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1月27日电,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加强数字金融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指导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规划建设绿色智能金融数据中心,推动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支持海量数据存储和实时数据调用。建设优化高可靠冗余的网络架构,提高金融网络健壮性和服务能力,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架设通信高速公路。布局先进高效的算力体系,加快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规范应用,探索运用边缘计算和量子技术突破现有算力瓶颈,为金融数字化转型提供精准高效的算力支持。
财联社11月26日电,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二期)项目26日在青海省海东市举行奠基开工仪式。2015年12月启用的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是青藏高原首个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如今该数据中心将实现提质扩容。据了解,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二期)累计投资金额约20亿元,重点建设智算机房,规划机架5万架,该项目建成后将具备万卡以上规模的智算集群部署能力。
财联社11月26日电,以“新质算力·新智赋能”为主题的第三届算力网络与数字经济论坛暨2024年“算力浦江”总结大会上,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戴斌在致辞时表示,上海正加快完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算力规模能级持续提升,智能算力部署越级提升,算力网络通信质量不断优化。他就上海算力产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筑底强基,夯实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他说,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兴起,算力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建议通过技术革新、标准制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等多方面措施,推动传统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转型升级,着力打造高能效算力中心和万卡级单集群智算中心,以满足大规模、高复杂度的AI训练任务要求。 二是协同联动,培育国产算力生态。建议继续加大国产芯片研发力度,推动芯片企业开放算力开发框架,加快跨域异构算力网络试验验证的产品化进程,鼓励更多的算力应用加入国产算力开放生态,共同培育国产算力良序生态。 三是多措并举,优化算力资源配置。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交换中心构建城市级高速全光算力环网,打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算力枢纽节点网络,探索将区域资源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同时,支持算力互联互通平台、算力调度平台建设,推动算力资源的跨区域、跨行业共享,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财联社11月21日电,英伟达第三季度营收351亿美元,同比增长93.7%,市场预期332.5亿美元,第三季度数据中心收入308亿美元,市场预期291.4亿美元;第三季度净利润193.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市场预期169.3亿美元;第三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0.81美元,市场预期0.74美元。英伟达预计第四财季营收为375亿美元上下浮动2%,分析师平均预期为371亿美元,低于最高预期的410亿美元。英伟达称Blackwell产品系列在未来几个季度将供不应求,未在财报中给出Blackwell的营收指引。
①当地时间19日,公司举行投资者活动,活动后至少6家华尔街机构上调目标价。 ②公司预计到了英伟达Rubin Ultra时期,AI GPU峰值机架密度功耗最高或超过1000kW。
财联社11月19日电,随着一批数据中心项目11月19日建成投运,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甘肃枢纽节点标准机架达到了2.1万架,算力规模突破30000P,达到33000P。
财联社11月18日电,英伟达新一代旗舰AI芯片Blackwell正在交付。但有市场人士爆料称,BlackwellGPU在装有72个处理器的服务器中使用时会产生过热问题,这些机器预计每个机架的功耗高达120kw。过热会限制GPU性能并有损坏组件的风险。11月18日,英伟达发言人就此问题向记者回应称:“我们正在与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合作,将其作为我们工程团队和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程迭代是正常且符合预期的。将GB200这一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系统集成到各种数据中心环境中,需要与我们的客户共同设计。”英伟达表示:“目前客户正在抢占GB200系统的市场先机”。
财联社11月15日电,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 《北京市存量数据中心优化工作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到2027年实现本市数据中心能效水平全面达到地方标准,年均PUE值(电能利用率)降低至1.35以下,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数据中心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其中提到,自2026年起,对PUE值高于1.35的数据中心征收差别电价,并对PUE值不高于1.35的数据中心进行公示。
《科创板日报》12日讯,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发布报告称,AI和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电力消费急剧增长,并预估未来两年数据中心的增长率超过160%。该机构警告称,到2027年,40%的现有AI数据中心将因电力供应不足而受到运营限制。各大企业正在加速建设新型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并对电力产生巨大需求。
