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Moderna、BioNTech只是遮羞布?美股生物科技投资者今年亏惨了
物极必反是投资市场亘古不变的规律,但生物科技基金今年表现如此之差也出乎市场普遍认知。

财联社(上海,编辑 史正丞)讯,在疫情反复占据头条的大背景下,生物科技板块成为许多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但与外界印象相悖的是,今年许多知名生物科技基金将带着全市场最差的业绩度过一个苦涩的圣诞节。

作为参考,截至上周五收盘,在标普道琼斯指数公司22个精选行业指数中只有6个是年初至今下跌的,生物科技以22.28%的跌幅位列倒数第一,倒数第二的是下跌14.63%的医药行业指数,这也是今年唯二跌幅上双的标普精选行业指数。更令投资者“扎心”的是,标普500指数年初至今仍保持20.83%的涨幅。

(标普500指数与标普生物科技指数,来源:TradingView)

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市场炒作的情绪降温、美国国会计划搞“医药集采“,以及早期生物科技股的大量上市都令市场资金退避三舍。

据《华尔街日报》统计,掌管近90亿美元的知名生物科技投资公司Perceptive Advisors,公司名下旗舰基金年初至今亏损达30%;在健康保健板块一、二级市场投资逾180亿美元的OrbiMed Partners,管理的对冲基金今年前十一个月亏损40%;专注于小型生物科技股投资的Cormorant资管光是11月就亏掉10%,该基金此前已经录得两位数下跌。

事实上这些基金在一年之前都是被市场热烈追捧的宠儿。以Perceptive为例,2019和2020年分别录得49%和31%的收益率,公司创始人Joseph Edelman上个月在加州橙县斥资7000万美元购置豪宅,据称也刷新了当地的房价纪录。这宗占地接近1英亩的房地产上次在2018年转手时的价格仅为3270万美元。

虽然物极必反是投资市场亘古不变的规律,但生物科技基金今年表现如此之差也出乎市场普遍认知,毕竟Moderna、BioNTech经历回撤后年初至今依然保持193%和322%的涨幅。

旗下同样管理两只生物医药ETF(一只今年亏15%、另一只赚2%)的Loncar Investments创始人Brad Loncar解释称,当去年疫情开始冲击市场时,生物科技板块见证了资金涌入,而今年则经历了“宿醉“效应。Moderna和BioNTech这类个股的大涨“粉饰”了其他板块个股的糟糕表现。

事实上生物科技股原本就是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这列公司通常需要花数年时间开发一款药物,历经种种挫折、失败和监管不确定性后,最终拿到FDA批文的那一刻股价一飞冲天。今年以来,多起基因疗法试验过程中的死亡案例也对生物科技基金的典型持仓造成了打击。更有一些过于对行业过于自信的基金拿标普500指数对冲生物科技持仓,收获了双倍的暴击。

从市场供给的角度来看,大量相关标的密集上市也分散了筹码的集中度。根据Dealogic统计,年内已经有91家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过去五年的全年平均水平仅为46家。其中有许多公司甚至连人体试验都没有开始。

经历了2021年的大跌后,有一些生物科技基金经理对于后市仍保有积极的看法。总的来说,他们将今年的大跌视为市场“无差别抛售”,而以往大跌后通常也会跟着出现较大幅度的行情。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多款备受期待的新冠药物正在全速研发中,同时下降的估值水平也会刺激明年并购交易增长。根据投资银行SVB Leerink12月初的报告,预计欧美生物医药巨头到2022年末手头能够有超过5000亿美元的现金,可以用来做收购或其他交易活动。

美股动态 环球市场情报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