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AI制药融资记录再破!谷歌、腾讯、红杉等凶猛抢赛道 新药何时问世?
科创板日报特约记者 彭一力
2021-10-16 星期六
原创
五源资本外,红杉资本、IDG资本、源码资本、光速中国、线性资本、高榕资本、DCM等也都在加速入局。AI制药企业之间的较量也在展开,晶泰科技孵化出剂泰医药;药明康德、依图科技也在加大对同行企业的投资。
创投风向标
聚焦PE/VC、产业基金等最新动向,揭示数字/人物变动背后的资本密码。
关注

《科创板日报》(特约记者 彭一力)讯,资本对AI制药的喜爱,越发不加掩饰。

最近几天,AI制药领域连续爆出多条融资新闻:最新的一条,是10月15日,专注肿瘤免疫AI创新药研发的寻百会,完成了IDG资本领投的千万美元B轮融资。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新靶点抗体新药项目的临床开发,以及和肿瘤免疫靶点相关的多条药物管线研发。

而此前两天的10月13日,经纬创投、五源资本则联合领投了沃时科技的Pre-A轮,交易金额近千万美元。这家成立不到半年的公司,已完成了三轮融资,线性资本更是一轮不落的持续跟投。

与其他企业更侧重药物研发不同,沃时科技在AI制药赛道“另辟蹊径”,致力于打造制药工业场景AI决策平台,帮助AI制药研发创新企业在分子设计环节,算出目标小分子可得性、成本、工艺路线,从而提效增速。相当于想打造AI制药研发领域的底层基础设施,从而大大节省科研人员研发前期的数据库搜索和文献查询工作时间。

据悉,沃时科技创业团队的专业性,是被看好的重要原因,线性资本董事总经理、Deep Tech 投资方向负责人黄松延表示:创始人曾博士带领的团队,具备数据智能、医药、化工的复合背景,而且熟悉产业。

AI制药的资本布局和大厂之战

2020年,是AI制药融资爆发的元年。全年共发生12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2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0倍。其中晶泰科技C轮融资3亿多美元,占当年融资金额的70%,奠定“吸金大王”的地位。投资晶泰科技的企业多达26家,其中有知名投资机构红杉中国、五源资本,更有互联网巨头谷歌、腾讯投资……从晶泰科技身上,可以看到资本对AI制药的厚望。

而2021年,整个AI制药赛道继续加速,上半年融资额已超过10亿元。整个行业已发生多起巨额融资,其中6月英矽智能完成C轮2.55亿美元融资。8月,晶泰科技又获得近4亿美元的D轮融资,刷新了此前由自己创造的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最高融资记录。资本的投资触角,从AI制药研发开始其它细分赛道延伸。

这条赛道的开拓,除了科研人员和企业家,首先离不开资本的助力。 作为这一赛道最活跃的VC之一,五源资本出手迅猛,去年除晶泰科技外,还布局了未知君、星药科技、数坤科技、齐泰制药、星亢原等创业公司。今年除了投资沃时科技,还投了AI肿瘤药物研发平台星亢原、AI系统免疫平台焕一生物等。五源资本执行董事井绪天认为,药物研发应该离落地应用越来越近,所以五源资本需要前瞻性地在药物研发和应用场景方面多加布局。

五源资本外,红杉资本、IDG资本、源码资本、光速中国、线性资本、高榕资本、DCM等也都在加速入局。AI制药企业之间的较量也在展开,晶泰科技孵化出剂泰医药;药明康德、依图科技也在加大对同行企业的投资。

AI制药固然前景向好,但高门槛的创业要求,好的企业和投资项目毕竟有限,僧多粥少的惨烈现状,也逼使一些大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开疆辟土。

腾讯从2015年A轮开始领投晶泰科技,一路投到D轮。2020年开始自起炉灶,7月9日,腾讯宣布进军AI+新药研发,宣称其开发的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云深智药”,将向科研人员全面开放。9月,百图生科成立,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担任董事长,BV百度风投CEO刘维担任百图生科CEO。李彦宏表示,“在生命健康最关键的领域,哪怕投入再大,风险再高,周期再长,我们也要坚决去做”。

12月,字节跳动、华为均在AI领域“招兵买马”。目前,华为旗下的医疗智能体(EIHealth),就是基于华为云AI和大数据技术优势,为基因组分析、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三个领域,提供支持的专业AI研发平台。今年1月,阿里宣布已正在利用AI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针对冠状病毒的药物研发进行数据挖掘。

赛道发展“喜忧参半”

如此烧钱的AI制药赛道,为何能吸引资本入局?

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温书豪曾表示,全球头部药企每年所需研究经费都在50亿美元以上,而创新回报率却一直在下降。

传统的药物研发,从立项寻找新靶向药困到上市检测的全环节,都需要依靠大量人工投入,从文献数据的查询收集,到不计其数次的试验,每一个环节的突破,都需要技术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运气。因此,欧美药企的每一款新药研发成功,平均都在10到15年,更多的是耗费数以亿美元计的巨额研发经费后,前功尽弃。

这就是AI制药赛道的意义所在。 启明创投合伙人梁颕宇认为,由于有AI技术的赋能,药物研发时间在缩短,研发成本也随之下降。研发人员可通过AI技术整理大量理化数据、期刊文献、临床数据等,从化学和生物分子层面的筛选优化中,发现可能的突破口。据了解,研发新药的周期可缩短到平均5年,成功机率最高能突破45%。

资金涌入在不断促进着制药的发展,但也存在制约因素。目前AI制药企业的商业化,大部分还是寻求与强生、默沙东、辉瑞制药等国外大型药企的合作,为其提供技术服务。

主要的障碍:一是AI制药方面的尖端人才稀缺,另一方面则是数据的匮乏与闭塞。和跨国药企积累了几十年的研发数据相比,无论是国内国外,AI制药行业还处于发展期,掌握的数据仍处于初始阶段。同时,实验数据往往被视为企业的核心机密,形成不了共享资源。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海峰表示,迄今为止,还并未有一款由AI发现的新药问世。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