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财经通讯社
打开APP
深度调研:新锐公募如何6年做到上千亿规模,泓德基金以投研为核心驱动力,“慢就是快”做到极致
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走进泓德基金,先进入视线的,就是这8字slogan。

财联社(北京,记者 黎旅嘉)讯,“为投资者创造价值”,走进泓德基金,先进入视线的,就是这8字slogan。成立仅6年,泓德基金正由一家初创型基金公司,向在管基金34只、非货管理规模超千亿中型基金公司快速迈进。借助财富管理大时代,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后来者居上的发展道路。

寻找泓德发展的秘钥,是财联社走进泓德基金进行调研的目标所在。

总经理王德晓对于泓德基金的理念开诚布公,“泓德基金从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初心,希望公司的投资和经营理念能够始终坚定不移地站在客户利益的视角,专注于投资长期目标的实现”。

2015年以来,国内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迎来大发展,基金行业发展势头更是锐不可挡,资管大时代的潮流奔涌向前。在此背景下,2015年3月,首家由自然人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泓德基金正式成立。成立不到一年,泓德基金便开始盈利,打破了非银行系新基金公司成立前3年基本亏损的“魔咒”,更是借助财富管理大时代,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发展道路。

以投研为核心驱动力,是公开秘钥

“我们总经理70%以上的精力都在投研部门”。

作为一家成立仅6年的公募基金公司,泓德基金无论是在公募行业内还是各大渠道,都十分吸睛,业绩显然是最好的名片。泓德基金持续优秀业绩的背后,是投研团队长期坚持注重价值、注重基本面研究的体现。

同时,作为一家成长期的基金公司,泓德基金规模的扩张和长期业绩释放,除了秉承经营理念,以及产品线的适时布局外,能够在日益激烈的权益型基金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关键,还在于公司成立之初就把投研体系的建设置于重中之重。

以保险资管20年投资老兵的身份进入公募业,总经理王德晓早在泓德创建伊始,就表示一定要打造一支由精英组成的优秀投研团队,专注于为投资者创造好的盈利体验和超额回报。

然而,对于身处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初创型基金公司而言,如何搭建优秀的投研团队,这是泓德发展初期面临的最大考验。

没有人才,发展就无从谈起。是直接招揽?还是耐下心来自主培养?这是很多基金公司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直接招揽,一方面是人力成本负担过重,另一方面也会出现投研人才与公司基因不匹配的现实。由此,创业初期,王德晓选择了自主培养投研队伍。王德晓表示,“很多长期看来一定是正确的事情,正是因为种种短期利益而被迫放弃,但我们就是要做这种长期一定正确的事情”。

这一坚持,令泓德得以走过了投研人才梯队搭建的艰难阶段,而早年播撒下去的“年轻种子”现如今也已成长为公司的“中流砥柱”,现任研究总监的秦毅正是其中的代表。泓德基金研究部目前拥有18位研究员,基本实现全行业覆盖。带头人便是泓德基金研究总监秦毅。

秦毅在接受采访中提到,"基金公司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是投资能力,基金经理能够把投资业绩持续做好,才会带来规模上的正反馈。这就决定了基金公司必须将投研体系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根据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温永鹏的介绍,泓德基金从建立初期到现在,总经理王德晓对研究团队能力的打造就倾注全力并全程参与。截至目前,泓德基金投研团队大多源于自主培养,员工与公司的发展基因、投资价值观较为一致,双方也建立了唇齿相依的信任关系。在公司“以事业留住人才、用快速成长滋养员工信心”的同时,员工也在拓展个人能力以匹配公司发展,为公司创造价值,并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形成了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从而在泓德产品业绩以及投资组合管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究其原因,这与泓德长久以来坚持的研究员与基金经理间良好的互动密不可分。王德晓表示,针对基金行业内存在的“投研两张皮”现象,泓德基金在初创伊始便对投研体系进行了深度设计,重点建设了投研一体化,“我们在内部建立了比较好的投研人员沟通机制,我们鼓励基金经理对研究员‘传帮带’,在每一次季度和年度策略会中,我们要求每一位基金经理以一个公司为案例,去讲清楚其中的投资逻辑,让研究员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和丰富自己的研究视角,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研究和投资的差异,慢慢地让自己在公司研究的过程中形成投资的思维”。

对于基金经理对研究员的传帮带,秦毅有格外深刻的体会。他说,在泓德成长的过程中,他深受其益。从总经理到投研总监王克玉再到公司副总经理邬传雁,他们不断教给新的基金经理如何做组合管理、看待公司。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基金经理再去带研究员,也会让老的研究员再去带新人。在泓德,老带新被纳入KPI考核,这形成了一种氛围,也为投资带来了积极的正反馈。

同时,王德晓本身也是非常勤奋的人。据曾参与公司初创的老员工回忆,“这几年来,他(王德晓)以身作责,是非常热爱工作和勤奋的人,如果只有一个爱好,那就是加班。事实上,每次季度和年度策略会王德晓都会全程参加,而且一呆就是数天”。对王德晓而言,70%的时间精力都花在了和投研团队进行研究报告的讨论中,不同行业之间观点的相互碰撞和融合,加上一致理念下的组合管理方法论,形成了泓德独具特色的权益类产品特征。

“慢就是快”,沉下心来把业绩做好

这些年,外界对泓德有了比较鲜明的画像,那么公司自己如何定义?

