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
专访|施维雅中国王昕: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是如何构建的
科创板日报记者 朱洁琰
2021-01-28 星期四
原创
施维雅可以被看作是外资药企打开本土生物创新合作之门的缩影:可以看到的是,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合作的案例正逐年增多。
生物制药
生物制药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目的人工制得的生物原料成为当前生物制药原料的主要来源。
关注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朱洁琰)讯,目前,亚洲地区正在成为全球生物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地区,而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实力的快速提升更是有目共睹。加强与本土机构在研发上的合作,正在成为许多跨国药企重要的发展战略。

国际独立制药集团施维雅于2018年在中国北京设立施维雅亚洲生物创新中心,专注于临床前和早期临床创新。通过搜索、评估并与外部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合作,创造并推动治疗方案的创新。

施维雅可以被看作是外资药企打开本土生物创新合作之门的缩影:可以看到的是,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合作的案例正逐年增多。

那么,跨国药企与本土创新之间是怎样的合作模式?具体有哪些机构参与其中?投资回报如何?施维雅亚太生物创新中心、业务拓展及许可总监王昕日前在2021亚太生物医药合作峰会上接受《科创板日报》专访时给出了答案。

“学术机构+初创公司+投资机构”模式

据王昕介绍,施维雅亚洲生物创新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地寻求与当地生物创新生态圈在早期阶段的合作,基于施维雅亚太生物创新中心已经评估过的早期机会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市场贡献了整个亚洲地区接近一半的机会。

王昕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施维雅构建生物创新生态圈的理念是“最佳伙伴战略”,即选择当地的学术机构、初创公司、投资机构等进行合作。“可以说,生物创新中心是集学术合作、业务拓展及许可、风险投资于一体。”

具体到各个机构在哪个环节以何种方式参与进来,王昕从药品开发的整体环节讲起,“首先在高校,研究所等学术机构中去发现新技术、新靶点和新疗法。在新靶点被定义出来之后,最理想化的是能顺利地进入到临床阶段,在这个阶段会经过产业转化,VC/PE等投资机构在这一环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施维雅生物创新中心会在产品研发的整体环节中深度参与,希望与学术机构、初创公司,以及投资机构达成共同开发、交易许可等各种形式的合作。” 比如在欧洲,施维雅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到早期机会的投资,

王昕认为,在财务上的投资并不是最重要的,“更多的还是我们基于对疾病的理解,给项目提供一些科学上的专业的评估意见。”

4个亚洲项目已签约 超10个中国项目在审评

自2018年设立以来,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施维雅亚洲生物创新中心已经对亚洲地区的生物医药创新环境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按照学术机构、生物技术公司、投资机构等不同维度进行梳理和接洽沟通。

就疾病领域而言,此前施维雅生物创新中心覆盖五个疾病领域:心血管、糖尿病、免疫炎症、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在2020年施维雅集团研发战略调整后,将更加聚焦在三个疾病领域:肿瘤、免疫抗炎和中枢神经领域。

王昕表示,根据施维雅生物创新中心对于合作项目的审评流程,每一个潜在的合作机会将会经过评估、上会讨论、尽调、签订合作协议等几个核心步骤。“目前我们已经在亚洲地区完成了对300多个合作机会的评估,其中有4个亚洲地区的合作伙伴已经签订合作协议,而考虑到中国乃至亚洲创新领域的高速发展,这一流程将持续进行,实时更新。”

而在中国市场,王昕透露,“有十余家来自中国的生物公司、大学和研发机构的合作项目在项目审评流程中。”

跨国药企外部创新渐成风潮

据了解,除施维雅之外,还有阿斯利康、默克,诺和诺德、勃林格殷格翰等多家跨国药企在中国成立创新中心或开放创新平台。

对于这种趋势,王昕表示,“如果看外资药企的销售贡献率,有超过60%都是来源于外部合作。所以对外合作,无疑是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此外,在王昕看来,中国广大患者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非常巨大,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在过去十年间,中央财政共投入近 200 亿元支持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其中针对创新药物的投入占比超过一半,旨在提高本土新药研发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

中国的生物创新企业在全球市场上也越来越活跃。“此前,生物创新产品通常在美国获得FDA批准之后,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并引入到中国市场。目前,我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创新企业,率先在中国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获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中国研发数据得到FDA的认可,利用桥接试验引入到美国乃至全球其他地区。”王昕表示。

目前,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聚集了众多生物技术创新企业,“初创企业正在以成倍的速度快速增长,他们中的一些拥有很好的创新技术和想法,并且能够能够运用生态圈的协助,进一步发展创新产品,实现把产品带到市场上满足更多病患的需求。”王昕说,这也是施维雅集团选择在北京设置亚洲生物创新中心的原因之一。

王昕认为,中国生物创新的环境越来越明确,各个方向上都有一些积极的参与者。“所以,我觉得这是各个医药企业的战略重地,都会以创新生态圈为蓝本进行整体布局。”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抄底成功
相关企业家
联系Ta
联系企业家
为保护双方个人信息请联系您的专属助理进行接洽
我再想想
点击复制
复制成功,请去微信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