.6%,主要期限利率债波动不足1BP
    阅读 101.5w+
    2
  • 06-06 10:36 来自 财联社
    财联社6月6日电,今日DR007加权平均价开盘下行2.46bp至1.7641%,10点回升至1.7772%左右。6月5日,D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1.7887%,已低于央行1.8%的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
    5月DR007维持在政策利率附近,信达固收团队指出,尽管并无降准降息的政策落地,但资金面自发性宽松的状态仍然维持。由于非银流动性持续充裕,资金分层以及波动率均降至近年来的最低水平。信达固收团队估计6月DR007仍在略高于1.8%的状态,但自发性宽松难以显著缓解,资金分层仍然不易出现。尽管一般存款向非银存款转移可能加剧部分银行的指标压力,造成季度末资金回表的规模增大,但其影响是偏短期的,且当前非银机构不论是负债还是杠杆资金,对于银行的依赖度均有所下降,因此季末波动可能也很难改变资金面的整体状态。
    阅读 325.5w+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