王德晓谈道,“首先我们不太关注短期的热点,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主动管理投资和研究上。对于规模而言,这是一条相对慢的路,但却是一条精耕细作的路;其次,在投资理念上,无论是权益投资还是债券投资,我们都非常强调基本面研究和企业持续经营、价值创造的能力,从整体投研文化上不去追逐短期机会”。

因循管理层规划的这条“精耕细作”之路,与其他基金公司权益产品不同的是,泓德基金旗下产品的业绩从短期来看并非跑得最快的,但从长期而言却是长跑能力最突出的。

五年维度的业绩可以充分凸显一家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的长期投资能力。2016年下半年以来,市场经历熔断之后,风险偏好明显降低,更是在2018年跌入另一个低谷。2019年市场逐渐回暖,又刮起了一阵“核心资产”的浪潮。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市场跌宕起伏,今年上半年市场更是像坐上了“过山车”。但根据海通证券的数据显示,泓德基金的五年权益基金平均收益却能达到157.76%,在98家基金中名列前茅。

数据来源:Wind

讲到这里,泓德的投资风格也就一目了然,即长期坚持均衡风格的投资方向,对于价值风格股票的重视程度相对更高,这一点自泓德成立以来始终如一,这也是与其他很多基金公司不一样的一点。

此外,平均持股时间长,换手率低,同样是泓德基金与其他基金公司的不同点。

我们查询了数据,发现泓德旗下不同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换手率基本都在1倍左右甚至更低,这说明了在统一的投研框架下,大家的投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此外,泓德旗下产品平均换手率也明显的低于全市场的平均水平,体现了对于选股、价值投资、不择时、少做波段操作的坚守。

王德晓认为,在投资上,在评价企业内在价值的诸多因素中,我们将最主要的权重赋予公司的管理和商业模式,这是对企业发展影响比较长远的因素。

王德晓说,我们希望我们的投资收益真正来自于那些优秀公司的价值创造,而不是与这个市场博弈。在挑选这样的投资标的时,我们会侧重挑选那些具备良好的分享文化的企业和具备较强分享意识的管理团队。我们希望在陪伴那些懂得分享的优秀公司成长的过程中,与我们的持有人共同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我们也相信,一个优秀的具备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与一个懂得分享的管理团队能够为我们的组合创造更加长期和稳定的收益。

在王德晓看来,“慢就是快”。他进一步阐释到,在投资中,我们常常对客户说,要做时间的朋友,这是无数在资本市场耕耘多年的专业投资者的真实感受。坚守长期投资理念是通往一个丰厚的长期投资回报的必经之路。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我们自己在投资工作中需要始终坚守长期投资理念之外,如何用正确的理念去影响我们的客户,使他们免受市场波动的困扰,通过长期投资获益,也是资管机构的职责所在。

如今,这一信条也早已成为每一位泓德人的共识。而拥有众多明星基金经理的泓德基金,能够在自去年以来市场波动加剧的大背景下,规模和业绩保持稳步成长,这与公司内部自发认同的这种“慢就是快”的投资理念之间不无关系。

“和而不同”的基金经理们

在一致的投研体系下,泓德基金的产品总体遵循着“慢就是快”这一长期投资理念,那是否意味着泓德旗下产品缺乏关注点呢?非也。

事实上,泓德旗下的基金经理的出身各异,对行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偏好。同时,在风格也有一定差异。

现任泓德基金投研总监的王克玉是泓德旗下最早被公众所熟知的基金经理。这位出道即巅峰的老将已拥有十年的公募管理经验,当年凭借一只长盛电子信息名震江湖。2013年沪深300下跌7.65%,而长盛电子信息逆势取得74%的年度回报,斩获全市场第二的成绩。来到泓德之后,他沉稳的投资风格再度彰显,在市场处于显著弱势的2016年、2018年,他管理的泓德优选成长当年收益分别为2.05%,-14.08%,远远领先于上证综指及同类平均产品的表现。而在今年波动剧烈的行情中,泓德优选成长再次获得了7.82%的正回报,(截至2021年8月3日),作为防御高手,王克玉对回撤的控制能力再度深入人心。

王克玉在旗下基金公布的二级报中显示,港股持仓比重大幅增加,小米集团-W、腾讯控股、舜宇光学科技等被增持;另外,银行行业板块个股更受其关注,与上季度相比,宁波银行、平安银行等被增持;OLED行业板块则遭到减持,京东方A等退出十大重仓;目前其旗下基金综合持仓排名前三个股为小米集团-W、万科A、宁德时代。

