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派恩杰半导连续完成A2轮、A3轮合计近5亿元融资,主要投资方包含宁波通商基金、宁波勇诚资管、上海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南京创投、山证创新、坤泰资本等。 ②在集成电路产业上,宁波正走出一条特色化之路,形成了从设计、材料到制造、封测,再到设备、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体系。
①LiblibAI在短短一年内连续完成四轮融资; ②这类应用在短期内能获得较高的下载量和关注度,但随后热度便会逐渐减退。因此,开发者需不断进行创新迭代。
①此次赴港IPO的消息传出,正值国产大模型厂商DeepSeek最新的低成本模型爆火,投资者对中国人工智能和国产算力的看好之时; ②此前,壁仞科技一直在谋求上市之路。
①海南新规,创新性提出对企业及青年科研人员“首次免责”。 ②过去一年,海南频频在科创领域发力,包括成立海南省算力集团、发起设立海南省国资母基金、打造“1+N”母子基金矩阵等。 ③海南自贸港延续实施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至2027年底。
①2025年,我国各省市国资针对集团、部门内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不减。 ②镇江国资委通过镇江国控集团资本优势,帮扶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累计对外投资基金32只,参投项目超200个。
①2月23日,由界面财联社旗下大模型科技公司财跃星辰与阶跃星辰联合举办的 “共筑金融新生态:AI大模型落地应用与实践” 分论坛成功举行。超过300名来自金融圈、学界与科技界的嘉宾齐聚一堂。 ②本次论坛汇聚各方智慧,深度探讨AI大模型如何在金融行业落地应用。
①新成立的南京先进制造母基金关注机器人等领域。 ②这是今年南京在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中签约的一只省市合作基金。
①硬科技企业遵循指数增长规律——前10年投入远大于产出,一旦跨越拐点,价值将爆发式释放。 ②英伟达的崛起证明,基础设施永远是第一波红利。当前AI算力依赖光传输,未来光计算可能颠覆传统架构。 ③未来的科技金融需要国家级母基金从顶层架构上引领,避免地方各自为政导致的资源错配。
①模型的技术能力就是产品力,由于算力消耗预期的下降,将彻底倒逼基础大模型公司在模型技术上创新。 ②DeepSeek在多模态上还没有走通,因此“差异化”一定是未来大模型要走的路。 ③在战术上,大模型公司们也有调整,比如选择开源。
①知情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证实,“蚂蚁确实在做具身智能”; ②去年,蚂蚁集团就在频频布局具身智能赛道。
①纳力新材料是目前复合集流体赛道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 ②公司二期项目已经开工投建,总投资约112亿元,正式达产后,预计形成年产50亿平方米原子沉积铝、原子沉积铜、纳米涂覆集流体产品。
①青禾晶元宣布扩建新一期产能。该产能扩建之前,青禾晶元也将总部落户天津,并拟2027年申报上市。 ②该项目预计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先进半导体键合设备约100台套,年产值近15亿元。 ③投资人表示,先进键合设备的国产化成为投资方向。
①DeepSeek降低的是成本,而不是极大提升模型本身的性能; ②技术追平后,更考验大模型企业的市场化销售、融资、资本运作能力; ③大模型独角兽所在城市和国资很大概率上还会继续提供支持。
①近日,上海海迈先导零部件材料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达40亿人民币。 ②股权穿透显示,该基金5大出资人均为国有资本。 ③与出资人相关联的张江科学城,正在打造高质量科创空间,通过各类活动,加强企业间尤其是科技企业和投资机构之间的链接,发挥集聚效应。
①百川智能在招聘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涉及投资经理、投融资总监等职位。 ②王小川出手的3个项目,均与百川智能进军的细分领域有关。 ③大模型头部创业公司纷纷下场做VC,核心目的还是加速技术布局,巩固自身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其次是拓展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点。
①江苏省在今年1月发布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了要加快组建省国金投资集团。 ②江苏省国资体系内已有两家国资集团与“国金”相关,一是江苏省国金资本运营集团,二是扬州市国金投资集团。
①今日,古茗正式登陆港交所,截至收盘时,市值217亿港元。 ②2019年-2020年,古茗开放了IPO前唯一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龙珠、红杉中国、Coatue等知名机构。 ③基石轮中,腾讯旗下公司认购2500万美元,约占全球发售股份的13.19%。
①平安人寿保险出资30亿成立安弘基金,由德弘资本担任基金管理人。 ②平安人寿保险出资5.01亿元,成为苏州德弘二期基金的最大LP。
①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启明创投、奥博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为投资方。 ②1月10日,上海市科委发布《上海市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到2027年前,将引育5家以上具有脑机接口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自主创新企业,10家以上产业链骨干企业。
①近日,坤维科技宣布已完成B轮融资,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小米产投、舜宇产业基金、深创投、高瓴创投等; ②近两年公司已与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头部企业均建立业务合作,部分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力觉感知传感器产品已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