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两上市公司的发股并购均在“并购六条”发布之后启动;
②历时近一年,均在最后关头叫停;
③终止重组的核心原因高度一致,均指“市场环境较筹划初期发生较大变化”。
六安厂区从动工到投产仅用8个月,不到半年即实现约5000万元产值,公司初步规划明年年产值可达2亿元。
这一成绩令安徽赛富乐斯运营总监牛献龙颇感意外。他坦言,落户安徽六安并非企业首选,彼时公司正计划在国内拓展产能,上海松江因其成熟的半导体产业生态一度被视为理想落子之地。
然而,在与松江区政府沟通后,对方却主动建议将项目落地安徽六安。这一建议并非出于“婉拒”,而是基于一项跨区域协作机制。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上海市对口合作安徽省六安市和福建省三明市。
对口合作三年多来,两地牵头部门依托对口合作工作机制,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对口合作工作,建立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层组织架构,联合制定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和项目清单。在该机制下,双方约定将共建产业合作平台。
作为全球唯一实现量子点Micro-LED技术量产的企业,赛富乐斯长期专注于为AR/VR眼镜、微型投影及智能汽车等近眼显示领域提供核心显示组件。其核心技术突破了行业共性难题,具备显著的技术壁垒和量产优势。

富乐斯展示了微观镜头下该企业全彩VR眼镜产品。摄影: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
面对优质企业的扩产需求,松江区却将这一项目推荐到六安落地,正是政府部门从土地、人工及财税成本方面出发,为企业谋划的最佳方案。牛献龙向界面新闻透露,通过测算,选址六安最终为企业节省了30%的成本。
尽管工厂设于六安,但赛富乐斯并未脱离长三角产业链网络——大屏业务已与上海三思、南京洛普建立供应关系,小屏端则紧密对接阿里、Rokid等华东AR终端厂商,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市场”的多节点协同体系。
牛献龙强调,选择落户六安是基于“业务定位与地方优势匹配”的综合考量,而非单纯因上海土地资源受限。赛富乐斯正积极与六安本地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定向培养技术工人,以支撑长期产能扩张需求。
赛富乐斯的路径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高端制造企业正将生产基地向长三角腹地转移,“上海研发+内陆制造”逐渐成为趋势。
明天氢能是布局上海的众多氢能企业“头部玩家”之一。其研发总部设于上海嘉定,依托同济大学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技术支撑,是中国首个实现万套级燃料电池产业化的企业。
与此同时,明天氢能也将最大生产基地布局于六安。该公司品牌总经理张健解释,此举既响应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也兼顾两地禀赋:上海集聚人才、政策与完整氢能产业链,而六安则提供低成本制造空间、区位便利性及开放的应用场景。
氢能是可再生能源体系中极具潜力的耦合互补能源形式,尤其在“双碳”目标下,绿氢通过电解水制氢转化富余的风电、光电,不仅能实现长周期、高安全性的储能,还可广泛应用于多个场景。
上海是我国氢能开发应用的高地。至“十四五”末,上海已形成从制氢、储氢、输氢、加氢到燃料电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政策、资本、技术三位一体的支撑使其在全国乃至东亚地区具备领先优势。按照当前规划,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加氢站数量超过70座。
目前,明天氢能已在六安建成全国首条万套级燃料电池产线,并在极板冲压、激光焊接、真空镀膜等关键工艺上实现自主化。其产品性能指标接近国际领先水平,与丰田等头部企业处于同一梯队,比如电堆功率达150千瓦、体积比功率6.5kW/L、寿命提升至50万公里无大修、单位成本降至2000元/千瓦。

天氢能六安工厂。摄影:界面新闻记者杨舒鸿吉
依托上海研发+六安制造,明天氢能已在全国落地包括氢能公交、物流车、重卡、叉车、船舶、环卫车等十余类商用车型。
“目前我们手上最大的订单是500台氢能重卡,该批订单首批150台已签约并进入生产准备阶段。”张健告诉界面新闻。
类似产业外溢的背后,是上海对自身功能的重新定位:不再试图包揽全产业链,而是聚焦高附加值环节,同时主动引导制造环节向周边有序转移。为积极承接上海优质科创资源外溢,长三角腹地积极与上海共建产业园区。
松江区与六安市共建六松现代产业园,已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0个、总投资50亿元,其中7个项目从上海“外溢”而来。金山区与六安市共建六金化工园区,已入驻企业10家、总投资75.1亿元。引导支持六安市企业融入上海市产业链供应链。
安徽六松现代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健告诉界面新闻,沪六两市在全国范围率先探索建立跨省域“财税分成、统计分算”的利益共享机制。这一机制突破了传统“飞地园区”的局限,依托松江的后端支撑获取外溢项目信息,同时借助产业基金和科创走廊平台资源,推动产业赋能活动向六安延伸。
不只是转移,双城协作还形成了企业的双向流动。
数据显示,目前六安市共有146家规上工业企业通过供应产品、代工生产等形式与上海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近十分之一。对口合作以来,六安市新引进上海方向亿元以上项目136个,总投资452.77亿元。
丁健强调,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项目推出地与承接地之间的合作共赢,还为长三角产业跨区域转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样本。未来,园区将推动六安优质项目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或利用上海资源出海,真正实现双向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