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财联社时评】碳减排工具不是“放水”工具
先贷后借这个特点,决定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不会是市场期待的政策宽松工具。其更类似于以往的支小再贷款,都是定向直达的结构性工具。

上周市场的预期落空,央行周五没有降准。但是此后,碳减排支持工具成了一部分市场人士对“政策宽松”的寄托。一些市场猜测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总规模会达到1万亿,比降准释放的资金量还要大。那么,实际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上周五表示,央行正抓紧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工作。据他介绍,碳减排支持工具是为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创设的一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重点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为保证直达性,碳减排支持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向碳减排重点领域的企业发放贷款,之后可向央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支持,并按照央行要求公开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根据他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碳减排支持工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利率低,央行用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发放优惠利率贷款;二是先贷后借,也即银行发放贷款在前,向央行申请资金在后。笔者认为,先贷后借这个特点基本上已经决定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不会是市场所预期的政策宽松工具。

为什么?因为传导机制不一样。降准意味着银行负债端增加了可用资金,这会倒逼银行在资产端去寻求配置,继而放大银行体系支持的信贷规模。央行此前运用过的PSL(补充抵押贷款)也有类似的效果——从顺序上来看,都是央行释放资金在先,银行信用扩张在后。

采取先贷后借的模式就不一样了。一是银行的负债端没有新增的成本负担,不会有额外的信贷扩张冲动;二是即便希望拿到碳减排支持工具的低成本资金,银行的首选依然是改变结构,而不是做大规模。从效果上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类似于以往的支小再贷款,都是定向直达的结构性工具,而非推动信用扩张的整体类工具。

市场之所以有观点认为,碳减排支持工具会是一个“放水”的渠道,主要还是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的巨量投资有一定预期。按照清华大学《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的估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光是能源系统的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可能就需要100—138万亿,总的投资可能需要174万亿这么多。

但要指出的是,这一巨量的投资并非短期概念,而是指相当长时间内所有投资的加总。参照中国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个过程会持续很多年。央行行长易纲早在今年3月份就很明确指出,这个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碳减排工具就是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具体的落地实现方式。

最近一段时间,由于PPI持续攀升,导致部分中小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再加上对宏观经济下行的隐忧,一些观点认为货币政策应该走向宽松。虽然降息谈的很少,但降准的呼声不小。上周降准落空后,部分市场人士于是就将政策宽松的希望“寄托”在了碳减排工具上。

应该讲,这种“寄托”是一厢情愿。绿色金融不等于货币政策防水,更多应该理为贷款结构调整,即金融机构将原来投向高耗能产业资金,转而投向绿色产业。不能为了碳减排,就贸然实行货币宽松。目前看,央行碳减排工具的机制设计,也是往定向直达结构调整方向走的。接下来比较值得关注的是资金规模到底有多少。相信很快,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碳中和 大金融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