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专访中国两化融合技术委员会委员陈江宁:用创新模式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
科创板日报记者 吴凡
2021-04-07 星期三
原创
数字化转型需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共同推进相互促进,通过智能制造的内循环与工业互联网的外循环,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智能制造
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在制造过程中能进行智能活动,诸如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
关注

《科创板日报》 (上海,记者吴凡),当前,数字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和企业竞争的关键领域。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上是有条件、有能力、有基础推进数字化转型。

但制造行业是一个流程长、门类繁多、制度和管理门槛极高、应用场景复杂的行业,很多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困惑,即:仅仅依靠技术去赋能产业,不仅难以创造出足够的经济价值,且最终的效果也偏离了初心。所以数字化转型需要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共同推进相互促进,通过智能制造的内循环与工业互联网的外循环,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下的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变革,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日,《科创板日报》记者对中国两化融合技术委员会委员陈江宁进行了专访,陈江宁表示,首先过去几十年的技术融合特别是消费互联网带来的模式的变革,其次在主管宝武集团和西门子在中德政府工业4.0框架下的智能制造研发合作项目使得我们深刻的意识到,要助力中国工业制造业实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不仅是技术的赋能离开产业资本的支撑是无法实现的,其本质在于产业互联网是To B的业务是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这个必须采取产技融集合的模式才能真正的能够帮助到产业,能够提升效率,提升水平,才能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在此背景下,“懂行”的产业资本正成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助推器。

《科创板日报》: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和对产业基金的理解?

陈江宁:我本身的工作经历一直是在做工业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的业务、市场、孵化和商业落地。之前在西门子主管数字化的业务、系统集成商的业务等。挺特别的是我本人也喜欢教书和写相关的文章,同时参与国家相关的标准和战略的规划。

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做企业数字化转型仅靠技术端去赋能产业,其效果与初心达不成一致。事实上目前市场面也有很多投资机构投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产业的企业,但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难以推进下去,我认为其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仅仅是资金的投入,技术的导入并没有为企业带来资源优化和协同;另一方面,部分产业资本(产业基金)的投资人不理解产业是什么,从财务直接转入产业基金的运营,投前两眼一抹黑全凭尽调,投后要么不管要么瞎管。

还要大量的Start Up 公司要么守着技术不知道如何落地,要么懂得客户没有技术解决方案,要么无法获得场景也无法打通企业商务流程,其原因是ToB业务是团队作战(如美国大片里打劫是行家里手的团伙行动),需要的不仅是资金而是资源的支撑。而产业人的理解更为重要,而我所在的基金大部分投资人都是有产业方面的经验,会对产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此外,我们看到传统产业基金,例如LBO的并购,其很难提升公司的市值,主要依赖财务重组、管理重组的模式,典型的是跟换管理团队,抓好采购和销售就救活企业。如何应用技术因素、市场端因素去赋能产业端,我们认识到通过产业基金特别是数字化转型方向面向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基金是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并逐渐探索出有别于传统产业基金的新模式。

我们成立基金的初心是希望真正能够帮助到产业,能够提升效率,提升水平。从这个层面是产业基金应该是提供一个生态赋能平台,提供资源协同。

《科创板日报》:请您谈一谈在数字化转型架构下孵化企业和投资的基本逻辑?

陈江宁:基于数据的场景创造能力和数据洞察能力从本质上讲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赋能和交付形式,在传统制造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为重塑传统行业竞争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策略性作用,谁能够最先、最有效、最大程度的把数据转变成对市场、客户的有效认知,并且使其有所作为,为客户适时提供最优质,最贴心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实现数字资源匹配和数据资产的运营,谁就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是我们孵化企业和投资的基本逻辑。

《科创板日报》:创新型产业基金的投资模式是怎样的?

陈江宁:做为主要创始成员在4个半月内孵化出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可以做到:4个半月内实现近1000万营收(包括政府支持);公司最初实施的四个先导项目均与工业互联网以及智能制造相关;主导一个IEEE标准、拿了两个国家的示范项目以及一个专利,初步具备上市公司的样子。

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去看到未来类似的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产业的交融是怎样的:有工厂的场景端、有一批对产业非常熟悉的人来操作这样一个融合过程(生态对接平台)实现技术商业模式转化和数字资产的市场化运营,还能找到相应的技术去进行有效的落地。

其次,对于公司而言,其所有的技术不可能完全自主开发,部分技术需要从外部引进,那么当技术要有效的应用于场景端时,肯定需要建立一个商业有效落地的模式,这里包括技术解决方案、商务解决方案。

很多技术公司无法落地的原因在于,其只懂“技术”而不是“应用”,特别是不了解将技术商业落地,尤其是面对TO B业务时需要了解行业、理解企业繁琐的流程需要的是全能冠军。我们认识到要把懂技术的人的技术有效的在商业中应用、落地,是需要建立一个生态平台,这个平台熟悉行业、理解行业的需求,能把需求变成方案,把技术引入进去、形成可复制有价值的落地内容(需求评估,Demand assessment )。

通过平台的搭建,实现商业落地,一方面技术提供方很愿意将股份对外开放,因为平台可以帮助公司技术落地,帮助盈利,对于资本方来说其议价就会很低。其次事实上实现投资的实践模式下的尽调。

我觉得未来产业基金会通过场景创造的方式,通过生态对接的方式,让这些技术提供方变成有效的落地方。这时候会产生一种新的模式,极有可能很多的技术提供方会沉淀在底层,他们不愿意成为应用提供商或集成服务商,更愿意聚焦技术本身。通过依托生态平台公司或商业化的公司去运作并实现技术转化过程,而专业化产业资本则对纯技术提供方,技术转化方等进行连接。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模式的可能性。

《科创板日报》:目前在数字化转型方向投资的典型案例有哪些?