财联社11月11日电,印尼科技巨头GoTo 11月10日发布声明称,与腾讯云和阿里云签署协议,将促进印尼云基础设施和数字人才发展。根据声明,腾讯云承诺到2030年在印尼投入约5亿美元,涉及基础设施、资源和新投资。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印尼的云基础设施,腾讯云正在该国建立其第三座互联网数据中心。声明称,阿里云目前在印尼拥有三座数据中心,并与当地机构合作,为近40万名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人才提供培训。阿里云计划到2033年将该数字翻番至80万,并将在印尼大学设立技能中心,提供专业培训。
财联社11月7日电,亚马逊云计算部门AWS周四表示,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在意大利投资12亿欧元(13亿美元),进一步扩大其在该国的数据中心业务。该计划是这家科技巨头提高其在欧洲云服务的努力的一部分,根据该计划,AWS于2020年在意大利推出了第一个云区域,预计到2029年将投资20亿欧元。当地媒体周四称,AWS将扩大其在米兰的数据中心业务。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到2029年,这项投资将在整个AWS数据中心供应链中支持多达5500个工作岗位。它补充说,就业机会将包括建筑、设施维护、工程、电信以及更广泛的地方经济领域的就业机会。
财联社10月30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构建以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支撑、社会资本为补充的资金投入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新材料大数据中心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鼓励相关政府投资基金按市场化原则予以积极支持。支持新材料大数据中心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上市融资。承担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有关单位,需主动参与数据资源节点建设,将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材料领域数据率先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汇聚。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等数据持有单位作用,加强数据共享与交换。
财联社10月30日电,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数据局印发《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总体建设方案》,计划到2027年,搭建形成“1+N”(1个中心主平台、N个数据资源节点)的新材料大数据中心架构体系,形成30个以上数据资源节点、30项以上材料大数据算法软件和工具、20种以上典型关键材料和产品的数据赋能应用示范;到2035年,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体系全面建成并稳定运行,数据规模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财联社10月29日电,微软副总法律顾问里玛·阿利、在微软官网上发表一篇名为《谷歌的暗中行动(Google's Shadow Campaigns》的文章,指责谷歌利用不正当手段打击微软。阿利指出,谷歌正在组织成立一个名为“开放云联盟(Open Cloud Coalition)”的欧盟云计算厂商联盟,该组织“旨在诋毁竞争对手和决策者对微软的信誉,并误导公众”。这篇文章还指出,谷歌仍在“直接或间接地游说全球各地的竞争监管机构”,对大型云服务提供商、特别是微软和亚马逊AWS施加限制。虽然谷歌的数据中心运营容量在2023年达到了3500兆瓦、超过了其他所有云服务提供商,但谷歌试图把自己定位为非大型或小型云服务提供商以规避监管。
《科创板日报》25日讯,亚马逊正在数据中心投入巨资,以支持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工作负载,并计划到2040年建造240个数据中心。然而其内部文件称,目前公司正在经历电力、水力、劳动力以及许可方面的阻碍,给长期产能增长带来了挑战。
财联社10月23日电,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赵志国表示,下一步,我部将坚持“建、用、研”统筹推进,持续做优做强信息通信业,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进网络设施演进升级,尽快出台“双千兆”(5G和千兆光网)网络发展接续政策,开展万兆光网试点部署,持续开展“宽带边疆”和“信号升格”行动。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持续推动5G演进(5G-A)、非地面网络(NTN)等技术发展和产品研发,超前布局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三是推动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尽快出台5G规模化应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等相关的接续政策,持续打造高水平5G工厂,开展“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建设。四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政策,持续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扩大电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鼓励外资企业在试点地区开展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互联网接入服务(ISP)等业务。做好外资试点企业管理和服务,依法保护投资权益。推动我国电信业对外开放迈入新阶段。
《科创板日报》23日讯,中关村实验室、蚂蚁集团、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产学研机构联合对外发布开源系统软件栈 ——“星绽”(Asterinas),并向全球开发者开源。“星绽”系统软件栈旗下包括星绽OS和星绽机密计算两大项目,分别面向通用执行环境和可信执行环境提供安全原生的系统软件。目前,星绽OS支持x86和RISC-V等CPU体系架构,兼容Linux,支持超过170个Linux系统调用,可以运行Web服务应用,预计将于2025年在云计算和机密计算等数据中心场景率先投入工业应用。(记者 黄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