与此同时,作为管理430亿元的保险资管老将邬传雁在二季报中则再谈“放弃博弈”,其调仓痕迹也比较“微小”。以泓德丰润三年封闭基金为例,由于资金有锁定期,可以更好地观察基金经理不用应对赎回下的操作情况。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显示,邬传雁目前管理时间最长的一只基金就是泓德远见回报,他在这只基金上目前已经实现了超200%的任职回报。而在此前的季报中,他总结到,二季度,该基金花了较长时间思考并和客户沟通投资的长期主义。

他认为,“作为真正的投资人,我们的视野决不应停留于某一个季度的盈利和业绩表现,我们的目光应该长及下一个十年,那些具备高瞻远瞩的价值创造能力的公司,才是我们的投资目标。在中国乃至全球资本市场中,这样的公司其实并不多,但股票市场的长期上涨动能又恰恰是由少数这样的公司带来的。所以,我们的投资倘要获得长期较好的结果,长期主义是我们不能动摇的原则”。

相较一季度末,泓德远见回报前十大重仓股中,大多与上季末保持一致。在持仓标的中,千亿市值公司总计六家,其余四家公司市值则介于100亿-500亿元间。而邬传雁管理的另一只封闭基金“泓德丰泽”,二季度十大重仓股中则新增了港股公司海底捞。

作为泓德中生代领军人物的秦毅,今年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其管理的泓德泓华混合在斩获了2019、2020年63.76%和102.89%的丰厚回报后,在今年上半年的剧烈调整中,再次逆市反击,收获10.96%的正收益。

数据来源:Wind

其背后的原因在于,秦毅虽然也同时重仓隆基股份、宁德时代等股票,但在其重仓股中,也不乏恒立液压这样的“独门股”,而自5月11日该股阶段触底以来,截至8月2日,该股涨幅已接近50%。

此外,另一位均衡成长型选手苏昌景,其管理的泓德泓益量化混合在不同市场风格中的业绩表现同样出色。自2016年4月成立以来,这只产品的累计收益率达到了168.40%。在2017-2018的价值白马行情中,泓德泓益每一年的收益均位居同类前二分之一,2019-2020市场转向成长风格,这只产品每一年业绩位居同类前四分之一。在不适合自己的风格行情下,退可守;在偏成长风格的行情中,进可攻,苏昌景同样给持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察苏昌景管理产品这些年来的持仓,我们发现,在他的持仓中,既布局了先进制造、消费、医药、科技、互联网五大增量行业,也关注周期成长、财富管理的结构性机会,这样的投资风格体现为基金经理均衡成长的风格特征,这也是泓益量化多年以来穿越市场风格和涨跌周期的秘诀所在。

总体来看,目前泓德既拥有如邬传雁、王克玉在内的行业老将,也已经培养出包括秦毅、苏昌景、于浩成等拥有共同投资理念的中生代军团,建立了完备的人才培养系统和投研能力共享机制。同时,基金经理们对各自擅长的行业也会有不同的着重点,利用平台整体优势和个人特色结合,调整持仓。

优秀的基金公司加上优秀的基金经理,无疑是强强联合。而扎根主动管理,立足价值投资,注重长期业绩,坚持研究为本,泓德基金专业、扎实的投研能力为旗下基金的良好业绩提供了持续的支撑。

总结

每一只泓德的产品,都可以看成是公司整体投研实力和基金经理个人特色结合的产物,而这也正是泓德自初创伊始所希望打造的“精品”。

泓德基金总经理王德晓表示,过去六年,我们为客户不断创造良好的盈利体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客户认识、了解并且信赖我们,对于泓德基金形成了非常好的口碑传播。这些年,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断成长与成熟,为整个公募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得益于资本市场投资环境的改善,我们也有幸从一家初创型公司快速成长为一家中型基金公司。

展望未来,王德晓满怀信心的表示,身处在这个改革与发展的大时代中,影响资本市场长期走势的主要因素是我们的制度建设是否向着有利于保护投资者、上市公司发展竞争力提升的方向在进行,而这恰是这些年来中国整个监管体系持续努力在做的事情。

我们很庆幸成长于这样的大时代当中,这几年,权益基金规模激增,受到了格外多的青睐,我想,这也是其赚钱效应逐步体现的一个结果,特别是在过去几年,在监管的推动下,A股市场向着更加平稳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这样一种市场风格也向着更有利于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方向演变,从而权益基金的赚钱效应和优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整个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越来越清晰的情况下,优质的权益资产已经成为未来更有吸引力的一种资产。在各类资产泡沫相继退去,各国经济在疫情之后迎来不同的发展方向,A股市场中一部分好的企业也迎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在这个过程中,权益类基金也迎来了很大的一次发展机会,这个机会与我们的经济转型趋势相辅相成,也将贯穿中国经济发展的始终。这些,都构成了我们这个行业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公募基金行业发展了20余年,一路披荆斩棘,也不断收获客户的信任,这是一个特别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这,也是让我们的立业之基变得更加扎实和深厚的根本。所以,我们需要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而作为泓德基金,我也希望我们未来所走的是一条特别稳健永不冒进的路。

公募基金动态
财联社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合作
专栏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