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未上市即成“市值老大”,微创系又一子公司赴港IPO,所选节点颇为微妙
随着各家企业产品的陆续获批上市,神经介入领域的竞争已开始慢慢加剧,而集采也可能会给这个行业的未来带来更多变数。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朱洁琰)讯,微创医疗(0853.HK)又一子公司将分拆上市。

微创医疗被业内称为“创造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2019年曾分拆心脉医疗(688016.SH)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又分拆心通医疗(02160.HK)和微创医疗机器人(02252.HK)在港交所上市。另外,微创电生理也已经在2021年6月提交科创板IPO上市申请,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两轮问询。

此次,微创医疗计划分拆上市的是公司旗下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子公司——微创脑科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脑科学”)。微创脑科学已于近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

目前神经介入赛道已有数家港股上市公司,包括归创通桥、心玮医疗、沛嘉医疗,截至昨日(12月29日)收盘,其市值分别为75.79亿港元、38.17亿港元、88.62亿港元。其中,归创通桥还同时部署了神经介入、外周双赛道,神经介入只占到其市值的一部分。

而微创脑科学在今年11月完成的最新一轮融资显示,融资完成后,微创脑科学的估值约为17.5亿美元(折合112亿人民币)。

因此,微创脑科学可以说是未上市即成“市值老大”。

有6款获批的治疗产品、3款通路产品

据招股书,按2020年收入而言,微创脑科学是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市场中前五大参与者中唯一的中国公司,前四家为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强生医疗。

微创脑科学自2004年首款产品获得批准起,产品组合现累积共有30款商业化产品和候选产品,涵盖神经血管疾病的三大领域,即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具体来讲,微创脑科学的出血性脑卒中产品包括NUMEN®弹簧圈栓塞系统和NUMENFR弹簧圈解脱控制器、Tubridge®血流导向密网支架、Willis®颅内覆膜支架系统以及Rebridge®颅内全显影支架;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产品包括APOLLOTM颅内动脉支架系统以及Bridge®椎动脉雷帕霉素靶向洗脱支架系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产品包括Neurohawk®颅内取栓支架以及Tigertriever。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微创脑科学在中国有六种获得批准的治疗产品,数量属业内中国公司中最多,并有三种获得批准的通路产品。

除在中国获得批准外,微创脑科学的两款栓塞弹簧圈旗舰产品NUMEN和NUMEN FR已于美国、欧盟和韩国获得批准,并计划于美国建立研发和生产中心,旨在向全球市场供应并推进全球扩张。

此外,作为业务战略的一部分,微创脑科学评估通过代理和投资与其他神经血管器械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的机会——2016年11月,微创脑科学与Asahi Intecc订立代理协议,在中国大陆独家代理 Asahi导丝;2019年10月,微创脑科学亦与Rapid Medical订立独家代理协议,在大中华区独家代理Comaneci 、Tigertriever 、Tigertriever 13及所有后续产品。

2020年营收过2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33.7%

在商业化方面,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微创脑科学已经渗透约2200家医院,其中超1300家为三级医院。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2021年前8个月,公司产品已经渗透所有中国国家卒中中心排名前100的医院。

在打法上,微创脑科学以特定市场分部为目标而建立定制的商业化战略——就一线和二线城市而言,微创脑科学通过组织并参与神经介入行业具影响力的会议、与关键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关系以及向医生提供培训,专注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主要医院渗透率;而低线城市和县城而言,微创脑科学通过神雕飞燕计划推广产品,通过这一计划介绍神经介入的相关知识,举办神经介入手术培训,并为当地医生和患者提供后续咨询及常规指导。

2018年至2020年,微创脑科学的营收分别为1.24亿元、1.84亿元和2.2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7%;2021年前8个月则从2020年同期的1.22亿元增长95.1%至2.38亿元。

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前8个月,微创脑科学的净利润为3332万元、5410万元、5586万元以及8562万元。

赛道日渐拥挤,集采带来变数

脑血管病的传统治疗手段是药物和外科手术,但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理念的更新,神经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目前已经成为热门学科,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普及。神经介入技术也被称为脑血管病患者的“第三条生命线”。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在中国,目前神经介入手术的渗透率仍维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2020年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三个治疗领域的渗透率分别为9.1%、1.0%以及2.7%。预计中国神经介入医疗器械行业的规模将由2020年的58亿元增加至2026年的17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0.1%。

因为市场前景可期,神经介入概念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据动脉网不完全统计,2020年至2021年6月,神经介入领域投融资事件数超15起,累计融资金额超15亿元人民币。这一阶段,神经介入领域相关企业被众多投资机构看好,甚至出现了多家投资机构争抢某家神经介入领域企业投资份额的火爆场景。

然而很快,进入2021年下半年,资本市场就火速回归理性,相关投融资事件迅速锐减。背后原因主要在于,随着各家企业产品的陆续获批上市,神经介入领域的竞争已开始慢慢加剧,而集采也可能会给这个行业的未来带来更多变数。

今年11月,河北省医保局发布《河北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文件﹝弹簧圈(颅内)﹞》,率先拉开神经介入类耗材地方集采的大幕。据官方消息,此次集采,主要用于治疗动脉瘤的弹簧圈,平均价格从1.2万元下降至6400元左右,平均降幅46.82%,最高降幅66%。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次河北省的试点还较为温和。

港股IPO动态 港股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