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中信银行的“水美鱼肥”赋能实体深意几许?
中信银行以“不止于金融”的场景化服务,积极打造绿色产业链产品服务体系,主动激发绿色金融创新潜力。

实体兴、金融旺!

实体经济离开金融,就像一条缺水的鱼;后者脱离前者,也亦成了一潭死水。唯有彼此拥抱、休戚与共,才能水美鱼肥。

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经济强劲复苏与实体经营压力并行。乍暖还寒的较劲时刻,十四五开局年能否绘好这份共情、长情画卷,意义无需赘言。

业绩报告的双重密码

作为百业之母、金融中枢,银行业自然首当其冲。谁能率先拓出一条特色赋能之路,谁就抓住了价值成长、责任担当的双重密码。

细梳银行业2021年业绩,不乏可喜蝶变者,比如中信银行:截止三季末,该行资产总额 78,930.1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5.08%;实现营业收入 1,551.98 亿元,同比增长 4.04%;净利润 417.56 亿元,同比增长13.10%,非利息净收入 445.11 亿元,同比增长 21.52%。

众所周知,营收代表规模,净利代表质量。双增意味着中信银行“量”与“质”均有突破。而净利增速超过营收,也代表其在高质赛道上更加游刃有余。

逐本溯源,要归功于精准高效的实体赋能:报告期内中信银行绿色信贷、战略新兴产业、普惠金融、涉农等赋能实体的各类贷款均呈良好增势。

该行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贷款余额中,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前两位,贷款余额分别为 4,427.95 亿元和 3,693.39 亿元,合计占公司贷款的 34.87%,较上年末上升 0.20 %。助力实体的诚意底色无需赘言。

一个个跳动数据,即是一份份责任担当。当然,综合赋能也换来投桃报李。实体经济的强力反哺,让中信银行上述路径越走越稳。

特色赋能新路靠什么?

金融赋能实体,早已不是新话题。往期看,融资“难、贵、慢”等顽疾困实体久已。本质,在于效率掣肘。

坦率而言,这并非银行业所愿。由于行业属性,银行发展模型普遍为“资本(杠杆)驱动型”、极其排斥风险、追求利润,较难深入到讲求效率又回报率不高的实体经济中。

中信银行之变,恰恰是从破题这些行业痛点难点开始的。成功实现“效率驱动”,即在深入产业、创新精变。

传统融资过程中,出于风控考虑,往往需要银行与企业现场办理,并提交申请、抵质押材料等,大量核查工作耗时耗力耗资。尤其对农业等偏传统行业而言,可能一个环节就要若干天流程。

对此,中信银行突破了传统授信融资的服务范畴,利用自身综合金融服务和集团协同资源优势,与农业深度融合。

尤其是疫情期间,中信银行通过结合交易银行产品全线上、全场景、全时空优势,以科技+大数据为点状突破口,成功推出全线上化流贷产品“信e融”,以满足隔离期间企业线上快速提款的迫切需求,整个流程从客户自助提交提款申请到放款成功,时长仅约2分钟。

甚至在“惠农”项目中,农户还可将粮食当做“货币”一样存入“粮食银行”,实现粮食错峰销售、低储高卖。改变了往期低价贱价伤农之痛。

上述高效也是能量化的:半年报显示,中信银行涉农贷款36客户数3.84万户,涉农贷款余额3,667.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38.72亿元,新投放的涉农贷款平均利率与上年基本持平;涉农贷款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89.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05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36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指出,将协调发展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准则。一方面,协调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关系。在加大乡村振兴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健全风险合规体系,完善数字化智能风控平台,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优化自身信贷结构。

另一方面,协调好业务广度和业务深度的关系。在全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县域及以下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介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扎实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

再以交通业为例,如贵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银团贷款的同步审批中,中信银行创新采用“搭桥贷款”模式,在商业银行中第一笔投放了1年期10亿元的信用方式绿色贷款支持,专项为贵阳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工程银团贷款或其他类型项目贷款提供搭桥,在贷款利率和时间效益上都为上述项目提供了强支撑。

这份强支撑,得益于中信银行搭建的银企直联系统。

即通过资金协调机制,让闲置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实现集团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统一管理。并围绕关联施工企业的实际困难,为其提供优质便捷的结算服务、工资代发等业务等。以丰富的金融产品,精准赋能项目实施的链条环节。

当然,实体经济是一盘棋,要想下活下好,除了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更是赋能要点。一定意义上说,后者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底盘的稳健力、活力后劲。

然在融资方面,抗风险力、成长确定性薄弱的小微企业有着天然短板。

为解决这一堵点,中信银行通过包括数字化产品支持、上线外汇交易通电子平台、开发信银致汇解决方案、提供债券融资支持等多种方式,为几千家小微企业提供了一揽子特色金融服务。全方位赋能,将时效性与精准度做到实处,这与一些银行的单一贷款扶持做法形成鲜明反差。

可以得出结论,中信银行之所以能多维度、全方位赋能,走出一条普惠、精惠、高效惠的实体经济赋能特色路,与强大的金融科技实力密不可分。

长期主义与水美鱼肥

今年4月,中信银行对外披露了 “新三年规划”:经过三至五年努力,要实现资产质量显著改善,客户基础明显增强,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收入结构明显优化,盈利水平明显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迈上新台阶。

中信银行表示,以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是重要抓手。在“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经济风口下,绿色金融成为新发力点。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均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中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为7.65GW,同比大涨72.30%。

2021年5月,中信银行成功发行中国首支挂钩“碳中和”绿色金融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其挂钩标的21国开绿债01为我国首支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债券。

中信银行表示,本次“碳中和”主题产品落地,一方面通过结构性存款产品有效提升碳中和绿色债券的市场交易活跃度;另一方面体现银行宣传引导功能,通过实际金融产品向自身客户传导“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理念。

中信银行以“不止于金融”的场景化服务,积极打造绿色产业链产品服务体系,主动激发绿色金融创新潜力。截至2021年9月末,中信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631.6亿元,较年初增长802.6亿元,增速96.81%。其中,清洁能源产业信贷余额213.3亿元,较年初增长110.9亿元,增速108.31%。

以绿色金融浇灌实体经济,意味着中信银行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更深入看,其业务触角紧跟国家战略、又心系民利民生。发展观即有大局也接地气,尽透一家头部银企的长期价值主义。

一幅“新金融、新实体”的共情共赢蓝图正在绘就。

水更美、鱼更肥。抓住发展根本的中信银行,高质飞轮、可喜之变还会有多少呢?

银行业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