陈江宁:宝武集团的化工宝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化工宝是宝武集团运营的一个工业电商平台,因为宝武的煤化工业务全球最大,所以自然工业电商平台也是全球最大,其下游面对着约1.1万家客户。

化工宝每年有400亿的GMV流量,这对于一个细分领域的工业电商平台是非常大的流量,那么如何将前述流量变现或者说在平台的客户如何有效的赋能?其次,中国宝武提出,三年行动中,原则上一级子公司完成改制上市,但是化工宝本质上还是一个工业品交易平台,如何对其进行数字化的转型获得市场认可的价值?

我们发现,化工的产业链中,化工厂、化工产业园区,化工供应链是价值链和数据链的不可或缺的三个维度,而且化工厂、化工园区、化工供应链在环保和安全的角度都是被强管控。倒过来看,如果能提供化工园区的解决方案,同时提供化工厂的解决方案,结合原有的化工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并从交易拓展到交付,这个平台是否就转型了?通过提供SAAS服务和解决方案,是可以变现的。

化工宝是已经运营十多年的化工品平台,这个平台符合化工行业逻辑和运营逻辑,该平台如果投射出去,提供的是平台运营的经验和服务,也就是把其工业电商平台的运营经验,有效的赋能给这个行业。从这里我们看到化工宝转型成功的可能性。

更为重要的是其上游公司宝武炭材做为全世界最大的碳材料供应商本身在数字换转型过程中不仅仅因为要上市,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转型为其带来“一总部多中心”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的同时,从场景的角度孵化化工宝的数字化转型这个本身充分体现的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产业实现投资和转型的有机结合。

《科创板日报》:科创板的开设对智能制造企业的影响有哪些?

陈江宁:第一、很多企业是生产制造型企业,一旦IPO或进入资本市场会变成运营型企业,而生产和运营是两个维度的事情,很多企业高层对这两个概念并不明晰。第二、个人感觉很多企业对科创板的政策体系并不理解,需要找律所、会计事务所、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去跟公司讲解,而中介机构只按照上市标准跟企业讲解,但是否真正的帮助企业理解上市和走好上市的道路?第三上市后的市值管理和在资本市场监管下的规范运作如何操作?

我认为如果企业上市的目的只是为了财富变现,这是没有长远意义和企业家精神的。其实企业上市是为了在资本市场获得了一定规模的融资,然后使企业更有效的发展(其实上市融资的成本在某个角度是最高的)。其次,企业上市后被监管的过程中,会变得更规范,有利于企业的长治久安。

《科创板日报》:您如何看待中国正在推进的 “碳中和”、“碳达峰”工作?

陈江宁:中国能源结70%是煤炭,通过过去二三十年对火电厂的改造、市政供热的提升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建设,实际上中国已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备了非常好的基础和政策铺垫。

其次,碳达峰、碳中和是面对整个产业链的过程,当前有很多上市公司只是产业链中的一个点,部分公司因为这个点所以股价涨了很多,但是其究竟对这个产业的帮助有多大,对碳达峰、碳中和这件事情有多大帮助,这是一个未知问题。

第三、碳达峰、碳中和是改变企业经营成本的有利抓手,不仅是企业技术革新和管理变革而且也是企业面对碳汇和碳交易的反向对冲过程。未来可以想象碳币这个概念?

因此对于碳中和、碳达峰这件事情,做为传统制造业现在要做的是偏基础工作。从技术端讲,首先要把企业的碳家底摸清楚,每个产业、每个企业是如何碳排放的,才能有效的从技术端进行改进。例如我们在宝武炭材结合化工宝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易碳科技的LCA碳计算SAAS服务共同推进这个进程;其次从交易端如何有效的建立国家的市场,实现碳交易来平衡和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改造和创新。

我建议这件事情上,科创板可以予以关注,即可以跟随国家的政策,去研究这个产业究竟是怎样的,关注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未来是否会出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碳足迹和碳策略的SAAS平台和服务类型、碳交易服务类型和碳捕捉技术的公司的出现以及与传统制造业流程和技术创新相关的产业如何引导上市,其次需要关心国外的变化特别是欧盟出台的碳关税、碳认证等问题。

《科创板日报》:最后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数字化产业的市场趋势和发展?

陈江宁:第一、总的来说:硬的真的软了,软的更灵活了。第二、从数字化产品的角度:自动化产品更加贴近边缘、国产能力在提高,智能化产品:IT&OT进一步融合、基于场景导向的工业互联网化,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化、数据化。第三、人才:外资的人才退出创业,原来的IT人才与行业应用专家开始结合,市场要求复合性人才即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OT(operation technology)/MT(management technology)融合,管理人才IT化。第四、资本也在转变,懂产业的人开始不断进入基金,而原来的财务人员会负责后台和风控管理。第五、细分行业的头部会出现,由母公司孵化的模式,也有从工业电商运营向工业互联网转型的模式。总之这是最好的时代,未来的不确定是靠创新实现确定性。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