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连线创始人|希格生科CEO张海生:85后要挑战原创新药的高堡垒 我们有新玩法
科创板日报记者 金小莫
2021-11-12 星期五
原创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了原创新药的创业大潮中。研发难点如何攻克?商业化如何推进?融资怎么解决?缺少资源与经验优势的年轻人将如何攻克这些堡垒?我们来看张海生的故事。
连线创始人/CEO
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关注

编者按:他们创办的公司或已是独角兽,或刚启动种子轮,或已家喻户晓,或长期身居幕后,或正起于微末,但他们都是中国新经济的微观脉搏,是这轮产业和技术升级的微观主导者和实践者,不同行业成千成万的他们的身影汇聚,投射变革的洪流。

《科创板日报》“连线创始人/CEO”栏目,主要关注创新创业型企业,以企业创始人/CEO的访谈为一手信源,让成长中的创业公司走入公众和市场视野,并发掘最新技术和产业趋势。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10月26日,希格生科(深圳)有限公司(Signet Therapeutics,下称:希格生科)宣布完成天使+轮近千万美金融资。公开资料显示,希格生科成立于2020年底,今年3月刚完成约6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掐指一算,成立不到一年,已获超亿元的人民币投资。希格生科为什么值钱?

就此,《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了希格生科CEO张海生。令人震惊的是,后者出生于87年!由于新药研发周期长、准入门槛高,敢于一闯原创新药的创业者们大多资历高、年龄长——往往是名校博士毕业,而后又在全球知名药企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研发周期,并在投资领域有所积淀,因此,熟知技术路线并掌握了一定的资源优势。

尽管年轻,张海生却有自己的老道。“希格生科刚刚成立,研发项目还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技术也没有得到数据验证。对我们来说,在目前这个阶段,并不打算招到最顶级的人才,只希望找到最靠谱的人。在合适的阶段找合适的人。”张海生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希格生科现有的在研项目转化自哈佛大学Dana-Farber 癌症研究所Adam Bass 研究团队,后者阐明了弥漫性胃癌发病的分子机理,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现一个针对弥漫性胃癌的有效药物靶标。相关论文已发表于癌症研究顶级杂志Cancer Discovery,张海生系第一作者。

此后,希格生科进而与晶泰科技进行了深度战略合作,后者利用AI等技术,辅助希格生隔空基于“酶活-疾病模型的功能-酶活”进行反复优化,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

张海生透露称,该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目前显示的药效学数据很不错,预计明年下旬会申报临床研究,若一切顺利,三年后可推进至临床二期研究阶段,研究结果出炉后,希格生科计划将之license out,以获取现金流,并继续推进希格生科其他的在研管线。

初生牛犊的First in class

见到张海生,是在由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主办,DeepTech等承办的“TALENTS南湖畅想-前沿产业发展趋势论坛”上。彼时,张海生刚刚完成了自己的宣讲,饮下了一大杯水,随即就翻出笔记本电脑,对《科创板日报》记者科普自己的在研管线。同样的话,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说。作为创始人,除了要妥善内对管理、制订战略方向,对外,更考验张海生的商业化能力。在这一点上,年轻的张海生展现出了高于同龄人的成熟。

“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人生选择,最重要的就是考虑differentiation。”张海生说。

希格生科的第一款药物选择的适应症为弥漫性胃癌。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大市场!数据显示,胃癌是全球第二大癌症相关的死亡原因,高发于中日韩等东南亚国家。以我国来说,每年新发胃癌患者就超过了50万,而且我国还是全球胃癌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占了全球总患者人数的40%。其中,弥漫型胃癌又是胃癌的一种分型,约占国内胃癌患者的三分之一,关键是目前治疗市场很空白。

同时,胃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高发于东南亚而地方于欧美。在美国,胃癌甚至被定义为“罕见病”。也因此,以欧美药企为代表的国际药物开发巨头们貌似没有“看到”这块蛋糕。曾有上市公司药企的首席科学家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胃癌领域必有一争,能率先研发出好药的公司将奠定王者地位。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创业就像玩德州扑克,要赢牌,首先手里一定要有牌。”张海生说。

