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5年前三季度,科创新债、民营企业债、乡村振兴债承销亮眼,规模与数量均实现同比增长;
②绿色债、低碳转型债和地方政府等品类遇冷,承销规模与数量不同程度下滑;
③各券商在不同债券类型的发行承销上都有建树,多家拿下“双冠军”。
过去两年,伴随着债券市场从相对高利率逐步进入低利率新常态,基金行业的固收板块迎来了结构性重塑的关键期。
正是在此背景下,中欧基金以体系化投研为核心驱动力,在人才团队上吸纳多名行业老将和优势互补的新生代力量,在投研体系上推进工业化升级,迅速实现了固收业务的整体跃迁。从阶段性结果来看,截至2025年9月底,公司旗下债券型基金规模达到1670亿元,较年初增长近500亿元,已连续11个季度持续攀升。
更为关键的是,在当前债市格局深度调整、头部效应持续强化、客户需求加速多元化的环境下,中欧基金固收团队坚持打造工业化固收投研体系,持续释放团队内驱力和平台潜能。
在此次交流中,团队管理层坦言:“固收市场已经告别了早年持续快速扩容的粗放增长阶段,如今比拼的核心,是顶级人才、制度保障与对市场变化的敏锐应对。”他们强调,人才引进与梯队建设、策略分组与互补协作、业绩与风控并重的考核,以及跨部门高效协同,已成为团队迈向行业前列的关键抓手。
面对未来更为复杂的利率周期和产品创新挑战,中欧基金固收团队正在加速打造以“专、精、快”为核心特质的战队,力争在新一轮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组建“多层次梯队”,从理念到实践协同进化
在团队建设阶段,中欧基金固收条线的升级本身就是一次主动对标头部的组织变革。中欧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总监、固收投决会委员陈凯杨坦言,2023年加盟时最大挑战既有投资上的挑战——即“债市后市空间收窄、行业集中度提升”,也有管理上的挑战——“如何能在短时间内补齐中欧固收团队与产品的短板”。
在陈凯杨看来,人才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固收这个领域,最终只有头部公司能杀出来。背后的原因是,机构客户更看重长期业绩和团队专业性。”
为此,在固收投委会主席邵凯的带领下,中欧固收团队在短时间内搭建起以资深老将为引领、中生代和新生代共同组成的多层次梯队。每条赛道都由多名老将主导,配合具备行业背景、风格互补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基金经理。陈凯杨对团队的组建原则极为明晰——既要聚集市场上最优秀、最适配企业文化的人,又要以高标准补全现金短债、利率、指数、信用、混合资产等五条主线,每条赛道的组长和研究主管都有14年以上的市场经验,而90后基金经理则负责新锐力量的补充以及延续组织持续创新的能力。
“我们每个组都按老将+新锐的结构配置,以老带新的团队可以确保既有经验厚度又有创新活力。”陈凯杨分享,团队中既有名校背景的投研人才,也有长期在可转债、信用、利率等领域深耕的实战派,这些人都在各自细分领域中“市场赛出来”,而团队内部则以平权、协作为基础,让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发挥内驱力,发挥每个人的核心优势”。
在陈凯杨看来,“在中欧基金,大家可以在同一张会议桌子上平等发表观点,充分授权又讲究专业分工,这种相对平权的基因与氛围让团队每个人的效能最大化释放。”
中欧基金固收投资部混合资产组负责人邓欣雨回忆说,“我之所以选择固收,一方面因为它对数学和金融的结合要求高,和我的专业相契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固收投资更适合专注和长期积累。”他坦率地说,来到中欧的初心,是希望在全新平台上挑战自我,助力团队搭建与专业成长。
中欧基金固收投资部现金及短债组负责人黄海峰也有类似的观点,他强调债券市场的长期确定性与多样化的客户需求,是吸引自己坚守固收赛道的原因。他先后在银行、公募等多家机构工作,积累了深厚的实务经验。“公司非常重视人才,团队协作氛围好。在这种氛围下,每个人能发挥专业特长,也能快速学习别人的优势。”
黄海峰尤其认可中欧基金正在践行的“资管工业化”——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三位一体,是提升固收团队竞争力的关键。
这种多层次的人才结构,也映射到具体产品和客户服务中。目前,中欧基金固收投资部细分为现金短债组、利率组、指数组、信用组、混合资产组、研究组六大组别,每个基金经理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风险偏好和特长分配到相应岗位。
邓欣雨所在的混合资产组,成员既有自上而下擅长宏观资产配置的,也有自下而上选券、侧重转债和权益研究的。“每位成员在团队中根据特长侧重分工,既能互补,又能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最大。”他表示。
投资理念与实操分工:风险管控与创新策略并重
中欧固收团队的专业协作,不仅体现在组织结构上,更体现在日常投资与产品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三位核心成员在采访中都对自己的投资理念、风控逻辑、资产配置方式给出了详尽阐述,展现了高度的互补性与协同效应。
黄海峰将自己的风格定位为“偏稳健型”,他详细讲述了短债、货币等产品的日常管理思路:投资核心是注重风险管理,无论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还是回撤风险,都要前置考虑。
比如在实操中遇到债市大幅波动的情况,需要预判资金大额赎回的可能性,提前降低组合久期和杠杆,才能游刃有余地应对赎回,让净值平稳过渡,从而保障持有人利益。
对于短债产品,他指出客户对控风险的要求有时比收益更高。要靠久期、杠杆和仓位结构的动态调整,守住底线。他的经验是,事前的风险预判比事中应对更为重要,尤其要在一致预期、信用利差极低、市场仓位集中时“提前撤退”,而不是等风险爆发后被动应对。“组合久期越长,回撤和赎回压力就越大,所以流动性管理、信用分散和久期控制,是我们组合管理的底层逻辑。”
邓欣雨则以宏观视野和大类资产配置见长。他表示自己的投资理念更偏“自上而下”,在他看来,“要重视经济周期和资产估值状态,资产配置最关键的是不能错过Beta,Alpha是在Beta基础上的增强。”
他曾坦言,投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在合适的宏观和估值环境下进行资产切换,不能轻易偏离框架。”去年一级债基、转债仓位的轮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前期久期做得比较长,更专注纯债;后期三个月加大转债配置关注,纯债敞口也符合框架要求。”这种灵活调整,既体现了他对市场周期的判断能力,也反映出团队协作和归因分析的深度。
他还特别指出,在固收+产品设计上,风险控制要优先于收益追求。“固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普遍较低,我们要明确产品风险定位,既看结果,也重过程,组合波动率要在投资人可承受范围内。”他以近五年市场数据说明,中债综合财富指数年化4.5%,中证转债指数年化6%,“适当配置能带来Alpha,长期来看固收+能获得更高风险调整后的回报,但前提是不能做成固收-,要避免亏钱。” (数据来源:Wind统计,2020/10/31-2025/10/31)
陈凯杨在团队管理和团队机制创新方面经验丰富。他强调团队“平权文化、充分放权、责任到人”——“每个组长都有独立业务主导权,决策层和执行层高度协同,任何重大决策都能高效响应。”
他举例,今年元旦假期团队召开临时固收投委会时,基于当时的宏观和资金面判断,迅速调整久期策略,争取及时捕捉今年年初利率下行的窗口机会。这类高效协作成为中欧固收投资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只要市场有变化,我们可以随时线上开会、跨部门协作,把最新的观点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团队,并同步给销售团队,以便做好最及时的客户沟通。”
在具体考核与激励方面,团队坚持长期业绩为先,长短相结合,他始终相信“规模是结果,业绩才是根本”。考核机制形成了业绩与规模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保障业绩稳健,也不会出现基金经理因只求小组合高收益而影响全局。
“团队协作的最大保障,是专业分工和内部互信。”邓欣雨补充,混合资产组会定期参与权益团队晨会,随时和权益研究员沟通,及时补充市场信息,及时调整固收+、转债、股票的策略应对。
而黄海峰所在的短债组,则根据客户画像和资金性质,将“互联网货币、机构货币、个人短债、中短债”等产品按投资风格和风险要求细分,做到精准服务。力争每次遇到极端市场或申购赎回波动,组内外成员都能形成快速反馈和有效应对。
面对新周期,预判与应变:固收团队的长期主义与市场策略
在当前低利率、信用分化和产品净值化趋势下,中欧固收团队对未来市场和自身定位有着高度清醒的认知。三位核心基金经理的原声观点,为行业转型期提供了鲜明的实战样本。
债市结构性变革中,陈凯杨直言,“国内固收市场已从持续快速扩容逐渐转为存量博弈,未来比拼的是专业人才和团队协同。”
他分析,从业22年来,已见证固收行业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集中度的持续上升。在他看来,固收领域的头部效应因机构客户为主的属性被放大,团队必须以长远的周期视角去谋划产品和人员储备。他坦率承认,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拼的是专业与执行力,拼的是平权和内部机制的高效。
在产品创新与资产配置灵活性方面,黄海峰认为,随着投资人对个性化理财和风险收益平衡的需求增加,基金经理要精准识别各类客户风险偏好并定制策略。“我们在不同产品(货币、短债、中短债)上会根据申购、赎回、客户属性、久期弹性等维度,细分策略。互联网端、机构端、线下零售端三类客户要求不一样,要匹配到相应的久期和风险暴露。”在极端行情时,提前准备流动性和短端到期资产,是保护组合和客户体验的关键。
对于大类资产轮动和风险对冲,邓欣雨关注宏观周期、资产配置与风险对冲的动态平衡。他直言,“做固收+不仅要赚Beta,更要有能力做Alpha,但不能为追求超额而偏离风险底线。”
面对权益、转债、纯债轮动,要在合适时点切换资产,及时归因分析和调仓。归根结底,组合波动必须受控,客户对风险的预期要足够明晰。他还结合历史数据说明,“过去五年中债综合财富指数年化4.5%,中证转债指数年化6%,上证综合指数(全收益)年化7%,但波动巨大。只有坚持过程管理,守住底线,才能在低利率周期持续创造价值。”(数据来源:Wind统计,2020/10/31-2025/10/31)
三位基金经理都强调,机制创新和企业文化是团队长期主义的内生动力。陈凯杨总结道,“只有真正尊重专业、勇于创新的团队,才能在资管行业的长期赛道中站稳脚跟。”