美国学界,学术大牛们基本已经把大瘤种研究过了,要想再有所建树恐怕很难,也因此张海生的导师Bass教授选择了胃癌,也因此,张海生选择了他。后来,这也成了希格生科的第一项在研项目。

对张海生而言,“拿牌”的过程是在哈佛完成的。一方面,他投身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另一方面,他曾经担任MIT-CHIEF(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创新与创业论坛)的主席,在此期间,频繁接触创业者与投资机构,并带着初创项目开展全球路演,从中积累起自己对于产业与商业感知。

“从学界跨到产业界并不是非常容易的。在美国,有很多的交流机会。”张海生说,在负责MIT-CHIEF期间,组织来自美国东部高校的创业项目全球路演。“在看别人项目路演、听投资人提问时学到了很多,同时也和产业界的人有了更多的交流。所以,我更知道产业界需要什么。”

张海生的成熟,其次,也体现在他的开放性与对风险的把控——为了确保创业项目能够得到充分的学术支持,他主动找到自己的博导,抛出合伙创业的橄榄枝;在试水打磨过程中,张海生果断放弃了之前的关于基因治疗的项目,转而选择了从新靶点激酶抑制剂着手,因为他认为这个项目除了biology是具有创新与挑战之外,其他方面包括药物开发都是比较成熟的,这就使他们做的事情具有了创新与风险的平衡,而不是一味追求创新不顾产业风险的学术研究。

一切准备就绪,2020年底,在中国生物医药大浪潮下,张海生选择正式创业:“风险和机会始终并存,算清楚了概率,该all in时就不要犹豫。”

独有技术平台加速新药研发

团队成员共15人,招聘人才时不拘一格,只看能力,只求靠谱、可以和团队一起成长;公司的中国总部选在了深圳,因为这里有最好的创业环境;拿到II期临床数据后,不再谋求将之推进到三期临床研究并进行商业化,而会选择直接license out,一则系因团队自身缺乏商业化的资源、能力与经验,二则是要为管线中的其他产品储存“子弹”……

也或许因为接触产业界较早,张海生的身上有着这一年龄创业者所不具备的“实用主义思维”。“我对希格生科的自身定位非常清晰,我们不贪图体量规模,先做好自己的事,一步一步来。”张海生说。

事实上,对于希格生科来说,针对弥漫性胃癌的全新靶向新药只是“前菜”,该企业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已建立了基于疾病模型的药物筛选平台。

“传统药物开发公司在体外实验中使用的细胞系对药物的反应与真实人体的反应往往大相径庭,这也导致药物开发时间长、失败率高,我们基于自身对于疾病的认识,建立了自己的3D药物筛选平台。”张海生说,也因为借助AI人工智能的作用,研发人员得以从繁琐的试验中“解放”出来:“我们不鼓励加班、研发人员也采用弹性工作制,每天高效工作8小时,足矣。”

用更接近于人体真实细胞环境的试验环境来筛选药物,同时结合自动化工具,这对药物开发而言,相当于是一场“工业革命”。由于技术保密等原因,张海生未向《科创板日报》记者透露该平台的更多细节。

从希格生科的管线布局来看,基于弥漫性胃癌的靶向药物若临床试验成功将会迅速填补整个弥漫性胃癌靶向药的市场空白,并且可以延伸到卵巢癌,乳腺癌以及胰腺癌等恶性癌症的靶向治疗。后续希格生科还会将“从疾病中来到疾病中去”的研发思路应用到其他管线研发、疾病早筛以及辅助诊断等更多临床场景中。

至此,希格生科的商业逻辑已经清晰:基于企业所特有的3D药物筛选平台,先针对某一潜在大市场,开发原创性的靶向新药,一则验证其平台技术的可靠性、在业内树立企业口碑;二则获取现金流并推进其他基于该平台的在研产品,进而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保证我们的核心优势足够领先,其他方面相对成熟,这样,希格生科就可以实现领先。”张海生说,手里有牌、脑里有策略,才能让自己的passion落地。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